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我国是玉米生产、加工、外贸交易的重要国家,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和提升玉米产值可提升我国经济实力,随着玉米生产面积逐年增加,秸秆处理成为了近年来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黑龙江作为我国粮仓重省,每年生产输出玉米后都会遗留下大量秸秆难以处理,农业生产中最常见是使用以机械或其他处理方式将秸秆转变为可利用或易分解物质归还田间的秸秆还田栽培方法,但在不同地区实际推广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文章从秸秆还田利弊、4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后对土壤环境的改变及对黑龙江经济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为黑龙江省玉米秸秆处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能够切实提升玉米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避免秸秆过量燃烧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和破坏.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阿勒泰地区玉米机械化收获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现状,并论述了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推广措施.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对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消除小麦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设置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秸秆还田、无秸秆还田且不接种蚯蚓(对照)3种处理,探讨了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对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秸秆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加快了秸秆腐熟速度,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夏玉米的营养生长,显著增加了玉米株高、基部第1、2节间直径和叶面积指数,极显著增加了棒三叶叶面积;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处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分别比对照提高6.1%、7.8%,其产量分别比对照和秸秆还田提高14.5%、5.2%。说明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建议引导农民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以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冬云 《安徽农学通报》2014,(11):99-99,128
总结了新乡市小麦、玉米两熟耕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玉米秸秆还田的优点,并针对小麦生产中实施玉米秸秆还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乡地区秸秆还田下的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探究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还田与化肥配施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钾肥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施化肥会降低土壤的钾肥力,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有影响;施用未腐熟的秸秆对于提高土壤钾肥力来讲效果要好于施用腐熟的秸秆处理;玉米秸秆的还田方式以秸秆直接还田并配施适量的秸秆速腐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王荔 《吉林农业》2012,(10):180
推进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是一项重要工作。为减轻三秋防火压力,实施好"玉米机收提升计划",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和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大型农业机械,加快推进玉米机收推广步伐,努力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区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水平,为圆满完成任务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提高土地持续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同时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也给粮食生产带来许多新问题。本文结合菏泽市农业生产实际,阐述了小麦、玉米两熟耕作制度下秸秆还田方式与优点,分析了秸秆直接还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的技术措施及建议,对菏泽市及相同耕作制度的广大区域秸秆直接还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成为小麦栽培技术提高的必要生产措施之一,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普及,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小麦生长所需养分含量,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效益的提高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影响。但一些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后的麦田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等不良现象,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为此,在关于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中,如何结合科学技术有效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最大限度提高小麦栽培技术?将是未来农业生产中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的黄金地段,玉米年播种面积有1 500万亩,秸秆的年产量约1 436万t,焚烧和废弃均会造成环境污染及生物资源浪费,秸秆还田技术可充分利用这一农业副产品,改善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减少农户化肥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试验分析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今后调整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探讨地力提升,增加玉米产量奠定基础。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干旱区长期连作滴灌玉米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生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还田量为18、9、0 t/hm2的秸秆还田3个处理,利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Biolog-Eco),研究干旱区滴灌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对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的均匀度;秸秆还田造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碳水化合物类、多聚物类、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上;秸秆还田可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8和9 t/hm2较秸秆不还田分别增产13.56%和5.48%;与秸秆不还田相比18 t/hm2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增加0.43%和0.39%。【结论】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实现系统碳效率及经济效益协同提高,促进小麦-玉米周年可持续生产.[方法]基于8年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D)与小麦秸秆单季还田(S)对作物秸秆产量和碳投入量的影响,明确不同碳投入量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系统分析碳效...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秸秆是非常重要的有机肥来源之一,研究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同一品种种植、设置6种栽培模式,其中5种为玉米秸秆还田的不同栽培模式,1种为常规垄作的栽培模式,在玉米收获期对玉米产量进行分析,测产方式按照吉林省玉米区域试验测产要求实施,以选择出适合本地区玉米生产种植利用的玉米秸秆还田方案,为解决玉米秸秆处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济宁市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济宁市粮田地力培养现状。在阐述了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玉米、小麦双季秸秆还田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6,(2):44-49
本文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与存在问题,从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碳)、土壤微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7.
小麦生产中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玉米秸秆还田的优点,分析小麦生产中实施玉米秸秆还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为兴宁地区小麦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逐步扩大,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最根本的战略性技术措施,国内外农业生产国家都十分重视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我国对秸秆还田技术也十分重视。据测定,1000-1500kg鲜玉米秸秆含纯氮3.65kg、五氧化二磷1.85kg,用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持久地培肥地力。实践证明,土壤肥力在玉米增产份额中占80%左右,因此,秸秆还田对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干旱绿洲灌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玉米田土壤水热特征的调控效应,基于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方式(免耕、传统翻耕)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下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贮水量、耗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有效积温、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且互作效应显著。较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0~12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降低了玉米拔节至成熟期耗水量、播种至拔节期与吐丝期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及各生育期土壤有效积温。免耕较传统翻耕提高了玉米拔节前土壤贮水量,降低了拔节至吐丝期耗水量,而传统翻耕较免耕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温度及有效积温。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20.3%、23.6%和23.2%。传统翻耕的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较免耕分别提高20.8%、22.6%和12.3%。传统翻耕结合秸秆还田降低了玉米拔节前、吐丝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温度与有效积温。传统翻耕结合秸秆还田的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20.3%~37.9%、22.0%~40.5%和7.0%~32.4%。因此,传统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是绿洲灌区玉米高产、农田水热资源高效利用的理想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黑龙江省半湿润区玉米生产中秸秆还田率低、适合机收玉米品种少、籽粒机收率低等问题,在秸秆碎混还田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下对4个玉米品种进行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研究,筛选适宜该模式生产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4个参试品种中和育189产量较高,产量构成因子综合表现较好,更适宜在黑龙江省中南部半湿润区进行秸秆碎混还田模式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