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作者在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于1990-1991年对不同叶型晚粳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籼叶型粳品种发根力强,叶片的叶绿素老化缓慢,后期转色佳、兼有籼、粳叶片的功能,既有籼稻叶片光合势强,又有粳稻叶片功能期长的特性。在籼叶型类型中丰产性好的品种还具有开角小,剑叶面积大且上举,叶片较厚,穗顶上部绿叶面积大的共性,属于有效穗较多、千粒重高的“穗重”型品种,这类品种千粒重比粳叶型高12%以上。  相似文献   

3.
杂交粳稻的优势及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结果表明:(1)参试的杂交中粳稻,其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明显优于武育粳3号;(2)各产量因素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一,其平均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3)综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泗优418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4.
5.
两系杂交粳稻N5088S/1514已在湖北作双季晚稻试种,推广3年(1992 ̄1994年)累计试种面积达6666.67hm^3。具有熟期适宜、产量高、抗性好、脱粒等特点。一般单产6750 ̄7500kg/hm^2,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比籼杂交量略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优质粳稻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以参加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分析稻米各项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将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15个粳稻品种按地域分为南、北两大来源,比较研究不同地域来源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的差异。 【结果】 (1)参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无论是粒型,还是垩白率与垩白度差异均较大;在蒸煮食味方面,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的感官评分分值分别在44.00—82.00和52.20—91.86。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RVA谱中的消减值、回复值以及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与米饭食味值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60、-0.57、-0.37和-0.56;而RVA谱中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与米饭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和0.36。(2)与北方优质粳稻相比,南方优质粳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增加了178.78%和139.11%;直链淀粉含量降低28.25%,蛋白质含量提高7.37%;米粉RVA谱的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降低12.00%和21.19%;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的绝对值提高16.15%和15.00%;南方与北方优质粳稻经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感官评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参与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粳稻品种,其稻米的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显著;北方粳稻外观晶莹剔透,垩白度在0.50%—3.50%,米饭直链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口感在56.00—74.00;而南方粳稻外观相对浑浊,垩白度1.86%—11.21%,米饭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软而黏,食味值在54.00—82.00。  相似文献   

7.
8.
特种稻杂种优势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香型A/香型恢”配组成的杂交粳稻的香味鉴定表明,双亲均为香型的F1代稻米具香味,不分离,双亲中仅一方为香型的F1籽粒中香与非香呈1:3分离,此种自然分离的微香型组合更适于平时食用。8个香型杂交粳稻组合平均比对照“9117”增产20.55%,其中“寒丰A/香恢1号”幅增达到26.4%,证明杂交香粳稻的产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11.
应用混料回归设计,探讨单季晚粳稻本田氮化肥在各生育期合理施用比例,初步明确了施用基肥、苗肥、长粗肥和穗肥4个因子与产量的效应关系,提出了因子在(Σxi=1)约束条件下的适宜施用比例为:基肥0~0.4,苗肥0~0.6,长粗肥0~0.5、穗肥0.2~0.4;4因子最佳配比为:0.163:0.36:0.228:0249。  相似文献   

12.
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农艺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认为,杂交粳稻新组合的丰产性比常规粳稻要好,其主要增产因子是穗大粒多,但有效穗和千粒重不及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新组合的主要不足是植株偏高,结实率偏低.  相似文献   

13.
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于1996-1997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So15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五(  相似文献   

14.
15.
粳稻垩白与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它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分析粳稻籽粒垩白与其它性状的相关结果,垩白与千粒重,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株高,灌浆时间,熟期、完整精米率及粒形等的相关不显著。穗长,穗型与垩白的关系表现为,穗长〈15cm的棒状型垩白指标与中间型相仿,选择穗数多,穗型中等或偏大、千粒重适宜的材料在可望获得高产的同时,改善米质,长粒型粳稻即使粒重大,仍可得到较优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浙江省近年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栽杂交粳稻与常规梗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的生育期、成穗率和结实率等性状与常规粳稻相仿或超过常规粳稻,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达到了常规梗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杂交粳稻与纯系粳稻收获指数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在南京和洪泽两地研究了5个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和3个纯系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结果表明,当杂交粳稻的亲本包括在纯系粳稻内,杂交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纯系粳稻,而收获指数相反;当亲本不包括在内,杂交中熟中粳的生物量虽极显著地大于生产上栽培的纯系粳稻,但因收获指数相反,两者平衡后,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生产上栽培的纯系粳稻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极显著地大于杂交粳稻亲本。纯系矮秆粳稻的收获指数极显著地大于中秆粳稻,生物量极显著地小于中秆粳稻,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粳稻保持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粳稻恢复系,收获指数相反。  相似文献   

18.
对8个杂交晚粳稻与7个常规晚粳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总粒数比常规粳稻品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表现单株分蘖强,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产量优势明显,但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为负优势,表现穗数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提出今后嘉兴稻区杂交粳稻更高产新组合选育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移动GIS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移动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及手段,本文介绍了移动GIS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农田信息采集与查询、农业气象监测、田间精准施肥查询和病虫害监控与预报方面上的应用,分析了移动GIS的长处与不足,为其在今后更好的服务现代农业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