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应用有序Probit模型估计了新时代背景下16所农林类高校3279位大学生从事涉农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专业涉农、家人从事涉农工作、经历过粮食短缺、参加过农业研学活动、关注粮食安全、了解粮食安全、农业教育作用评估和涉农大学生保障粮食安全作用评估较高的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未来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更强,而父亲学历越高,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未来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越低。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粮食短缺经历仅对本科组未来从事涉农工作意愿有改善作用,种地经历仅对非农专业组未来从事涉农工作意愿有积极影响。据此,本研究认为,农林类高校应加强新农科建设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落实大学生基于农耕文化和社会实践的耕读教育,抓好大学生以“三农”为主题的双创教育工作,强化对大学生“一懂两爱”等“三农”情怀的思政教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新型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2.
农村生源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对于防止农村土地撂荒,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村生源大学生市民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否愿意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对武汉4所部属院校的调查,应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村生源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生源大学生不愿意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对未来的不可控性。农村生源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主要受到性别、学生类别、专业、对土地未来价格预期、进城工作的意愿等微观个人特征影响;受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住所距离远近、家庭承包地灌溉情况等中观家庭基本情况的影响;受到家乡农地流转情况和农业生产的交通条件等宏观区位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从法律确权、搭建平台、规范程序和建立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建立健全农村生源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学生村官政策”、“报考大学生村官意愿”及“大学生村官作用”三个层面对某农业高校女大学生的认知现状调查显示,只有极少数女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了解,虽然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发展作用很大,但因农村条件差、对公职不感兴趣或对农村不了解等原因而不愿报考村官一职。改变女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认知现状,即在校园内强化村官政策的宣传与实施、深入开展“三农”主题教育及性别平等价值观的培育,才能使更多的女大学生愿意报考大学生村官,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  相似文献   

4.
运用河南省10所高校686名在校四年级大学生的调查访谈数据,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在中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背景下,多数毕业生缺乏到农村就业任职的强烈意愿。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个体禀赋特征、外部环境和政策保障系数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高校在就业工作引导、生源选拔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待思考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农村籍大学生土地承包权的退出,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村籍大学生市民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农村籍大学生是否愿意退出土地承包权的问题,通过对山东省17地市的调查,应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村籍大学生土地承包权退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愿意在有补偿的情况下退出土地承包权,不愿意退出土地承包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对未来的不可控性。农村籍大学生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工作意愿、村庄基本特征、家庭基本特征、土地政策认知情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置换制度、加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科类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仅事关我国科技化、现代化、精品化农业发展,更影响“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基于文献研究法,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利用926名农科类大学生调研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四个角度,分析农科类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与行为,探讨影响农科类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农科类大学生返乡创业积极性较高,愿意进行返乡创业的农科类大学生占比为57.45%;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因素对农科类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均有着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最大,其次是教育和家庭因素,而社会因素对农科类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最小。因此,高校应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返乡意识;政府应加大政策宣传、推动创业意愿;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返乡创业打好思想基础;增加资金来源、完善保障体系,进而引导农科类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从而增加其返乡创业意愿。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4所高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采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大学生的返乡下乡创业意愿因素,提出促进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的相关建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37.7%的大学生有进行返乡下乡创业的意愿,其中:大学生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文化程度对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具有显著影响,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意愿更强。家庭特征对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有过创业经历的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意愿会更强。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创业政策越优惠、创业设施越便利,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意愿越强。愿意放弃舒适的环境、愿意承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以及具备强烈责任感的大学生对返乡下乡创业的意愿更强,大学生创业自我认知对返乡下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学生村官政策"、"报考大学生村官意愿"及"大学生村官作用"三个层面对某农业高校女大学生的认知现状调查显示,只有极少数女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了解,虽然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发展作用很大,但因农村条件差、对公职不感兴趣或对农村不了解等原因而不愿报考村官一职。改变女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认知现状,即在校园内强化村官政策的宣传与实施、深入开展"三农"主题教育及性别平等价值观的培育,才能使更多的女大学生愿意报考大学生村官,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是人才引进问题,高素质人才是促进乡村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为了推动促进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以“0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研,基于推拉理论分析其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活新鲜感低、薪资福利待遇差、工作环境差、没有发展前途是农村就业的主要推力因素;而便于照顾家庭、对农村环境熟悉是农村就业的主要拉力因素,建议应加强大学生对农村生活趣味性和新鲜感的体验,多角度支持农村发展以吸引“00后”大学生到农村就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安徽、四川、湖北等人口外流大省农村流动人口回流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在此,以四川省为例,借助6755份国家卫生计生委四川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农村流动人口的返乡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返乡意愿受个人、家庭、工作、社会保障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低、跨省流动、在流入地有子女受教育困难、生活不习惯,以及需要照顾老家的老人、子女的流动人口,其返乡意愿越强。同住的家庭成员人数越多、家庭收入越高、工作越稳定越不愿意返乡。  相似文献   

11.
明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99-8202
介绍了江苏省东海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指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农民承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通过制度创新走出一条适应当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养老保险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以往在城市进行的法学专业实践存在局限,有必要开辟农村这个新的"阵地"。当下的我国农村社会对法律产生了迫切的需要,这为法科学生在农村开展专业实践提供了可能。农村的法学专业实践包括普法宣传、法律援助、解答法律咨询、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这些实践方式对于提高法科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促进就业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爱红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64-166
农村生态社区环保志愿活动是大学生为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做贡献的重要途径,也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农情与民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探讨农村生态社区环保志愿活动对培育当代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积极影响,对提高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南高校学生自尊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对海南三所高校的571名大学生进行自尊状况的调查。其结果表明:(1)海南大学生约90%表现为高自尊,约10%为低自尊;(2)海南大学生现状在性别、年级、年龄、城乡、生源地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学生、教师进行访谈等形式,就网络环境下安徽普通高校城乡生源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分析,得出城乡生源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以及可能对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与学校适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农村大学生由于早期社会化环境的影响,进入高校以后,出现学校适应问题,表现为角色认同延缓、封闭和角色混淆甚至导致角色失败。而认同理论视角下的角色认同有助于农村大学生接纳自我和环境,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较快适应高校生活。为农村大学生的顺利社会化和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7.
浙江林学院在半个世纪的办学过程中,根据农林学科的特色和行业特点,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重视培养学生“肯干,实干,能干”的良好品质,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林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具有“三干”精神的毕业生到地方工作后.指导帮助很多林农实现了脱贫致富。从特色的形成、做法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为同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作参考。参6  相似文献   

18.
邓佩佩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125-5127,5153
通过分析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将大学生向农村流动系统分为农村经济发展子系统、大学生农村就业子系统和农村资源环境子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SD)的方法对其进行仿真建模,通过绘制各子系统的内部结构流图,对子系统内各要素进行分析,为构建"高校-农村"人才流动系统的系统流图,及下一步的计算机仿真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彭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62-10663
目前农村食品安全尚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危及农村地区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要充分解决法制建设不足、政府安全监管不力、行业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最终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社会治理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