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巴里坤县大蒜白腐病发生严重,发病株率达10%~20%,影响大蒜的高产稳产。 一、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外叶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变黄,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拔出病株可见鳞茎表皮产生水渍状病斑,长有大量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菌丝层中生出大小为0.5~1.0毫米的黑色小菌核,茎基变软,鳞茎变黑腐烂。  相似文献   

2.
1发病症状 大蒜白腐病又叫菌核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外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发黄,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拔出时病株可见鳞茎表皮产生水渍状病斑,长有大量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菌丝层中生出大小为0.5~1毫米的黑色小菌核,茎基变软,鳞茎腐烂.田间成团枯死,形成一个个病窝,地下部多以接近须根部分开始发病,病部先呈湿润状,后逐渐向上扩展产生大量的白色菌丝.  相似文献   

3.
1发病症状 大蒜白腐病又叫菌核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外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发黄,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拔出时病株可见鳞茎表皮产生水渍状病斑,长有大量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菌丝层中生出大小为0.5-1毫米的黑色小菌核,茎基变软,鳞茎腐烂。田间成团枯死,形成一个个病窝,地下部多以接近须根部分开始发病,病部先呈湿润状,后逐渐向上扩展产生大量的白色菌丝。  相似文献   

4.
正1发病症状大蒜白腐病在大理市大蒜种植区发病较为普遍,2月初开始发病,2月中旬普遍发生。大蒜白腐病主要为害大蒜鳞茎,发病后损失较大,发病初期不易看出病株,外观可以看出病症时往往已造成损失。该病主要为害大蒜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从外叶叶尖开始往下条状变黄,后扩展到心叶及叶鞘,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外观似生理病。拔出病株,鳞茎表皮呈水渍状病斑,有灰白色菌丝层。后期菌丝层产生芝麻粒大小的褐  相似文献   

5.
1、 病状与病原该病主要为害大蒜假茎基部。初发病病部水渍状,以后病斑变暗色或灰白色,溃疡腐烂部位发出强烈的蒜臭味。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的菌丝,以至病株周围的杂草也布满白色菌丝,并溃疡腐烂。大蒜叶鞘腐烂后,上部叶片表现萎蔫,并逐渐黄化枯死,蒜根须、根盘腐烂,蒜头散瓣。一般在5月上旬以后,病部形成不规则如麻籽大小的黑褐色菌核,该病是由大蒜核盘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6.
一、症状大蒜茎腐病由子本菌亚门核盘菌侵染所致.蒜株发病部位在大蒜假茎基部,初期发病部位水渍状,以后病斑变暗色或黑灰白色.湿度大时,病部变软,溃疡腐烂,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的菌丝,腐烂部位发出强烈的蒜臭味.叶鞘腐烂后,上部叶片逐渐黄化枯死,蒜根须、根盘腐烂,蒜头散瓣,一般在5月上旬以后可见到散出的鼠粪状或三角形黑色菌核.  相似文献   

7.
<正>大蒜白腐病又称大蒜菌核病,是大蒜的主要病害,在永胜县大蒜种植区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9月初~9月中旬种植的早蒜发病较重。1发病症状大蒜白腐病在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病,大蒜萌发期,带菌蒜种在表皮下形成黑色菌核,严重的直接导致不发芽或生根不良,随后蒜种表面呈水渍状凹陷,软化腐烂,表面形成白色菌丝和球形菌核,大蒜幼苗返青期受侵染的植株叶片发黄,长势极弱,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拔起病株,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大蒜茎腐病为害逐年加重,已上升为大蒜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 1 症状 大蒜茎腐病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侵染所致。蒜株发病部位在大蒜假茎基部。初期发病病部水渍状,以后病斑变暗色或灰白色。湿度大时,病部变软、溃疡腐烂,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的菌丝,腐烂部位发生强烈的蒜臭味。叶鞘腐烂后,上部叶片逐渐黄化枯死,蒜根须、根盘腐烂,蒜头散瓣,一般在 5月上旬以后可见到散出的鼠粪状或三角形黑色菌核。  相似文献   

9.
芦笋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芦笋立桔病 1.症状.芦笋立枯病又称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初见田内个别植株变黄萎蔫,病情扩展后全株枯死,嫩茎染病,拟叶和茎变褐色或纵裂,病株地下茎和根部可现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腐烂,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幼笋染病,茎细小或无法出土.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2004,(5):13
一、立枯病。芦笋立枯病又称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初见田内个别植株变黄萎蔫,病情扩展后全株枯死,嫩茎染病,叶和茎变褐色或纵裂,病株地下茎和根部可现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腐烂,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幼笋染病,茎细小或无法出土。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芦笋专  相似文献   

11.
本病的田间主要特征是茎基部变灰黑色腐烂,并有恶臭.病株先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渐向上扩展成边缘深褐色、中间枯白色的不规则大型病斑,延及大部分叶鞘.剥开叶鞘,可见茎基部变褐色和黑色.严重的病株心叶青卷,继而枯黄,酷似螟害“枯心苗”.以后基部进一部发黑腐烂,极易拔断,叶片逐渐枯黄,直至全株枯死.发病轻的植株叶片自下而上依次枯黄,叶枕距缩短,根系发育不良,呈黄褐色和黑色,瘪谷增多.  相似文献   

12.
正造成大蒜死棵的主要病害有大蒜菌核病和白腐病。前者为间歇性发生危害,后者常年发生。大蒜菌核病为害假茎,呈黄褐色腐烂,倒伏,或地上部植株生长缓慢,植株提早枯死。大蒜白腐病先从外围叶尖发病,出现黄褐色纵条斑,植株生长缓慢并黄化,后向假茎发展,湿度大时软腐。防治措施如下。一是要轮作倒茬。白腐病、菌核病  相似文献   

13.
大豆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  相似文献   

14.
<正>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  相似文献   

15.
症状诊断芦笋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初期仅见田间个别植株变黄后萎蔫,病情发展后全株枯死.嫩茎染病,拟叶和茎变褐或纵裂.病株地下茎和根部出现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腐烂,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6.
正一、韭菜菌核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或茎部。被害的叶片、叶鞘或茎基部初变褐色或灰褐色,后腐烂干枯。病部可见棉絮状菌丝缠绕及由菌丝纠结成的黄白色至黄褐色菜籽状菌核。二、韭菜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积水处开始侵染,初形成白色近椭圆形小点,以后发展成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灰白色坏死斑,其上产生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花梗染病,初期也形成近椭圆形白色凹陷小点,以后发展成坏死枯斑,其上产生黑色霉层,易从病部折断。有时也在病部  相似文献   

17.
<正>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该菌能以菌核或菌丝随病残体遗留在当地土中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花生根、荚果及茎基部受害,初呈褐色软腐状,地上部根茎处有白色绢状菌丝,并有油菜子状菌核,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花生荚果腐烂。对花生的危害较大,一般病株产量损失达30%以上,病级高的植株基本绝产。淮阳县自2009年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呈现逐年加重发病趋势。尤其每年在7-8月份的高温多雨季节,极易造成暴发流行成灾,采取单  相似文献   

18.
1病原与症状大蒜菌核病是大蒜核盘菌侵染所致,该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蒜株发病部位在大蒜假茎基部。初期发病病部水渍状,以后病斑变暗色或灰白色。湿度大时,病部变软,溃病腐烂,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的菌丝,腐烂部位发生强烈的蒜臭味。叶鞘腐烂后,上部叶片逐渐黄化枯死,蒜根须、根盘腐烂,蒜头散瓣,一般在5月上旬以后可见到散出的鼠状或三角形黑色菌核。2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病残体、蒜种中越夏或越冬。混杂在病残体、蒜种的菌核随着施肥播种落入土中。播种早的年份,少数菌核秋季就萌发,使幼苗发病。3月上旬平均气温在到6…  相似文献   

19.
彭铸 《河南农业》2022,(29):28-29
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该病在花生荚果膨大至成熟期发生,常常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其附近的土壤表面先形成白色绢丝,病部渐变为暗褐色而有光泽。植株茎基部被病斑环割而死亡。在高湿条件下,染病植株的地上部可被白色菌丝束覆盖,然后扩展到附近的土面而传染到其他植株上。该病发生后茎叶变黄,逐渐枯死,直至花生荚果腐烂。  相似文献   

20.
1、立枯病 芦笋立枯病又称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初见田内个别植株变黄萎蔫,病情扩展后全珠枯死,嫩茎染病,叶和茎变褐色或纵裂,病株地下茎和根部可现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腐烂,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幼笋染病,茎细小或无法出土.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芦笋专化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