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以羧甲基纤维素铵(CMC-NH_4)为土壤改良剂,分析其对陕西延安新造耕地土壤水分、电导率与养分的影响。【方法】在延安市安塞区,以谷子为供试作物,采用田间试验,设置CMC-NH_4施用量分别为0 kg/hm~2(对照,CK)、100 kg/hm~2(T1)、500 kg/hm~2(T2)、1 000 kg/hm~2(T3)和2 000 kg/hm~2(T4)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和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及pH,分析CMC-NH_4对谷子产量的影响,以及CMC-NH_4施用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和谷子产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CMC-NH_4对土壤水分影响明显,可使土壤含水量提高15.2%~47.1%,且土壤含水量随着CMC-NH_4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7月和10月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CMC-NH_4各处理的土壤电导率均低于对照;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如在谷子生长初期(06-28),CMC-NH_4施用量较高处理(T3和T4)的土壤电导率显著高于对照,在谷子生长中后期(08-30至09-23)CMC-NH_4各处理的土壤电导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施用CMC-NH_4总体可促进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但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施用CMC-NH_4总体能够促进谷子产量的增加,其中T1、T2和T4处理的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了12.8%,10.3%和10.2%,但T3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CMC-NH_4施用量与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和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施用CMC-NH_4能提高延安新造耕地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养分与电导率,有助于提升土壤硝态氮和全钾含量,可以作为黄土高原新造耕地的土壤改良剂,推荐施用量为1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2.
以鲁南地区砂姜黑土为基础,研究了新型土壤改良剂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田间土壤理化性状、养分状况、马铃薯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新型土壤改良剂能使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0.12 g/cm3,土壤孔隙度增加4.1%,土壤含水量提高3.1%,土壤pH提高0.53;新型土壤改良剂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55 g/kg,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30.77、6.97、65.33 mg/kg;新型土壤改良剂能有效地改善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增产7 335.9 kg/hm2,增幅达24.4%;增加大中薯的比率,商品率提高12.9%;施用新型土壤改良剂可减少化肥施用量25%,降低生产成本约1 050元/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冬小麦施用一种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研制的新型土壤改良剂,探讨调亏灌溉下该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氮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冬小麦"西农979"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灌水(灌水量分别为0,1.467m3/hm2)、新型土壤改良剂(施入量分别为0,1 500kg/hm2)和氮肥(纯氮施入量分别为0,160,288kg/hm2)3个因素不同水平进行完全随机组合设计,共12个处理,研究亏灌条件下,新型土壤改良剂和氮肥配施后,成熟期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及氮素利用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新型土壤改良剂和氮肥单施或配施均能改善成熟期冬小麦土壤水分条件,提高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率及籽粒产量,且灌水条件下效果更为明显。新型土壤改良剂和氮肥配施不仅明显增加了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而且有利于提高植株氮素吸收量。无论灌水与否,1 500kg/hm2新型土壤改良剂和288kg/hm2氮肥配施的增产效果最明显,水分利用效率、植株氮素吸收量均较高。【结论】适度亏灌条件下,新型土壤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羧甲基纤维素钾(CMC-K)对农田土壤水温环境、土壤养分吸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宁夏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饲草燕麦为供试作物CMC-K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CMC-K喷施量0 kg/hm2(CK)、50 kg/hm2(T1)、100 kg/hm2(T2)、200 kg/hm2(T3)和300 kg/hm2(T4)共5个处理,研究其对灌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测定不同处理中土壤含水量、温度、电导率、容重和土壤养分等,分析CMC-K对饲草燕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分析CMC-K施用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和饲草燕麦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随着CMC-K的喷施量增大而增加,在作物拔节期可使土壤含水量提高39.78%~116.80%;CMC-K可以为作物生育期贡献积温48.4~114.4 ℃,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喷施CMC-K有助于土壤养分保持,在0~10 cm土层能够提高全钾和速效钾含量28.31%~63.07%和34.72~95.45%,在10~20 cm土层可以提高全钾和速效钾含量12.30%~75.05%和25.65%~125.37%,对有效磷具有固持作用,同时对水解性氮影响明显,可以将水解性氮聚集在上层土壤;对饲草燕麦产量影响显著,提高18.80%~54.11%;CMC-K喷施量与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土壤含水量以及燕麦产量表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17、0.982、0.676和0.983。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当CMC-K喷施量为200 kg/hm2时,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温度,影响土壤养分,有助于提升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固持水解性氮,减少养分的淋溶,考虑其经济效益,推荐施用量为100 kg/hm2。  相似文献   

5.
生物炭对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改良研究有较多的报道,但是关于北方石灰性土壤研究报道很少,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陕西关中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处理为:不施生物炭(CK)、生物炭施用量1000 kg·hm-2(T1)、5000 kg·hm-2(T2)、10 000 kg·hm-2(T3)、20 000 kg·hm-2(T4),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麦生育期定期采样(分蘖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内,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随生物炭施用量提高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T4最高,T2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T4>T3>T2>T1>CK;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处理T1最高,T4和CK最低;土壤速效钾含量T4>T3>T2>T1>CK.综合来看,在上述研究条件下,生物炭高施用量比低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速效钾含量,但在生物炭低施用量下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6.
滨海盐碱地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滨海盐碱地区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及施氮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滨海盐碱地区施氮135kg/hm2(T1)、270kg/hm2(T2)、405kg/hm2(T3)玉米产量分别比不施氮处理(CK)提高24.28%、44.39%和46.7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T1、T2、T3每千克N增产量分别为10.33、9.44、6.63kg;养分平衡结果显示,CK、T1氮素亏缺,T2稍有盈余,T3大量盈余;氮肥利用效率T2最高为19.94%。通过建立玉米施肥效应模型,获得试验条件下最佳经济施肥量为342.7kg/hm2。土壤表层(0~20cm)硝态氮质量分数随氮肥使用量的增大而升高,T1、T2、T3与CK相比分别增加82.9%、181.8%及320.5%,且各处理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0cm以下各处理硝态氮质量分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硝态氮质量分数均表现随使用量越大值越高。0~8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T1、T2、T3与CK相比分别增加65.6%、161.1%、285.7%;回归分析表明,硝态氮累积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因此,滨海盐碱地区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肥料投入量,以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夏收后耕地复种牧草对耕地生产效能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复种箭竹舌豌豆和毛苕子可多生产青绿饲料24 382.5、23 787.0 kg/hm2,提高土壤有机质2.6、3.5 g/kg,提高土壤速效氮7.1、6.2 m g/kg,增加后作产量15.6%、16.3%,增收2 869.74、2 805.57元/hm2,能够显著的提高耕地生产效能。  相似文献   

8.
紫云英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紫云英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习惯施肥量减半配施紫云英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提高土壤p H值,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施用紫云英鲜草22 500 kg/hm2配施习惯施肥量减半水稻产量最高,为8 959.5 kg/hm2,比习惯施肥量的处理增产1 138.5 kg/hm2,增幅14.6%,建议紫云英鲜草施用量以22 5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生物炭对不同氮水平下植烟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探索不同氮水平下配施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碳氮转化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筛选最佳氮肥施用量。[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在磷肥和钾肥施用量相同的基础上,除对照处理不施生物炭与氮肥外,其余4个处理皆添加1600 kg/hm2的生物炭,施氮量分别为0 kg/hm2(N0),37.5 kg/hm2(N1),52.5 kg/hm2(N2),67.5 kg/hm2(N3),研究生物炭与氮肥交互对植烟土壤碳氮转化相关酶活性及活性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结果表明,植烟土壤在生物炭的改良作用下施用不同量的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蔗糖酶的活性;对土壤碱解氮含量也有显著提高作用,其中N3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261.86 mg/kg;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施氮量在烤烟移栽后60天时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且速效钾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生物炭配施氮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熵,N3和N2处理最大值分别达到355.00 mg/kg和3.01%。[结论]综上所述,在豫中烟区生物炭配施氮肥量67.5 kg/hm2措施下最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试验设计袁以不施肥和施用化肥为对照袁研究北方旱地平菇菌渣还田的最佳施用量袁以及还田后对玉米生理性状尧产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遥结果表明袁平菇菌渣对玉米生理性状和产量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遥菌渣施用量为22 500 kg/hm2时袁玉米生长状况尧果穗性状和玉米籽粒产量均优于20 000 kg/hm2尧25 000 kg/hm2的菌渣施用量和化肥施用处理袁玉米各生长期植株和叶片数也高于其他处理袁玉米籽粒产量比不施肥增产17.39%袁比化肥施用处理增产8.06%曰同时袁平菇菌渣还田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无机氮和速效磷尧钾含量袁有利于培肥地力遥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施用量越大袁培肥效果越明显袁土壤速效钾尧速效磷含量分别较CK1 提高16.58%耀34.98%和45.70%耀86.20%遥平菇菌渣施用量为22 500 kg/hm2时袁玉米生长状况最佳袁果穗性状最优袁籽粒产量最高袁对土壤的培肥效果较好袁是较理想的施用量遥  相似文献   

11.
以小麦和糜子为供试作物,利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生物炭与矿质肥配施对两种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及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生物炭当季用量设5个水平:B0 (0 t/hm2)、B5 (5 t/hm2)、B10 (10 t/hm2)、B15 (15 t/hm2)和B20 (20 t/hm2),氮磷钾肥均作基肥施用。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新积土糜子季土壤pH值,其他处理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显著增加新积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幅为1.5 %—58.2 %;显著增加两种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1.1 %—272.2 %;2.两种土壤的矿质态氮含量、新积土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氮磷钾增幅分别为6.0 %—112.8 %、3.8 %—38.5 %和6.1 %—47.2 %;3.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塿土上作物氮吸收量,而作物磷、钾吸收量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生物炭对小麦和糜子的增产效应尚不稳定,在试验最高用量时甚至产生轻微抑制作用。总之,施用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但生物炭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与土壤、作物类型及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Zn is an essential mineral nutrient for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ts effect on crop yield and quality has not been well document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oliar application of zinc fertilizers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millet (Pennisetum glaucum). Six levels of ZnSO4·7H2O (0, 0.75, 1.13, 1.50, 2.25, 3.00 kg/hm2) were applied to two millet cultivars (Jigu 20 and Jiyou 2) to obtain 12 treatments. Zinc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millet yield and improved quality when applied at a proper rate in both cultivars. The yield was the highest in Jigu 20 when applied at 1.50 kg/hm2, and in Jiyou 2 when treated with 1.50 kg/hm2. Zn application at 1.5 kg/hm2 increased protein content by 11.13% for Jigu 20 and 10.53% for Jiyou 2. The Zn application at all rates increased lysine acid and soluble sugar content in the grain in both cultiva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foliar Zn application increases yield and also improves grain quality when applied at 1.50 to 2.25 kg/hm2 for soils with low zinc content.  相似文献   

13.
生物炭对土壤水肥利用效率与番茄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设置不同生物炭施用量的野外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处理砂壤土物理性质及水肥的变化规律。试验共设5个处理,3个重复:不施生物炭(CK),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10 t·hm-2(T1)、20 t·hm-2(T2)、40t·hm-2(T3)、60t·hm-2(T4)。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明显减小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含水率,与对照(CK)相比,耕作层(0~20 cm)土壤容重T4减小最大,0~10 cm减小23%,0~20cm减小30%;孔隙度T4增加最大,0~10 cm增加14%,0~20cm增加19%。施用生物炭明显提高了土壤的水分与肥料利用效率,与对照(CK)相比,处理组的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分别最少提高27.7%和87.4%,其中T3增幅最大。生物炭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本试验番茄产量T3增幅最大,增幅为56.1%。综上所述,生物炭能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肥料淋失,其中T3在这些指标中增幅最为明显,因此40 t·hm-2生物炭用量是改良砂壤土最为合适的用量。  相似文献   

14.
灌溉条件下黄土层的水盐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灌溉试验配合施尿素,钻探采取土样并对岩土浸提液电导率进行测定,研究了灌溉和施肥条件下非饱和黄土层的水流入渗规律和盐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层中非饱和水入渗具有明显的含水量峰值带,其运移速度在0~6m的埋深带约为15~17cm/d,同时存在快速的超渗导管流;含盐量为615.82和815.07mg/L的灌溉水配合施尿素454.6和378.8kg/hm2的宽畦漫灌,可使上部6m黄土层电导率显著增加,最大点电导率增幅在黄土原区为2.12倍,在阶地区达4倍以上,表明灌溉水中的盐分、化肥的离解和灌溉入渗水流对黄土层的溶滤与淋洗作用,会显著影响黄土超根层盐分分布、运移和氮沉降。  相似文献   

15.
为缓解长期单施石灰对土壤的破坏,本研究以石灰配施有机肥为修复手段,采用盆栽试验,以无处理(CK)、单施有机肥(OF:3 000 kg·hm-2)及单施石灰(FT:1 500 kg·hm-2)为对照,设置3个石灰+有机肥配施处理(SO1:1 500 kg·hm-2+3 000 kg·hm-2、SO2:2 250 kg·hm-2+3 000 kg·hm-2、SO3:3 000 kg·hm-2+3 000 kg·hm-2),探究不同有机肥及石灰配施量对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并采用灰色关联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对其修复效益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石灰和有机肥均能有效提高土壤pH,且土壤pH随着石灰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SO3处理下pH较CK提高了14.9%。与CK相比,各处理中土壤残渣态镉含量增加,可交换态镉含量降低;且随着石灰施用量的增加,残渣态镉含量呈递增趋势,可交换态镉含量呈递减趋势。SO3处理下小白菜地上部生物量最高,与CK相比提高了87.9%。与CK相比,石灰与有机肥均能降低小白菜中镉的含量,降低效果为SO3>SO2>SO1>FT>OF。基于灰色关联法对土壤-植物系统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可知:石灰和有机肥配施量均为3 000 kg·hm-2的SO3处理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土壤修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墒补灌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小麦节水灌溉新技术。论文旨在探索测墒补灌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为该区节水、节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漫灌的方式设置测墒补灌和施氮两因素田间试验,补灌设置4个处理,于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W1)、60%(W2)、70%(W3)、80%(W4)。施氮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N0)、施纯氮180 kg·hm-2(N180)、240 kg·hm-2(N240)和300 kg·hm-2(N300)。在此处理下研究了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各施氮处理下,补灌量的增加可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当补灌量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80%范围内时,冬小麦籽粒的增产效应差异不显著。各补灌处理下,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籽粒产量无显著性变化。本试验条件下当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施氮量为240 kg·hm-2时冬小麦籽粒产量达到最高,为8 104.6 kg·hm-2。(2)增加施氮量和补灌量均可显著增加麦田总耗水量,但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施氮的提高效果不显著。补灌量的增加会显著增加麦田总耗水量,但当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60%(W2)、70%(W3)时较补灌至80%(W4)处理显著降低耗水量,说明有利于节约灌水而获得较高产量。(3)相同施氮处理下,补灌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当补灌量增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为14.7 kg·hm-2·mm-1。相同补灌处理下,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但施氮量不宜超过240 kg·hm-2,否则将导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4)相同施氮处理下,应控制补灌量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60.1 kg·kg-1、22.4 kg·kg-1。相同补灌处理下,施氮量应控制在240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氮素干物质利用效率及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63.9 kg·kg-1、23.5 kg·kg-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当施氮量为240 kg·hm-2、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干物质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均最高,为最优的节水、节氮、高产组合,推荐其作为该区域适宜水、氮用量。  相似文献   

17.
石灰与生物炭对矿山废水污染农田土壤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石灰、生物炭单施和配施对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在云南某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农田,开展石灰(0、1 500、4 500 kg·hm-2)、生物炭(0、15 000、45 000 kg·hm-2)单施与配施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双因素分析表明,石灰和生物炭对土壤pH、速效养分含量、有效态Cd含量、养分含量、产量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与不添加石灰和生物炭处理相比,石灰单施升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脲酶活性和碱解N含量;生物炭单施增加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碱解N含量,降低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石灰、生物炭配施增加微生物数量和碱解N含量,升高脲酶活性,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石灰、生物炭单施和配施均显著提高土壤pH和速效K含量,增加CEC,显著降低土壤速效P、有效态Cd和玉米植株Cd含量,同时增加玉米生物量、养分含量和产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有效态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玉米产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石灰、生物炭单施和配施均能改善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农田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Cd有效性和玉米Cd含量,提高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土壤改良效应。石灰与生物炭配合施用更佳,其中4 500 kg·hm-2石灰+45 000 kg·hm-2生物炭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谷子秸秆雨水淋溶物对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苗期于垄间覆盖不同质量和长度的秸秆,灌浆期中雨后5 d采集根围土壤,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谷子秸秆雨水淋溶物对其根围土壤的细菌种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化感效应。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当5 cm的秸秆覆盖2 000 kg/hm2和1 cm的秸秆覆盖4 000 kg/hm2时,能使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细菌的多样性较高和均匀度较好。物种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5 cm的秸秆覆盖2 000 kg/hm2和1 cm的秸秆覆盖4 000 kg/hm2时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优势属差异较大,但其群落结构比较稳定。初步分析KEGG丰度热图发现:秸秆覆盖量为4 000 kg/hm2且秸秆长度为1 cm时产生的雨水淋溶物不仅显著降低了多种与碳水化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酶基因相对丰度,减少了土壤中与碳代谢及氮代谢有关的细菌类群,抑制了土壤细菌对碳源利用能力以及土壤碳、氮代谢,还降低了钛、镍元素转运相关的酶基因丰度,抑制了土壤中微量元素钛和有益元素镍的利用。综上,谷子秸秆的雨水淋溶物可以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及多样性,2 000 kg/hm2,长度为5 cm的谷子秸秆覆盖产生的雨水淋溶物相比其他处理的化感促进效果较好,且4 000 kg/hm2,长度为1 cm谷子秸秆覆盖产生的雨水淋溶物对碳水化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通路上的相关基因表达化感抑制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及间作对燕麦、向日葵生产力以及燕麦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在吉林西部半干旱地区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0、50和100kg/hm2),测定燕麦、向日葵产量、吸氮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及较高的氮吸收效率,土地当量比及氮素吸收当量比范围分别为1.20~1.37和1.20~1.30。施氮量为100kg/hm2时,间作燕麦、向日葵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以及地上部吸氮量均为最高,分别为4.40和6.65t/hm2,12.81和12.40t/hm2以及182.78和192.12kg/hm2,其中间作燕麦地上部生物量、吸氮量较单作燕麦显著提高17.20%~35.39%;间作向日葵籽粒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较单作向日葵显著提高22.78%~46.15%。间作显著降低燕麦收获后间作燕麦边行0~6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间作向日葵边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因此,100kg/hm2是该地区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的较优施氮量。  相似文献   

20.
施用生物炭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土壤水分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设置施用生物炭7 200(BH)、3 600(BM)、1 800(BL)和0kg/hm~2(CK)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BH、BM和BL处理3年平均增产分别为1.84%、7.28%和5.03%,并且降低了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96%~14.86%、9.42%~19.18%和5.96%~13.50%。同时施用生物炭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与CK处理相比,土壤上层0~60cm BM处理增幅最大;中层60~120cm和下层120~200cm均为BL处理增幅最大(P0.05)。综上所述,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和籽粒产量。统计分析表明,当施炭量分别为3 389~3 882和3 500~4 357kg/hm~2,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籽粒产量均最高,且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籽粒产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水分消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施用3 000~4 50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