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北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81~1990年河北省玉米杂交种的应用和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相当狭窄,塘四平头、获嘉白马牙和美国血缘种质的播种面积占主要玉米杂交种的83.8%.黄早四、Mo17、自330和获白四大自交系1万hm2以上,占杂交种面积的50%左右。选系的方式以二环系为主。河北省生产用玉米杂交种主要来自周围相邻省份。1990年河北省自育杂交种播种面积只占16.9%,自选自交系为12.0%.单交种更加普及,三交和双交种则大大减少。期间,全省玉米籽粒产量的育种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主推品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河北省主推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河北省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对促进河北省玉米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玉米杂交种发展历史的回顾与现状分析,预测了未来生产对玉米杂交种的要求,并试拟了河北省玉米杂交种的发展战略,即要以种质资源的征集,改良和利用为基础,以大幅度地提高单产为前提,实现局部高产与大面积均衡增产的结合,高产与稳产、高产与优质的结合,高产与低成本高纯度的结合和品种配套与合理布局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玉米育种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狭窄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从2011年山西玉米区试结果来看,玉米品种的适应性是有区域性的。各参试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反应出材料之间的差异性,也是种质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有绚丽多彩和独具特色的玉米种质资源。这些地方种质中蕴含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如系统地整理、筛选和改良是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克服遗传基础狭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与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简要概述了河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现状,分析了河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探讨了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方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与创新方向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总结了河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状况,并分析和探讨了河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材料的丝黑穗病抗性种质资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新的抗丝黑穗病玉米种质资源,以100份新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于2013-2015年进行丝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在100份供试材料中,针对丝黑穗病表现抗病的种质共有67份,其中29份种质表现高抗(HR),12份种质表现抗病(R),26份种质表现中抗(MR),为增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以及丝黑穗病抗病育种提供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8.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光周期敏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玉米生产由于大面积利用来自四平头、旅大红骨、瑞得和兰卡斯特四大系统的种质材料,导致玉米遗传种质基础的相对狭窄与脆弱。外来种质特别是来自玉米多样性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具有我国乃至美国玉米带种质不同的遗传变异:如抗病性强、广适性和特殊适应  相似文献   

9.
对辽宁省十二五期间审定主要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主要种质可分为外杂选、改良瑞德、旅黄改、旅改、黄改、兰卡斯特、PN等系统类群,多数为外杂选系统、瑞德系统、旅黄改系统。在众多杂优模式中以国外血缘×旅黄改模式应用最为广泛,说明国外种质的改良创新和国内种质群体间的相互改良研究得到重视。辽宁省玉米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手段单一,应不断创新杂种优势群核心种质,构建玉米杂种优势新类群及其利用模式,不断提高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淮海玉米生产中存在的病虫害发生严重、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少、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在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多环境鉴定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以高产、优质、多抗为目标,以创新选系和杂优模式为基础,培育出优质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安玉308。  相似文献   

11.
现有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新优种质资源匮乏是困扰多数育种者的普遍问题。本文以东北早熟春玉米育种实践为例,阐述了当今技术经济条件下玉米种质交流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常规育种条件下实现种质扩增的可能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SSR分子技术对辽宁省玉米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118等位基因变异,选取具有多态性片段83条用于数据统计,可以划分为4个类群,说明辽宁玉米品种种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为更好地利用辽宁优质玉米品种种质提供参考,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遗传信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育成的合玉1号~合玉18号玉米品种选育历程及种质基础的分析,说明合江农科所应用自交系以国外的兰卡斯特(MO17)、垦44、国内冬黄等血缘为主,应用的亲本材料过度集中,造成合江农科所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因此玉米育种工作应加强基础材料的创新,从而拓宽种质资源,解决合江农科所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缺乏,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斑病严重威胁玉米产量,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田间接种筛选抗性自交系为选育抗大斑病品种提供基础试材,2013、2014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菌混合菌种的方法,对东北主栽玉米杂交种的60份亲本自交系进行了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鉴定筛选出抗性在3级以上的抗大斑病玉米自交系28份。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质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表现存在差异,国内玉米种质对大斑病的抗病能力强于新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  相似文献   

15.
高产抗逆玉米杂交种成单16的选育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单交种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大部分单交种对不利 自然条件,如西南丘陵山区玉米生长期间干旱频繁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差,影响玉米高产稳 产。在玉米杂交种选育中,以挖掘优良地方种质,选育抗逆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组配抗逆 高产强优势玉米杂交种为育种目标,首先对我国主要是西南玉米区特有的地方种质资源重新 进行鉴定、筛选、重组,提高地方种质的优良基因频率,充分利用其优良性状选育出抗逆高 配合力玉米自交系7331及姊妹系7327。同时,从国外引进杂交种中,经适应性、丰产性 及配合力鉴定评价选育出优良二环系7239。采用“国外种质系×地方种质系”杂种优势利用 新模式,于1996年经双列杂交试验决选出7239×7331,代号为9264,该组合于1992~19 93年参加多点比较试验,1994~1995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平丘组,1995年通过省区试,同 年进行生产试验,1996年在省内进行大面积示范,199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定名为成单16,自1997年起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简要叙述了高油玉米的特点,探讨了高油玉米在生物学特性、产量及种质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和实现常规玉米高油化的途径,提出了河北省常规玉米高油化生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选育高产、稳产、抗倒的玉米品种。利用坚秆耐密美国种质和在黄淮海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黄瑞’种质作为基础选系材料,采用高密度、大群体、测选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选育出具有高产、抗倒特性的自交系‘冀42’和‘冀1877’,并组配出玉米新品种‘冀玉228’。该品种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9778.5 kg/hm2,比对照增产6.38%;生产试验产量为9114.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5.8%;增产点率为83.75%,区试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为2.3%,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为2.8%。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黄淮海区夏播种植。研究表明,‘冀玉228’融合了美国种质坚秆抗倒和中国种质适应性广的优点,并且具有丰产性好、耐密等特性。同时也探索出一种新的玉米品种选育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拓展辽宁省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选育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建立了一套热带、亚热带种质创新利用的技术体系,并确立在温带种质中导入热带种质比例应小于12.5%;为辽宁省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以及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对60份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的田间表型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表现3级及以上抗性种质24份,5级中抗种质25份,表现感病和高度感病的种质11份。供试的玉米种质对镰孢菌茎腐病的表型抗病性表现总体较好,筛选出的抗性种质丰富和拓宽了镰孢菌茎腐病的抗性基因遗传基础,对镰孢菌茎腐病抗性新种质选育和抗病育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并为生产上有效地进行抗性基因轮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贵州21份玉米优质种质资源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优质玉米种质资源的指纹图谱,给贵州玉米优良杂交组合的选配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和基础,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SSR)技术对21份贵州玉米优质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多态性丰富的20对 SSR 引物,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出97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11个,平均4.85个。 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介于0.19-0.78,平均为0.53。UPGMA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变幅为0.22-0.63,平均为0.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