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工业生产环节利用超声检测技术,能够在不增设硬件数量的前提下,实现对曲面性工件的不间断扫描与检查、测量,从而促进物体检测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路径受控超声检测基本原理等四大点进行主要论述作为出发点,深入分析超声检测中的路径受控仿形测量以及曲面重构技术的基本技术操作概念,以期能够在技术层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希望借此提高工业生产环节对物体的检测查验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能够在线测量猪活体背膘厚度,降低测量成本,提高测量精度,弥补传统测量方法的不足,并有效记录与使用测量数据,采用超声波技术、蓝牙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设计了一种低成本在线测量装置,实现了生猪背膘厚度的快速测量,并可实时在线存储处理数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耕作部件作业后土壤表面沟形特征参数测量困难,以及传统测量方法存在测量效率、误差难以兼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三角法的耕作土壤沟形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便携式硬件结构和交互式软件系统,硬件结构主要由X/Y轴电动导轨、激光测距传感器、旋转编码器、便携式计算机、水平仪和型材支架组成;基于LabView构建的交互式软件可根据运动控制器和旋转编码器信号对X/Y轴电动导轨实现高精度扫描定位,交互式界面实时显示沟宽、沟深及沟形断面轮廓曲线,获取的点云数据通过空间插值和曲面拟合算法得到沟形三维数字化模型。精度测量试验和田间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直径方向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 59 mm,厚度方向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 02 mm;与图像检测法对比,系统测量误差最大降低2. 1%,同时随着沟形断面采样次数增加测量值趋于稳定,测量误差呈指数函数下降;与田间人工测量相比,该系统测量相对误差最大为5. 86%,平均相对误差为3. 37%,能够满足农田土壤耕后沟形自动化测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耕作环境复杂、旋耕机耕作深度测量作业影响因素多等特点,设计了一种自动化测量、省时省力、精度高的便携式耕深深度测量装置。装置搭载于旋耕机后,通过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和GPS模块等传感器采集数据,结合装置数学模型,融合相关数据,有效获得准确的耕深数据。对超声波传感器和磁致位移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S-G滤波加权融合,有效应对测量过程中泥土飞溅或越坎等数据波动,减小外在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提高测量的精度。结合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对滤波融合后的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准确预测耕深数据变化值并辅助旋耕机调整机身姿态。试验结果表明:在3组16cm预定耕深下,磁致位移传感器直接采集的数据可以准确地反映数据的变化和趋势,且超声波传感器数据间接辅助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数据,还原数据真实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数据与实际测量的数据之间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03%、0.26%、3.16%,能准确反映实际旋耕机作业耕深数据情况,实现耕深测量预测。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内外脉搏计数系统存在数据不精确、携带和测量不方便的巨大缺陷,研究了脉搏次数非接触测量系统.文章介绍了基于红外对管传感器的简易脉搏计数系统,实现了数据精准化以及携带便利化,同时可以实现减少对人体产生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叶片几何尺寸参数是衡量农作物水分含量、干物质含量等的重要指标.为了能够更好地监测植物的生长过程,设计一种应变式厚度传感器和光电式叶片面积测量系统来测量植物叶片的厚度和面积,然后将两者输出的信号通过数据采集卡进行采集,最后用LabVIEW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显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车载二维激光扫描的树冠体积在线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车载二维激光扫描仪获取树木单侧点云数据,坐标变换后通过设置感兴趣区域检测树木,利用垂直分布特性识别树干,得到树冠中心距离。考虑树冠连续/不连续2种情况进行树木分割,将树冠外缘距离与对应树干距离相减算出树冠厚度。将树冠体积离散化为长方体,利用树冠厚度、相邻测量点垂直方向距离、车辆速度、扫描周期等参数进行计算。采用FIFO缓冲区保存在线数据,新采集的一帧数据写入缓冲区末尾,同时从缓冲区开头读出处理好的数据帧输出,实现树冠体积的在线测量。实验结果证明,树冠连续/不连续场景下,方法均能准确检测分割树冠、识别树干,实现树冠体积的在线测量。  相似文献   

8.
麻绳通常取自黄麻或剑麻等麻类纤维,再经单股或多股绕制而成。现有的麻绳绕线装置大多结构单一,仅能对麻绳进行绕线收纳,且无法对麻绳直径进行测量,在绕线过程中需要额外设备进行直径测量,使用十分不便。基于此,课题组设计了一种便于测量绕线的一体化装置,该装置由箱体、输送测量机构、定位机构、驱动机构等部分组成,可以根据麻绳直径自动调节绕线步距,实现同步精准测量绕线的功能。结果表明,该装置运行可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Android手机的水稻剑叶角测量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快速、无损地测量水稻剑叶角,设计了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便携式水稻剑叶角无损测量系统。采用智能手机后置摄像头获取水稻剑叶基部图像,经过图像预处理、直线检测、K-means聚类和向量方法等处理过程,得到水稻剑叶角。基于Android编程技术对系统软件进行设计,实现了在Android平台下利用JNI和Android NDK调用基于Open CV库的剑叶角提取图像处理算法,实现了新建试验、材料信息输入、摄像头获取剑叶基部图像、计算输出剑叶角及保存数据等界面操作流程。利用该测量系统在田间对4个品种的80株水稻进行剑叶角测量试验,以验证系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和人工用量角器测量结果相比,该系统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34°,相对误差为2.7%,测量值和真实值相关系数为0.997,能有效测量剑叶角。  相似文献   

10.
作物株高是体现作物长势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现有基于图像分析测量方法需设置标定物、图像分割困难、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络摄像机的株高远程无损测量方法。利用三角测量原理,通过控制网络摄像机云台运动,计算光轴旋转角度,实现了株高的远程无损测量。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喇叭口期,通过焦距固定和焦距可变两组实验,测试了焦距变化对测量数据的影响。在三叶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随机选取10株作物,进行远程无损测量和人工测量,并生成株高数据连续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测量结果不受作物与摄像机距离远近和摄像机焦距变化的影响,鲁棒性强,对于无倾斜或倾斜度较小的作物,测量平均相对误差为3.66%,最大相对误差为6.71%,可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生物质颗粒生产自动化水平,实时监控制粒机组生产过程中作业参数,解决当前存在的粉料喂入量不精确导致的压缩室壅堵问题,设计了一套生物质制粒远程监控系统,依托运行于远程上位机内的模糊PID控制算法,PLC通过OPC与之通信实现对粉料喂入量的控制; 以5G网络作为远程数据传输途径,选择5G工业路由器作为网络数据收发器,通过网页、手机APP或微信小程序实现客户端的远程监控功能。本系统设置了用户监控层、数据网络传输层和测控现场层; 基于系统远程监控要求,工业路由器与PLC之间通过PROFINET协议实现数据传递; 并使用MQTT协议,实现其与云服务器之间数据传输。根据对系统稳定性、喂料量准确性及其通信性能的试验,稳定时电流实际值与目标值平均相对误差在1%~12%范围内波动,变异系数在0.19%~0.28%范围内波动,满足生物质颗粒生产需求,有效提高了生物质颗粒生产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分别用NaOH、Na2SiO3和K2CO3催化剂对竹粉表面进行催化水热处理,与PVC共混热模压成型制得竹塑复合材料。通过对处理前后竹粉化学成分分析、SEM分析及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探讨了催化水热处理对竹粉与PVC基体界面的增容作用,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和浓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水热处理能改善竹粉与PVC基体的相容性,竹粉在PVC基体中分布更为均匀。催化剂种类和浓度对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随着3种催化剂浓度按0.5%、1%、2%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K2CO3处理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达到极大值,1%Na2SiO3处理的弯曲弹性模量达到极大值,2%K2CO3处理的静曲强度达到极大值。复合材料的2 h吸水率、2 h和24 h厚度膨胀率在1%Na2SiO3处理时达到极小值,24 h吸水率在2%Na2SiO3处理时达到极小值。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黄河冰厚测量效率,利用无人机载雷达对黄河内蒙古什四份子弯道进行了冰厚测验,并与人工实测冰厚进行了对比,描述了冰层典型特征雷达图谱.结果表明:弯道冰厚分布不均匀,整体冰厚在40~80 cm,纵向冰厚沿程逐渐减小,弯顶处冰厚最小,横向冰厚凹岸侧大于凸岸侧,清沟断面冰厚呈小-大-小趋势,靠近水面位置冰厚最小;立封区测验效果一般,雷达测量结果大于人工测量结果,误差在10%左右,平封处精度良好,误差在5%以下,雷达与人工对冰厚走向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雷达波在冰层中传播速度为15~17 cm/ns;雷达图谱可以反映冰层结构,确定裂缝的走向、位置,平立封冰盖的雷达图谱差别较大.无人机载雷达能快速对一定区域的冰厚进行连续测量,极大地提升了小范围冰厚的测验效率,为分析黄河冰的冻融过程、冰层结构提供了技术参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冰层探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测试计量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智能控制被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高等研究等各个领域。为此,基于STM32微处理器设计和研发了播种机工况故障采集系统。系统以STM32微处理器为核心,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人机交互、智能控制、报警、自动补偿和电机驱动等模块,主要作用是完成对传感器节点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控制功能;软件部分主要包括速度信息、播种量信息、漏播判断、开沟器堵塞和种箱空检测4个子程序。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TAP-4 0 LS4 0 N1-D3传感器能够精准检测到种子流、种箱排空、输种管堵塞等信号;在一定干扰环境下,系统漏播报警的准确率均在97%以上,实现了播种机工况故障精确采集功能,且该系统稳定性高,错误率低,具有十分宽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1 MCP处理对脱壳茭白木纤化与细胞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体积分数1-MCP处理对常温和低温贮藏期间脱壳茭白木纤化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0.5 μL/L的1-MCP处理可较好保持常温和低温条件下茭肉的外观品质,抑制乙烯的产生,减少纤维素含量的增加,抑制可溶性果胶含量的下降和原果胶含量的增加,减轻茭肉木纤化过程.用透射电镜观察常温贮藏6 d后的茭肉超微结构,发现1-MCP处理的细胞较对照细胞内含物丰富,胞间连丝仍然清晰,证实了1-MCP处理可延缓脱壳茭白的衰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覆土层厚度动态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揭示动态沉降过程中土层厚度及其变化情况对合理确定覆土层厚度,科学评价复垦土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试验,结合探地雷达数据,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进行信号处理,根据希尔伯特谱确定覆土层所在的时域范围;提取由HHT获取的多个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的时间-瞬时频率信息,建立IMF2分量与相对介电常数的关系模型,进而获取覆土层厚度;将所建立的关系模型进一步应用于时间序列上的覆土层厚度的探测之中,实现覆土层厚度的动态探测。研究结果表明:覆土层下沉会引起层状介质之间的介电常数差异,进而导致分界面处的振幅变化;瞬时频率平均值与相对介电常数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其利用多项式回归的建模决定系数R2达到0.887 0;综合考虑时域下的振幅与瞬时频率变化的联合时频分析可有效探测覆土层厚度,随覆土层厚度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探测精度整体略有下降,探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65%。  相似文献   

17.
针对竹材特殊的结构,研制了竹质OSB刨片机,阐述了刨片机的开发理念、机械设计及液压设计原理,对刨片机进行了刨切试车试验。将刨片机加工的竹刨花压制成竹质OSB,并进行了竹质OSB主要物理力学性能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竹质OSB刨片机能刨切出优质规则的竹刨花,使竹青均匀分布于竹刨花侧面上,竹质OSB刨片机具有效率高、冲击振动小等特点。竹质OSB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均高于LY/T 1580-2000(OSB/4)标准要求。因此,竹质OSB刨片机的研究设计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改进人工神经网络的植物叶面积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面积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指标,是研究作物及林木生产力的基础.采用L-M算法和贝叶斯规则相结合的网络训练模式,以毛竹叶面积为研究对象,综合优化其人工神经网络结构,构建最优的叶面积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的最佳预测变量为叶片宽度和叶片长度变量组合,而增加叶片形状指数未提高叶面积预测模型精度;所建神经网络模型性能好、预测精度高,决定系数达0.992,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4.28%,可以准确估测毛竹叶面积.  相似文献   

19.
小蚕共育是现代蚕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为提升现有小蚕共育机的工作效率与可靠性,设计一套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电源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执行驱动模块的硬件电路与程序设计。电源模块以双电源自动切换方式对各硬件装置提供电源,数据采集模块采用STM32控制芯片搭载传感器的方式实现对小蚕共育环境数据和饲育设备工作数据采集,执行驱动模块实现对饲育机的举箔、推箔、抓箔、消毒和饲喂电机的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在20 ms内完成双电源切换,持续供电能力达8 h以上;数据采集的温度值误差为±1.4 ℃,湿度值误差为±2%,电压值误差为±0.5 V,电流值误差为±0.2 A;执行驱动模块实现饲喂精度达96%以上,饲喂误差为±3%。该系统可实现小蚕共育的系统控制与远程监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大口径钢管测量精度的需要,设计了一种龙门架式钢管在线测量及喷标系统。利用龙门架两侧立柱激光传感器的竖直运动,测量钢管截面外径上点的坐标,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其圆心坐标,采用近似直径法求取该截面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从而求得该截面的圆度。实例证明该系统及数据处理算法可实现钢管外径及圆度的测量,并具有相当高的精度。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得知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来源是钢管的摆放姿态,通过投影及坐标变换对误差进行补偿,补偿后结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从而验证了误差分析的合理性和补偿方法的可行性,该系统可用于大口径钢管的在线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