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扶贫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尤其是对农村来说,贫困是一个治理制度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构建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从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3个方面阐释了乡村治理的难题,并进一步以贵州省麻江县干桥村扶贫"第一书记"为案例,应用上述框架分析了其改变贫困村庄乡村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贫困村庄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发生了基层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参与意识增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的改变。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应重视村庄内部自主治理、多主体合作治理,同时引导村庄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长期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加快扶贫、脱贫步伐,国家推行"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这一制度是国家层面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乡村实践。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基层扶贫脱贫工作的骨干领导力量,直接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对于乡村治理和乡村扶贫脱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难以避免的困境。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期间与乡镇干部、派出单位及村干部都会发生复杂多样的交集和关系,这就导致第一书记的工作成效和三者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驻村第一书记能够正确处理与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将有力地推进其工作特别是扶贫工作的成效,否则,这三者将成为其工作中难以突破的坚实壁垒。基于以上考虑,探究精准扶贫视角下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干部、乡镇干部和派出单位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推进基层脱贫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研究出发,透析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实践中所遇到的困境,尝试整合出几点有利于驻村第一书记突破扶贫困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乡镇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基层行政管理机构,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末梢地位,同时也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的基层保障。在实践中,乡镇政府在"压力型体制"下运转失衡的现象屡见不鲜,复杂的体制性制度和乡镇现实之间的冲突严重制约着乡镇政府的治理效率。要破解乡镇治理的困境,既需要加强宏观层面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又需要在微观层面上改善基层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实现从"压力型体制"到"民主合作型"体制的过渡,提高国家基层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行的一项重要村级社区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笔者在深入山东省7个县(市、区)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对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状况从村民自治组织及相关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农民对"村官"的评价和选择标准、"四个民主"、"村两委"关系、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以及农民对该制度执行前景的预期等九个方面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村民自治实际情况的几点认识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乡政府、村两委与村民在各自角色定位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博弈过程,政府如何指导和放权给村两委,村民如何选择合适的村两委都是在相互博弈中完成。无论对于哪一方,博弈的结果总是趋向于各自的满意解。在博弈过程中分析他们的角色,将会得到较为准确的定位,可以提高农村治理效果,进而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6.
朱国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78-4980
介绍了目前我国村民选举权利保障中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乡镇政府行政权力过度管制、村两委成员的干预、乡村精英对弱势村民选举权的挤压、选举程序的形式化以及村民的政治冷漠等,降低了村委会选举的实际效果和价值.从完善立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村民政治参与意识、健全监督机制、建立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村委会选举中保障村民合法选举权利的途径,以提高选举的有效性和促进乡村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7.
浅析村民自治中乡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中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协助关系常常被领导控制关系所替代,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自治管理活动进行干预,使村民委员会行政化,成为其附属机构。作者在本文分析了乡村关系的现状及其成因,并从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制度完善方面提出了改善乡村关系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
青年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中新型农村工作队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治理视角下,青年第一书记的优化对提升乡村治理效果及助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为优化现行青年第一书记治理提供参考,以海南H村为例,采取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分析青年第一书记的治理实践与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海南H村青年第一书记的治理实践包括经济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建设,具体为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产业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内生动力激发。治理的实现机制在于青年第一书记有效嵌入村庄及与村庄各主体间的平等协商合作。但由于村庄与青年第一书记的特性,在治理中仍存在一定困境。建议进一步优化驻村第一书记的政策设计与正确的角色定位,做到指导不指挥、总揽不包揽等,助力乡村青年第一书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也愈加具有针对性。"因村派人精准"指出了"第一书记"制度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而言,第一书记作为一种上下联动的中介变量,其在扶贫中应起到催化剂式作用,但现实表明第一书记仍面临多重困境,例如帮扶任务与村中已有建设项目不能有效衔接、职能划分不清等。通过对第一书记的境遇进行梳理,分析第一书记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责任制治理格局的形成,对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妥善处理村民自治与乡镇政府的法律关系的对策包括:撤销乡镇政府对农民土地的干预权利,使村民对自己的土地享有真正意义的所有权;通过修改《村组法》,明确村委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村委会与乡镇政府产生矛盾大根本原因在于二者代表的利益相反.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首先使二者代表的利益一致,方法即加强乡镇人大的作用,使乡镇人大的权利由虚变实;要解决乡村矛盾,首先应明确政策与法律的优先性问题通过立法,规定村庄具有社团法人资格,从而使村民在法律上成为独立主体,摆脱处处仰人鼻息的弱势群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乡村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乡村关系行政化,县乡关系利益化,乡村文化贫弱,村民自治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乡村社会无组织化现象依然严重等困境。因此,应积极建设管理服务型乡镇政府,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重建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村委会的组织功能,重视社会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强化县级财力,发展乡村经济组织劳务输出,培育乡村经济支柱。  相似文献   

12.
青年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中新型农村工作队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治理视角下,青年第一书记对提升乡村治理效果及助推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为优化现行青年第一书记治理提供参考,以海南H村为例,采用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分析青年第一书记的实践与优化路径。海南H村青年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包括经济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建设,具体为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产业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内生动力激发。治理的实现机制在于青年第一书记有效嵌入村庄及与村庄各主体间的平等协商合作。但由于村庄与青年第一书记的特性,在乡村治理中仍存在一定困境。建议进一步优化驻村第一书记的政策设计与正确的角色定位,做到指导不指挥、总揽不包揽等,助力乡村青年第一书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3.
王洁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2):199-202,214
通过分析双轨治理整合乡村振兴集体行动的实现路径及现实意义,以临沂市兰山区Z村为例,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第一书记嵌入农村的双轨治理过程.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作为基层治理主体通过互惠性的资源依赖、资源主导下的权力顶端、运动式自治动员3条整体性路径嵌入"村和户"基层治理客体之中,使行政动员下的资源整合在乡村振兴场域发生作用,使得Z...  相似文献   

14.
在"乡政村治"制度安排下,村民委员会一方面受到来自乡镇政府的行政嵌入,另一方面在乡村关系失范的影响下变得具有"准政权"的性质,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沦为有自治的形式而无自治的内容的悖论,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倾向愈发明显。运用政治与行政分析框架来解释当前"乡政村治"格局下村民自治组织主体——村民委员会行政化的困境,提出重构乡村关系,规范村民委员会运作行政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农村得到了全面发展,其中,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对农村治理的重要基础环节。随着社会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等与以往相比产生了全面的变化。因此,原有的自治制度无法满足现有要求,发生了一系列的困境。本文将就村民自治制度的演进、困境与路径展开讨论,阐述村民自治制度的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对现有问题进行有效改良。  相似文献   

16.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的基层行政机关,直接面对群众,跟群众打交道,它所担负的各项管理任务非常具体,伸缩性小,难度大,节奏快。乡镇政府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系统,其政府治理水平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镇政府作用的发挥必须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以全面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目的。目前乡镇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存在治理模式相对落后、乡镇政府缺乏自主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程度低、乡镇干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对此要通过优化政务服务能力、增强乡镇政府的自主性、建立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等措施,优化乡镇政府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这种制度的实际执行过程仍存在许多困境。本文以苏北宿迁市后窑村、王套村、吴庄村为例,探讨了经济落后地区村民自治过程中行政化倾向、制度不健全、集体经济薄弱、人才缺失等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创造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机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它填补了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真空,发挥了无法估量的历史作用。但是,村民自治发展到现在,仍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完善,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社会的治理要求。一是要理顺村委会和村党委、乡镇政府的关系,实现政社分开;二是要分离村委会的经济管理职能,实现经社分离;三是要分离村民户籍和产权主体身份,发展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推动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之下,探析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这一问题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选取了笔者工作所在地的涟源市S镇乡镇政府为例,对目前涟源市S镇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困境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了解决其困境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调整该镇现有的基层政府职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对其他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217-219
基层组织的建设效果直接影响着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构建。村民自治的传统模式面临诸多难题:基层组织构建受限,上级政府权威过度延伸使农民主体性缺失等。这些难题使传统基层治理陷入"失灵"状态。乡村振兴时代要求完善基层治理,强调多元化治理主体共同参与,采用嵌入治理与村民自治相协调的新型治理形式。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嵌入式治理的基础上,"下派书记"制度采用"实职"嵌入的形式,尝试一种创新形式对村庄进行帮扶,以实现村庄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