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促进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高校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强化动态管理,适应时代语境从而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应从提升校园建设文化品味,拓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渠道,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增强教育者文化素养等方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及融入路径,指出高职语文课程要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涉农高校通过以劳育德,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在社会场域、学校场域、个体场域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华中农业大学通过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实践空间、借助文化符号等实践探索推动农耕文化有效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促进农耕文化与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进一步完善融通。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的初衷就是以德育人,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外,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中的首要任务之一,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建设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要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之精华,积极实施各项高效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中历史课程和"立德树人"的契合性非常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历史人物可以为学生带来正面影响,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同历史教学课堂深度融合。本文详细阐述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具体提出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耕读教育富含思想政治教育“营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高校开展耕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应然之策、实然之义和必然之举。耕读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的有效契合,将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加快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的理路。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2020,(9)
正江山市上余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办于1982年,服务范围辐射至整个上余镇18个行政村。学校始终围绕"全民终身学习"战略目标,秉承"以人为本、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发挥在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社会教育活动中,引导社区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优秀农耕文化蕴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涉农高校培养合格的新型农业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面临重视程度不够、农耕文化教育缺失、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因此,涉农高校要加强农耕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将农耕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保障措施,着力有效发挥农耕文化育人作用,助力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活动中,结合合适的知识点和教学情境,切入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扎根意识教育、和谐相处教育、防微杜渐教育、健康成长教育、洁身自爱教育、抗挫折教育、修身教育等立德树人教育,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了德的种子,使学生的人生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学生间的和谐度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
高校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应该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深入分析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高校共青团活动的指导意义,指出共青团各类活动的开展应体现思想引领、深挖文化内涵和培养专业情怀,最后以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想信念塑造、传统文化传承为抓手,着力推进高校共青团活动创新性开展,以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思想、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专业情怀。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的基础目标。在我国发展以及同国际文化接壤的重要时期,社会环境、主流思想都在发生变动,基于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需克服新挑战、解决新的问题。实现立德树人教学初衷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思政工作的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制定落实党的引导与决策的相关制度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笔者将从思政育人工作革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入手,重点阐述思政工作革新的注意事项,以期有利于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是衡量高校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当前农业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立德”与“树人”衔接不到位,立德树人的隐性教育建设不够完备、“三全育人”体系具体落实效果有待考量等。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东北农业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站在“三农”发展的前沿阵地,坚持一条红色精神主线、一体化推进专业学科融合、一以贯之创新创业实践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通过用红色精神文化蕴立德树人之“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立德树人之“魂”,用培养造就强农兴农拔尖创新人才升立德树人之“温”三个方面,构建东北农业大学“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育人模式。文章阐述了东北农业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及培植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可借鉴的做法,为造就强农兴农拔尖创新人才贡献农大智慧。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列入教育的根本任务。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在导入课题时进行德育渗透、利用课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感恩教育、联系社会实际提高立德树人效果等方法,把党的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做树立了远大理想、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学习目标的新青年,应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课堂思政与武术之魂融合,通过让学生感受我国伟大而优秀的传统体育精神,更要鼓励学生励志复兴中华、肩负历史使命、勇于承担责任。课堂思政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会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打下文化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我们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是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二是适当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和调研,提出了相关实现路径:做好教师培训;挖掘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拓展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发展的灵魂,也是兴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育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中心,切实做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发展,进一步增加我国文化自信,以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立德树人"作为当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与价值内涵。在当前的大学生管理体系中,存在管理理念、文化、体制机制、队伍等滞后诱发的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中缺失的问题,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精准帮扶与体验为方式、以大学生自我管理为切入,探寻"立德树人"在大学生管理事务中的铸建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农耕文化残留的小农思想影响着农业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农业高校大学生的现实性与理论的指导性之间缺乏有效桥梁纽带,新媒体传播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等成为制约因素。通过培育先进农业文化、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和新媒体传播引领作用、以"三农"社会实践为重要载体等途径,在农业高校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生活、班团文化建设、网络新媒体舆论和专业文化特色五个方面进行熏陶浸染,提出了高职院校"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面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德育,多次阐释中都提到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作用。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部2017年修订了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育关乎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所以进行物理教育的过程中,物理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阐释了物理教育中教师们要做到以文育人、以德育人、以行育人三重实践路径。“立德树人”的提出,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点,对我国物理教育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