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花铃期土壤湿度对棉纤维伸长与纤维素积累的影响很大,土壤湿度保持328g/kg或将土壤湿度由246g/kg提高到328g/kg,能促进纤维伸长,有利于前期纤维中可溶性糖的增加和后期纤维素的积累;土壤湿度由328g/kg降到246g/kg,抑制纤维伸长,土壤湿度164g/kg,严重影响纤维伸长,可溶性糖含量低,纤维素积累量最少,纤维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2.
花铃期土壤湿度对棉纤维伸长与纤维素积累的影响很大。土壤湿度保持328g/kg或将土壤湿度由246g/kg提高到328g/kg,能促进纤维伸长,有利于前期纤维中可溶性糖的增加和后期纤维的积累,土壤湿度由328g/kg降到246g/kg,抑制纤维伸长;土壤湿度164g/kg,严重影响纤维伸长,可溶性糖含量低,纤维素积累量最少,纤维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播期对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素累积和纤维超分子结构的影响,探讨纤维累积特征、超分子结构变化与纤维强度形成的关系,揭示棉花生育后期低温对棉纤维强度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33号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形成棉铃发育的不同温度条件,研究棉纤维素发育过程中纤维素累积特性和纤维超分子结构的变化,分析纤维强度形成与超分子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在新疆棉花生产正常播期处理条件下,棉纤维的发育处于较适宜的温度条件,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素积累速率平缓且经历时期长;在晚播条件下,棉纤维发育后期受到低温的影响,纤维素的快速积累起始时期推迟,纤维快速积累时期缩短,纤维素的理论最大含量下降,晚播处理棉纤维的取向分散角和取向分布角的角度大于正常播期处理,纤维强度下降.[结论]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棉纤维发育期后期的低温不仅影响了纤维素的积累特性,导致纤维的超分子结构3个参数大于正常播期处理,不利于高强纤维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棉纤维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春播与夏播方法,研究了棉纤维动态发育变化,结果表明:棉花花铃期20℃以上的日均温有利棉纤维伸长、干物质积累、可溶性糖转化和纤维素沉积.低温使纤维干物质积累速度和纤维素合成速度明显减慢,但对前者影响大于后者.15℃日均温是棉纤维干物质积累趋于停止的临界温度,但不是纤维素合成的临界温度.在15℃以下,虽纤维干重不再增加,但已进入纤维中的可溶性糖仍在向纤维素转化.  相似文献   

5.
陆地棉纤维发育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L.)品种百棉1号、中棉所41(对照)的棉纤维整个发育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棉纤维细胞发育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纤维素、POD和CAT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其与棉纤维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质、CAT和POD抑制纤维伸长,促进纤维加厚发育,而可溶性糖与其作用不同,促进纤维伸长,脱水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低则表明纤维强度较好,纤维素均匀沉积有利于高比强度纤维的形成。研究可为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花后分期取样测定的方法,从栽培生理角度对有色棉棉纤维发育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有色棉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的动态变化趋势与白色棉相似,但在纤维快速伸长期的纤维日伸长量较低。有色棉纤维素的积累变化规律与白色棉相同,但其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不同开花期下,纤维素含量(%)随铃龄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规律,第1期纤维素含量(%)的快速增长阶段在开花后35 d之前,而第2期则在30~35 d之后,这可能与铃期内温度条件的差异有关。纤维可溶性糖含量(%)则随铃龄的增加而下降。单铃纤维干重与铃龄呈二次曲线函数增长关系,但有色棉单铃纤维干重一直明显低于白色棉。相关分析表明,有色棉纤维比强度与纤维素含量(%)、单铃纤维干重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纤维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有色棉纤维伸长速度和纤维素积累速度较慢,积累量较低,单铃纤维干重低等发育特点可能是有色棉纤维短、比强度较低和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棉纤维不同发育阶段木质素的沉积变化,为纤维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硫酸法分析棉纤维中木质素的含量,结合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木质素在棉纤维中的沉积.[结果]发育20 DPA时单位重量棉纤维中硫酸木质素的积累速率最大,随着棉纤维的发育,单位重量棉纤维中硫酸木质素的积累速率呈下降趋势,成熟后纤维中硫酸木质素积累速率最低;单位重量的棉纤维在发育20 DPA时染色最深,随着纤维的发育,染色越来越浅,与酸性木质素含量积累速率的测定结果相一致.根据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推测棉花纤维中可能存在G、S两种木质素单体.[结论]在发育20 DPA时相同重量的棉纤维中木质素的沉积速率最大,随着纤维发育木质素的沉积速率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分对棉纤维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花铃期缺水,严重影响纤维伸长,可溶性糖含量低,纤维素积累量少;初花期至盛花期,土壤相对湿度由80%降至60%,明显抑制纤维伸长,纤维素积累量减少;花铃期充足供水或初花期适当控制水分,盛花期土壤相对湿度达80%,能促进纤维伸长,有利于前期纤维中可溶性糖的增加和后期纤维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棉区不同纤维颜色棉花品种品质差异及棉铃在发育进程中生理活性变化,探索其品质形成的主要时期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彩色棉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彩色棉品种中棉所51号(浅棕,CCRI 51,杂交棉)、中棉所81号(深棕,CCRI 81)、中棉所82号(深绿,CCRI 82)和普通棉(简称白棉,CK)国欣棉3号(GX 3)为试验材料,对各小区棉株中部第5-6果枝的一、二果节当日花进行挂牌,于收获期测定其纤维品质,并在花后10、15、20、30、40 d(days post anthesis,DPA)取挂牌棉铃,分别测定铃壳、棉籽、棉纤维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棉纤维的纤维素含量,研究不同颜色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差异及棉铃发育特点,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以及断裂比强度三个指标均以杂交彩色棉(浅棕棉)最高,常规陆地棉三个指标的高低顺序为:白棉>深棕棉>深绿棉。白棉铃壳各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彩色棉品种,各品种各时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白棉棉纤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大下降幅度时期为前期(10-20 DPA,降幅66.67%),而彩色棉品种为后期(20-40 DPA,降幅为23.08%-61.19%)。各品种铃壳POD活性在花后10-20 DPA均有所上升,其中以深绿棉品种上升幅度最高,白棉和浅棕棉铃壳POD活性在10 DPA时显著高于深棕棉和深绿棉。白棉在10 DPA时铃壳和棉籽SOD活性均为最高,两棕色棉铃壳SOD活性在棉铃发育过程中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浅棕棉棉籽SOD活性在30-40 DPA时提高了53.18%,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深绿棉棉纤维SOD活性降低时期出现得较其他品种早10 d。白棉棉籽MDA含量在花后20-30 DPA时下降,而彩色棉均升高。浅棕棉纤维素快速累积开始期最早,持续期最长,白棉较深棕棉和深绿棉的纤维素快速累积起始期早3 d,持续期长1-5 d。10 DPA时棉籽MDA含量与棉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显著负相关,铃壳POD活性与纤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纤维素快速累积持续期与纤维长度及强度显著正相关;20 DPA时棉纤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30 DPA时棉籽MDA含量以及纤维素快速累积起始期与整齐度呈显著负相关;20 DPA时棉籽MDA含量、30 DPA时铃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40 DPA时棉纤维MDA含量与马克隆值呈显著正相关;40 DPA时棉籽可溶性蛋白质含量、20 DPA时棉纤维POD活性与伸长率显著正相关。【结论】彩色棉棉铃相比于白棉,较低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在纤维发育前期(0-20 DPA)阻碍了纤维初生壁的形成及生长,在纤维发育后期(20-40 DPA)促进了色素类物质在次生壁沉积,这就降低了纤维素在次生壁的积累。彩色棉较短的纤维素累积持续期以及较晚的纤维素快速累积起始期是造成彩色棉品质低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990年选用陆地棉(G.hirstum L.)北农1号品种(BAU No.1)和海岛棉(G.barbadense L.)海7124品种(Hai—7124)为材料,对棉花纤维发育后期的纤维素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纤维的发育还原性糖含量逐渐下降,纤维素含量逐渐上升。其含量变化高峰期出现的顺序为:还原性糖——纤维素。开花后45天左右(40 DPA~50 DPA)是棉纤维发育后期的一个重要的生化代谢转折期。温度与还原性糖含量的变化率、纤维素含量的变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 r=0.837~(**)和 r=0.972~(**))。低温对纤维素合成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还原性糖的提供而限制纤维素沉积量的累积的。  相似文献   

11.
棉花纤维发育经历起始期、延伸期、次级细胞壁加厚期、脱水期共4个发育时期。为了了解GA负调控因子基因在整个纤维发育时期的调节作用,采用敏感的实时定量PCR对GA负调控因子基因Gh RGL在棉花纤维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转录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提取来源于不同纤维发育阶段[包括-3~0 DPA(开花后)胚珠,3 DPA胚珠,5 DPA胚珠,10 DPA胚珠,15 DPA纤维,25 DPA纤维]的样品总RNA,探讨不同发育时期Gh RGL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Gh RGL基因在所有被选的样品中都有表达,其中在5 DPA胚珠和10 DPA胚珠中转录水平较高,在10 DPA胚珠中表达水平最高,在-3~0 DPA胚珠、3 DPA胚珠、15 DPA纤维、25 DPA纤维中的表达水平较低,表明Gh RGL基因在纤维伸长期表达水平较高,暗示Gh RGL可能对纤维伸长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覆膜方式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对膜下滴灌造成棉田土壤次生盐渍化、棉花根系变浅造成后期早衰和残膜污染等问题,初步探索揭膜栽培棉花的方法,明确头水后揭膜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方法]滴灌带浅埋的前提下设不铺膜、头水后揭膜和正常铺膜3个处理,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6月上旬以前覆膜增温效果显著,随着棉田封垄,头水后揭膜影响土壤含水量,但可以提高地温,显著增加侧根数,提高根系的质量.头水后揭膜和覆膜栽培的LAImax(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为3.93和3.71,成熟时干物质分别为1 161.46和1 063.52 g/m2,产量为5 090.4和4 855.5 kg/hm2.[结论]棉花无膜栽培,造成苗期生长缓慢,整个生育期明显滞后,减产严重.头水后揭膜,可以促进棉花的生长,是可行的棉花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3.
棉花烂铃的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烂铃是棉花结铃期到吐絮阶段的主要灾害之一,在我国主要棉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减少棉花烂铃对提高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以及降低棉农的用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以冀优01为试材,比较了在棉花烂铃发病初期喷施9种杀菌剂(20%乙酸铜WP 500倍液、75%百菌清WP 800倍液、20%噻森铜WP 400倍液、12.5%烯唑醇WP 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WP 500倍液、40%甲硫.30%福美双WP 500倍液、20%松脂酸铜EC 500倍液、25%腈菌唑EC 400倍液、50%多菌灵WP 600倍液)以及在棉花管理中运用5种常用农艺措施(化控、推株并拢、整枝、浅锄松土、去除苞叶)对棉花烂铃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防治或降低棉花烂铃的杀菌剂种类和农艺措施。结果表明:试验的9种杀菌剂中,80%代森锰锌WP 500倍液对棉花烂铃防治效果最好,有机铜类杀菌剂也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的5种常用农艺措施中,推株并拢对棉花烂铃防治效果最好,浅锄松土和去除苞叶对减少烂铃也有一定效果。今后对棉花烂铃防治的研究重点应在高效杀菌剂的开发和筛选,以及抗烂铃棉花品种的选育上。  相似文献   

14.
棉纤维发育的遗传特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棉纤维细胞发育进程是一个多基因调控的、有序的系统发生过程,包括纤维起始期、伸长期、次生壁合成与加厚期和脱水成熟期等4个时期。随着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棉纤维生长发育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大多研究集中在运用遗传定位、基因克隆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深度测序等技术对棉纤维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进行解析。为了更加系统地了解棉纤维的发育过程,详细描述了棉纤维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结构变化及特征,概述了经典遗传学在棉纤维遗传规律和基因定位方面的工作,以及从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表观遗传学领域总结了近年来深度测序技术在棉花纤维组学研究方面的运用和取得的进展,并简述了棉纤维发育各个时期所涉及的相关调控基因。纤维的产量由棉纤维发育起始期决定,长度由伸长期决定,且伸长期的生化反应最为活跃,是影响纤维品质的关键时期。棉纤维遗传规律的研究发现,性状相同而基因型不同的材料,其棉纤维遗传模式也不同。纤维品质和产量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遍布各个染色体,一些稳定的主效QTL(如FS1,qLI17和qFL-Chr14-3等)值得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关注并有望在分子辅助选择中进行应用;质量性状基因的最新进展明确了显性基因Li1和N2,分别是肌动蛋白编码基因和转录因子MYB25-like。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表观遗传学领域三方位的深度测序有效建立了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编码区域和非编码序列之间的联系,并发现一系列的转录因子、编码转脂蛋白的基因、钙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多糖合成相关蛋白、大量的miRNA以及DNA甲基化作用等共同参与棉纤维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各种栽培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纤维品质的的影响研究较为完善,但杀虫剂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20;康福多SL不同施药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表明喷雾处理棉花长势较对照高大粗壮,蕾铃数较多,40 g/667 m2茎叶喷雾处理植株粗壮,蕾数最多,衣分率高,表现出较好的促进生长的作用.虽然80 g/667 m2灌根处理棉花植株较对照高大,蕾铃数少,对棉花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棉纤维较长,整齐度、伸长率较高,短绒指数较低,可纺系数较高,棉纤维品质有较好改善.综上所述,20;康福多浓可溶剂茎叶处理表现出较好的促进生长作用,而灌根处理对纤维品质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陆地棉品种纤维发育形态学变化,比较棉纤维发育重要阶段的形态学差异.[方法]以新陆中82号、新陆中70号、新陆中38号以及15-1242为材料,在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在开花前1 d至开花后1 d的胚珠、发育21和28 d的纤维以及成熟纤维.[结果]随着开花时间的增加,胚珠表皮细胞的突起数量或伸长数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5年农业部对我国主产棉省主栽棉花品种纤维的抽查结果表明: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29mm;纤维整齐度指数高,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分布在27~29 cN/tex;纤维成熟较好,粗细适中,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6左右;色特征级多数分布在21、31、41级。目前我国棉花纤维质量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中、低档棉纱(32~40支纱)的要求,可纺高支纱(60~80支)的原棉纤维所占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适宜博尔塔拉州滴灌棉区的氮肥施用技术.[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滴灌条件下不同质地和不同肥力棉田氮肥施用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肥力较低的滴灌棉田氮素最佳经济用量为248.6 kg/hm2,最佳经济产量为2 158.9 kg/hm2;肥力较高的棉田氮素最佳经济用量为310.9 kg/hm2,最佳经济产量为2 236.5 kg/hm2.氮肥用量一致的条件下,适量基施有提高产量的作用,肥力较低的砂壤土滴灌棉田以30;作基肥,70;滴施效果最好,按照"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从盛蕾期到铃期持续滴施对提高铃重、增加铃数进而提高产量有明显的作用;中高肥力的壤土上,集中在盛蕾期到花铃期持续滴施即可满足棉花的需氮要求.[结论]膜下滴灌棉田氮肥用量控制在尿素525.0~560 kg/hm2,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