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规范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够有效约束大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最终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对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性非常重要。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无疑是思政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中心环节“立德树人”的指引下,全国各大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课程教学中同样非常重要。无论从语言自身属性、语言课程教学现状,还是从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汉语教学都是必要的。语言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以最终实现语言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和造就能担当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杨娟  李娜 《云南农业》2023,(2):42-45
<正>现如今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发展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应兼顾思想品德的发展。大学英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融通职业英语1》Unit 2为例,探讨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融合,从而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和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新文科建设必须以课程思政作为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课程思政建设则为新文科铸魂。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可概括为"三切"即关切、确切和亲切。也就是说,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要着力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5.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先导,推动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整合课程思政内容;以全媒体为手段,建设课程思政信息化资源,这些是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创新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公共课程,其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可以通过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学载体、优化师资队伍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思政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人们的思政教育,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间接性、渗透性的思政教育手段,能够在无形之中引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道德价值理念的有效践行。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为主要出发点,分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的意义,并重点探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方略。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文学特点,指出了文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一是要通过文学的介入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以提高其政治觉悟;三是要运用文学的语言、情感魅力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凸显。对此,进一步理顺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挖掘思政课中的廉洁教育资源,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廉洁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并结合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际,转变教学理念,采用专题和渗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将廉洁教育内涵和外延贯穿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思政课程"一枝独秀"显然不行,其他各门课程必须守好渠种好田,形成"春色满园",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是艺术的永恒价值,为此,需要构筑艺术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心圆,坚持以思政课程为圆心,以理服人,启人以大德;形成"课程思政"多层次互补的圈层效应,以情感人,引人以大美。通过思政课教师与各门专业课教师手拉手串联同心圆,达到通"情"达"理",最终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1.
<正>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是当前形势下高职英语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高职英语作为高校的基础必修课,具有覆盖面广、人文性强、思政元素拓展空间大的隐性教育优势。文章从课程思政对英语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入手,分析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实践创新三个方面探讨思政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路径,促进课程思政与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话语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思政课程以及教育方式都在经受很大的挑战,话语内容与交际方式的影响着思政教育成效。鉴于此,新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应结合大学生的时代性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通过构筑多元话语体系、构建多方互动的话语对话机制、加强对话思维的创新和提高师生话语对话素养等措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3.
高等农林院校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解惑者”“授业者”,也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传道者”“耕耘者”。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轴,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找准课程思政建设的“着眼点”,把握课程思政设计的“切入点”,灵活运用课程思政实施的“发力点”,并结合信息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素质,强化育人本领,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专业课育人作用,着力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难点”和“堵点”,推动专业课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统一,培养新时代林业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指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互为补充,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构建体制机制、激励教师发挥主体责任、打造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深度开发课程以及健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探索,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为破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难题提供新思路。文章基于对价值澄清理论的批判性应用,以涉农高校为例,对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理论初探与实践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遥感地质学课程为例,深入挖掘了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为工科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实践结果表明,在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精神、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和深度融合。本文以具有良好思政基础的中国园林史课程为例,阐述了通过建设具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团队,优化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重构与课程思政深度契合的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思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学方式和增加思政考核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等五种途径进行教学改革。并基于加强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的利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外和及时教学反思等三点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会,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断受到冲击,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对开展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本文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现状及对策着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为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9.
社会劳动关系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社会劳动关系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符合大学课程的发展要求。研究阐述了社会劳动关系课程思政建设困境和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出了本课程的发展建议。社会劳动关系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极具研究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课程建设中,对加强植物检疫专业课程建设,提升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植物检疫课程导论课程为例,以案例教学为主,并结合当前新冠疫情的发生态势,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升了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