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南  方平 《河北渔业》2001,(3):30-30
<正> 锚头鳋属于寄生桡足类,对鱼类危害很大。常见的锚头鳋有多态锚头鳋、鲤鱼锚头鳋、草鱼锚头鳋和四球锚头鳋四种。锚头鳋在当年幼鱼或成鱼体上都能寄生,它是从头部钻入寄主的肌肉或鳞片下,胸腹则裸露于寄主体外,在锚头鳋寄生的部位,肉眼可见针状的病原体。如果锚头鳋在鱼体长时间寄生后,虫体表面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肉眼观察好像一束灰色的棉絮。被锚头鳋寄生的鱼,发病初期表现为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直至死亡。鱼体上被多态锚头鳋寄生的部位,其周围组织发炎、红肿,有因溢血而出现的红斑;被草鱼锚头鳋和鲤鱼锚头鳋寄生的  相似文献   

2.
锚头鳋属于寄生桡足类,对鱼类危害很大,是鱼类主要病害之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有四种: 1.多态锚头鳋。寄生于鲢、鳙鱼的体表或口腔。 2.鲤钻头组。寄生于鲤、鲫、鳃、鳙、乌鳢、泥鳅、金鱼等的体表、鳍和眼。 3.草鱼锚头鳋。寄生于革鱼的体表鳞下面。 4.四球锚头经。寄生于草鱼鳃弓上。 锚头组在当年幼鱼和成鱼体上都能寄生,锚头经以头胸部插入寄主的肌肉里或鳞片下,而胸脏部则深鹰于鱼体之外,在寄生的部位,肉眼可看到针状的病原体。“老虫”阶段,虫体表面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肉眼观察好象一束束灰色的棉絮。发病初期…  相似文献   

3.
一、锚头鳋锚头鳋头部似锚,体长约10毫米,形似针,故又名针虫,肉眼可见。雄虫营自由生活,雌虫寄生鱼体,用其铁锚似的头部钻人鱼体肌肉,吸取鱼体的血液和组织液为营养,寄生部位周位发炎红肿,病鱼生长缓慢、消瘦,伤口往往被细菌感染;严重时虫体布满鱼身而死。锚头鳋一年四季可见,一般三月下旬至十一月均产卵,水温20—25℃是产卵盛期,对  相似文献   

4.
正锚头鳋属于剑水蚤目、锚头鳋科,是一种寄生在鱼的鳃、皮肤、鳍、眼、头部、口腔等处的甲壳动物。锚头鳋把头部钻入鱼体内吸取营养,使鱼体消瘦。鱼体被锚头鳋钻入的部位,鳞片破裂,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组织坏死,水霉菌侵入丛生。锚头鳋露在鱼体表外面的部分,常有钟形虫和藻类植物寄生,外观好像一束束的灰色棉絮。鱼体大量感染锚头鳋时,好像披着蓑衣,故称"蓑衣病"。近年来,随  相似文献   

5.
《淡水渔业》1974,(10):22-24
锚头鳋病由锚头鳋侵入鱼体而引起。雌虫寄生在鱼的体表,有时也寄生在口腔和鳃弓上,它除了用钻进到鱼体组织里的口器吸取寄主血液外,同时由于寄生而造成伤口,给细菌和霉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使寄生部位出现发炎、红肿、溃烂。对夏花到冬片阶段的鱼种危害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6.
刘克山 《内陆水产》2001,26(4):28-28
锚头鳋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病,也是精养塘内最主要的鱼病病害。病原有寄生于草鱼的鲩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鱼的鲤锚头鳋,寄生于鲢、鳙鱼的多态锚头鳋。在发病的高峰季节,鱼塘内 90%以上的鱼种可染上此病。病鱼发病初期,因痛痒烦躁不安,离群单游,常与水下物体相擦,食量锐减,继而体质消瘦最后死亡。由此,了解锚头鳋病病原的生物学特征,掌握该病的流行规律,是防治此病的关键。 1特征与习性 锚头鳋长为 6~ 12毫米,分头、胸、腹三部分,其界限不明显。头部有背角、腹角两对,略呈铁锚状。雌虫寄生于鱼体,生育季节常见一对卵囊;寄生…  相似文献   

7.
刘克山 《内陆水产》2006,31(4):45-45
锚头鳋病是病原锚头鳋寄生鱼体后发生的一种鱼类疾病。锚头鳋的形态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雄虫不侵害鱼体,营自由生活。雌虫头部扎入鱼体内吸收营养,胸、腹裸露在外进行消化、排泄和繁殖。性成熟后的雌虫,卵囊逐渐肿大,临产时呈半透明状,内有一个黄黑色亮点。这一特征是观察  相似文献   

8.
桐油治锚头鳋效果好锚头鳋体大、细长,呈圆筒状,常寄生在鲢、鳙、团头鲂等鱼的体表、口腔处,肉眼可见。被虫体所寄生的部位周围常红肿发炎,并有溢血而出现的红斑,发病初期,病鱼呈现烦燥不安,食欲减退,继而体质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终至死亡。此病主要危害当年夏花...  相似文献   

9.
鱼类锚头鳋病是由锚头鳋寄生鱼体引起的,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各种养殖鱼类都能被感染致病而造成死亡,主要危害草、鲢、鳙、鲤和鳗鱼。下面介绍治疗锚头鳋病的5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虫病”。病原体是由甲壳动物桡足类锚头鳋侵入鱼种而引起的体外疾病。一般雌虫寄生鱼体,雄虫基本不寄生,营自由生活。症状:病鱼大量寄生锚头鳋时呈现急燥不安,食欲不旺。每年4~10月为此病流行季节,急性感染鱼种每尾可高达数十条,短期会大量死亡;慢性感染,鱼体消瘦,慢慢死亡,如鱼种每尾感染15条以上,则病愈后可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水产科技》1974,(3):10-11
锚头鳋又叫铁锚虫,属于甲壳动物的挠足类。雌虫寄生在鱼的体表,有时也寄生在口腔和鳃弓上,它除了用钻进到鱼体组织里的口器吸取寄主血液外,同时由于寄生而造成伤口,给细菌和霉菌的侵袭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寄生基部发炎红肿溃烂。特别是夏花到冬片阶段,染此病后不仅影响鱼的生长,且因游泳,吃力以致虚弱力竭而死。  相似文献   

12.
锚头鳋病又叫铁锚头病。此病由锚头鳋侵入鱼体而引起的。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虫体四周组织常发炎红肿,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此病终年可见,尤以夏季和秋季更多更为严重,对鲢、鳙、鲤危害很大。防治办法,一般采用敌百虫全池泼洒。但如何巧施敌百虫达到治疗该病的最佳效果和经济效益呢?本人1993年在经建乡蹲点,结合生产实践作了示范试  相似文献   

13.
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病原体为多态锚头鳋、鲤锚头鳋、鲩锚头鳋等,感染鲫、鲤、鲢、草等鱼类。若寄生在口腔中,则鱼嘴一直开着,称“开口病”;若寄生在鳞片和肌肉中,造成鱼体的出血和发炎;老虫阶段寄生部位的鳞片往往有“缺口”,  相似文献   

14.
每年 4~ 10月是锚头鳋的产卵繁殖季节,也是鱼类患锚头鳋病的高发期。锚头鳋寄生在鱼的鳞片、皮肤、肌肉、眼球等处,吸食鱼的血液和体液,造成鱼体消瘦或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危害很大。常规鱼得此病可用硫酸铜、敌百虫、杀灭菌酯等药物治疗,但淡水白鲳对药物敏感度高,此类药物均能引起其中毒死亡,那么一旦淡水白鲳得了该病怎么办 ?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找到了几种较理想的防治方法。 1预防 1.1放养前 7~ 10 d,每 667m2用生石灰 100 kg带水清塘,用以杀死水中锚头鳋幼虫及带虫野杂鱼; 1.2鱼种放养前用 10~ 20 g/m3高锰酸钾溶液浸浴 1~…  相似文献   

15.
鱼类锚头鳋病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养鱼》1999,(10):42-43
锚头鳋属于寄生挠足类,对鱼类危害很大,是鱼类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将鱼类锚头鳋病及其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一、病原体属于挠足亚纲,剑水蚤目,锚头鳋科,锚头鳋亚科,锚头鳋属中的种类,常见而危害较大的有四种:1.多态锚头鳋。寄生于鲢、鳙鱼的体表或口腔,体长6~1...  相似文献   

16.
刘克山 《内陆水产》2002,27(4):34-34
锚头鳋是寄生在鱼体表上的一种水生昆生。其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雄虫不侵害鱼体,营自由生活。雌虫以头部深深扎入鱼体肌内,吸取鱼体营养,胸、腹裸露在外。性成熟后,卵囊增大。产卵时身体呈半透明状,其内有一黑点。水温13℃时开始繁育,生育期随水温变化而变化,15~20℃水温约35天,21~25℃约28天,30℃以上只存活20天,33℃以上生活受抑制,20~25℃生命活动最旺盛。12001年测报锚头鳋以成虫寄生在鱼体或水下越冬。2001年,我们将带有锚头鳋病的草鱼100千克(其中草鱼30千克,鲢鱼65千…  相似文献   

17.
1998年8月我站租用的100亩池塘,发生了严重病害,一个星期内共死草鱼、胭脂鱼600多尾,重100余公斤。经笔者确诊为描头鳋病。锚头鳋属(LernaeaLinnaeus1746),属于甲壳类、烧足亚纲,剑水蚤目、描头鳋科,寄生在鱼的鳃、皮肤、鳍、眼、口腔等处,只有雌性成虫才营永久性寄生生活,幼虫及雄性成虫均营自由生活。患该病的鱼最初呈现不安,食欲减退,继而身体消瘦,游动迟缓。7-10厘米的鱼种患病后还可以引起鱼体畸形弯曲,失去平衡。由于虫体前半部钻入寄主组织内,后半部露在外面。所以,常有果枝虫和藻类、水霉菌等附生,当严重感染时…  相似文献   

18.
锚头鳋病亦称针虫病,系由锚头鳋雌虫侵袭鱼类体表所致。病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虫体四周组织常红肿发炎,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的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病鱼不安、食欲减退,游动缓慢。此病主要危害鲤、鲢、鳙、草鱼、鳗鲡等鱼,对幼鱼危害尤甚,可引起死亡。此病流行甚广,终年可  相似文献   

19.
锚头鳋是寄生桡足类,我国北起黑龙江省,南到广东省都见分布。我省塘鱼主要产区的顺德、中山、南海、新会、高要等县以及非主产区各县的鱼塘内,锚头鳋寄生鱼体情况严重,且终年流行,危害塘鱼的生存和生长,降低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锚头鳋属于桡足亚纲,剑水蚤目,锚头鳋科。常寄生在宿主的鳃、皮肤、鳍、眼、口腔、头部等处,雌性成虫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无节幼体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营暂时性寄生生活。患锚头鳋病的动物通常表现为食欲减弱、躁动不安、身体瘦弱等,被寄生处充血、发炎,鳞片蛀成缺口。锚头鳋寄生在宿主口腔内时会导致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