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国内报刊花生文摘(二)发育和早萌中花生胚胚轴与子叶内BAPAase活性的差异/林鹿(华南理工大学轻工食品学院),傅家瑞∥植物生理学报.-1997,23(1).-29~33花生胚发育过程中,子叶和胚轴中都出现BAPAase活性,花生种子萌发时,子叶和胚...  相似文献   

2.
花生种子子叶和胚轴发育的差异性及活力的形成林鹿(中山大学生物系),傅家瑞中国油料-1995,17(2).-4~7以花生品种粤油-116为材料,从植物激素脱落酸和贮藏蛋白质合成等方面研究子叶和胚轴发育的差异性及其与种子活力形成的关系,发育中的花生种子子...  相似文献   

3.
1989-1990年在田间栽培条件下,系统研究了花生叶面喷施DPC对荚果和种子中乙烯、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DPC可增加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的乙烯释放量。2.在花生种子发育前期。DPC提高了种子中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含量。3.在花生种子发育中后期,DPC处理的胚芽、胚轴和胚根中具有较高的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含量,而子叶中二乾的含量则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实验结果表明,ABA使花生离休胚处于胚性状态、抑制早萌并继续发育,ABA的作用与其浓度有关。ABA促进贮藏蛋白的合成,这种调控作用与胚的发育阶段有关。ABA也促进了花生胚热稳定蛋白的合成和累积.  相似文献   

5.
发育中的花生种子存在着BAPAase活性,当由发育转向萌发时,活性迅速提高,蛋白酶活性随着种子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大。在萌发过程中没有新的蛋白酶合成。ABA抑制了蛋白酶的活性。劣变的花生种子中,其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用乙烯利和NaCN预处理花生种子,实验结果表明:(1)乙烯和CN-都提高种子子叶的抗氰电子传递速率,同时乙烯还提高种子子叶的总呼吸速率以及EMP-TCA速率,CN-则降低种子子叶的总呼吸速率以及EMP-TCA速率。(2)乙烯提高种子子叶的蛋白酶、脂肪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提高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以及降低水溶性蛋白质含量;CN-则降低种子子叶的蛋白酶、脂肪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降低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但提高水溶性蛋白质含量。(3)乙烯提高暗萌发苗的单株鲜重,CN-则降低暗萌发苗的单株鲜重。   相似文献   

7.
用籽粒赖氨酸含量鉴定高粱生态型的筛选系统S.Vernaillen等通过筛选生长在含有AEC的培养基上的幼苗,可以分离出籽粒中赖氨酸含量提高的品系。在种子萌发期间,种子胚乳中的贮藏蛋白与淀粉和氨基酸一块被降解,这些氨基酸被输送到正在生长发育的幼苗中,作...  相似文献   

8.
巴西橡胶树种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巴西橡胶树成熟种子的超微结构。刚脱落的成熟种子在代谢上是活跃的,它的胚芽和胚根细胞具有大的核仁、很多聚核糖体和大量的粗糙内质网,同时胚轴、子叶和外胚乳细胞的液泡化程度较高。成熟脱落的种子在24℃、85%相对湿度存放3d后,它的细胞内已开始了超微结构的萌发过程,胚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明显增多,子叶和外胚乳中的淀粉粒、贮藏蛋白质和类脂体开始降解,与种子的这种生理状态一致,子叶和外胚乳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大豆低亚麻突变体(A5)及其诱导前体(A6)亚麻酸合成位点MGDG的脂肪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低亚麻突变体A5的下胚轴、子叶、上胚轴和真叶中叶绿体被膜亚麻酸合成位点单半乳糖苷二酯酰(MGDG)上亚麻酸(18∶3)水平均高于A6相应组织。子叶中亚麻酸合成前体磷脂酰胆碱(PC)配比18∶0/18∶3(r18∶0/18∶3=0.872**),18∶1/18∶3(r18∶1/18∶3=-0.958**)以及18∶2/18∶3(r18∶2/18∶3=-0.965**)分别呈高度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A6真叶中18∶3水平皆高于上胚轴、子叶、下胚轴和幼根。诸组织中16∶0、18∶2和18∶3水平变化尤为明显,而18∶0和18∶1变化较小。幼根中16∶0和18∶2水平均高于其他组织,且18∶2高于18∶3。  相似文献   

10.
油菜是重要工业原料芥酸(C22:1)的来源作物,从空间分布的角度解析油菜种子中芥酸积累的机制,为高芥酸油菜育种提供新方法。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以芥酸含量为26%的甘蓝型油菜皖油12为材料,分析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 TAG)在种子的外子叶、内子叶及胚轴中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C58、C60和C62类型的TAG主要富集在种子的子叶(包括外子叶和内子叶),而C原子数小于58的TAG则主要富集在胚轴中(除TAG-54:2、TAG-54:3和TAG-56:2~TAG-56:5无分布差异)。分析开花后38 d种子外子叶、内子叶及胚轴中基因FAE1(fatty acid elongase 1)的表达量,发现FAE1在外子叶和内子叶中的表达量分别是胚轴中的约10倍和20倍。结果表明,种子不同部位FAE1表达量的差异是影响含芥酸TAG在种子中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用6-苄氨基嘌呤预处理花生种子,促使了种子活力指数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质电泳谱带数及分布无变化。用脱落酸预处理花生种子,促使了种子活力指数下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质电泳谱带数减少,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及分布无变化。   相似文献   

12.
ABT生根粉对大豆内源激素含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韩田夫  马凤鸣 《大豆科学》1994,13(2):121-126
在盆载和田间条件下分别研究了ABT生根粉(ABT4号)处理对大豆涨和叶片内源激素含,籽粒化学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片中DHZRs,GA1,3,4,7,IAA含量明显升高,叶片中ABA的含量下降。施用ABT后花英期(R1-R5)和成期(R7_R8)延长,根冠比(R/S)上升,增产效果明显。ABT处理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出苗后接受1个月的每日8小时短日照处理并与当时自然光照长度进行比较,研究光照长度对块茎形成及内源激素②的影响,探讨块茎形成与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使块茎形成显著提早,但使结薯数减少,植株茎叶生长受抑,块茎淀粉含量降低;短日照处理使叶片中ABA含量提早增高,GA3含量提早减少,GA3与ABA的比值提早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荔枝胚胎败育与胚珠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绿荷包(胚胎完全败育品种)和乌叶(胚胎发育正常品种)荔枝胚珠中内源激素和胚胎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荷包胚珠中ABA含量与ABA/(IAA、GA1+3)和ABA/(ZRs+DHZRs+iPAs)比值在胚胎败育发生时期保持较高水平,IAA、GA1+3和CTK含量则在花后 7 d迅速下降,并在败育期处于较低水平。乌叶胚珠中 ABA含量在花后 7 d即急剧下降,其含量与以上2个比值在各个胚胎发育阶段均始终明显低于绿荷包,但前者的IAA、GA1+3和CTK含量在胚胎发育早期则远高于后者,其中尤以CTK含量差异显著。ZRs、DHZRs和iPAs含量有不同变化特点,对胚胎败育亦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油菜雄不育系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蕾ABA含量显著高于相应可育系;GA含量显著低于相应可育系;RNA含量高于或低于相应可育系.在单胞期后,RNA与GA含量显著低于相应可育系。外源GA、ABA对不同的不育系影响不同。随着花蕾的发育,雄不育系游离脯氨酸逐渐降低,部分可育的不育系有一定积累,正常可育系则有大量积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丙氨酸降低;不育花蕾与可育花蕾的天门冬氨酸比值由低变高;不育花蕾与可育花蕾半胱氨酸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应用酶联抗原直接包被法(ELISA—DAC)对4个种传率高低不同的花生品种,苗期感染花生条纹病毒(PStV)的病株在荚果发育不同时期对荚果各部位带毒率进行测定。花生荚壳、胚和子叶都带有PStV病毒,种皮极少带毒。荚壳带毒率变化范围大,规律不明显;种皮带毒偶而能检测到,以上品种间无明显差异。胚和子叶一般同时带毒,带毒率在0—23.8%之间,品种间有明显差异,每个品种带毒率基本不变。荚果各部位带毒率年度间有些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以抗活性氧活力单位、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单位和总抗氧化活力单位为指标,研究了白皮花生、红皮花生、黑色花生、彩色花生、花育16号等不同品种花生籽仁各部位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花生品种的抗氧化性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籽仁各部位的抗氧化能力品种间有很大差异。花育22号子叶抗活性氧活力单位最高为22.61 U/mg,花育17号子叶总抗氧化能力最高;白沙1016胚的抗活性氧活力单位最高为22.37 U/mg,抗超氧阴离子及总抗氧化能力则以黑色花生、彩色花生和花育22号较高;种皮的抗氧化能力以红皮花生、黑色花生、白沙1016、花育23号和鲁花12号较高,说明黑色花生、彩色花生、白沙1016和花育22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是一种典型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主要集中在大豆的子叶中,近60年来,对其生化特性及结构已有较多研究,通常认为这种蛋白酶抑制剂具有贮藏,调节内源蛋白酶活性及植物防御等作用,研究表明,这种蛋白酶抑制剂抗虫谱广,能显著抑制幼虫的生长发育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无害,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迄今为止,至少已有4种基因被克隆,通过转基因技术在烟草,水稻,小麦等作物获得了抗性植株,本文从SKTI的类型,基因克隆及生理功能等方面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