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建立一简单的电偶极子模型,从理论上研究和探讨红皮云杉冠层表面光的散射分布以及表面的光能分布。引入表面空隙度这一新概念,描述在冠层表面中介质(枝叶)分布状况。理论结果表明,冠层表面散射光强的影响很小,它的强度近似于原入射光强的05%。因此,在单木冠层表面的各个侧面,每个侧面表面光能分布近似均匀的,并且各个侧面的光能分布不同,其中与光入射方向垂直的哪个侧面分布最强。  相似文献   

2.
不同熟期大豆R4-R5期冠层某些生理生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应用冠层分析仪和光合测定系统,分析不同熟期、不同产量类型的大豆R4-R5期冠层结构特征、光合生理、冠层内微生态环境。结果表明,不论熟期早晚,高产大豆群体的共同特征在于LAI较高,叶片在各个方向上的分布均匀;上下冠层叶片的光合速率差异小,全冠层的光合速率相对较高,从而使全冠层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结果增加了植株荚、粒数及粒重,特别是增加了中上部的荚、粒数。不同熟期间的高产群体冠层特征的差异在于早熟大豆的LAI相对较低,截获的光能多少对于产量形成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高产群体叶倾角小,叶片平展,有利于截获更多光能;而晚熟大豆冠层郁蔽,LAI大,高产冠层各层次叶倾角大则有利于太阳辐射透射到冠层内部,增加群体内部受光量,利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3.
大豆生殖生长期冠层结构及其与冠层辐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大豆生殖生长期冠层结构特征、冠层辐射特性变化的分析表明,存在产量差异的3个大豆品种(系)生殖生长期有着不同的冠层发展动态,高产品种北丰11的群体LAI和LAD相对较大,叶片在各个方向分布均匀,平均叶倾角小,相应地辐射透过系数较低,光截获的比例相对较高,有利于干物质的同化积累,光能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4.
大豆宽窄密栽培冠层叶荚粒垂直分布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笃宽台栽培大豆冠层叶荚粒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宽窄密栽培可协调大豆冠层叶的分布,降低了叶密度高,次大层出现有最大层的上一层,增加中下部的通透性,延长下部叶片的寿命,提高光能利用率。荚粒及粒重分布台上层比例增加,下层比例降低.荚粒及产量上移。宽台各处理比三垄栽培增产38.7% ̄46.2%。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对西南稻区杂交籼稻冠层结构和光能分布特征的影响,从而为“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在西南稻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在温江和汉源2个生态点设置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常规密植田间配置(THDP,行穴距30.0 cm×12.0 cm,每穴1.5苗,单、双苗错穴移栽)和“减穴稳苗”田间配置(ISRH,行穴距30.0 cm×24.0 cm,每穴3苗)两种配置,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冠层光能分布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1)较常规密植,减穴稳苗显著提高了两生态点单穴茎蘖数,使抽穗期水稻上三叶的叶倾角下降了0.93%~3.97%,进而使单穴叶面积和冠层幅度显著增加80.39%和28.99%。(2)减穴稳苗改善了水稻冠层中下部通透性,使温江生态点冠层3~40 cm处的透光率提高了18.08%~42.55%,汉源生态点冠层3~100 cm处的透光率提高了5.49%~44.22%,进而使抽穗至成熟期冠层底部的日辐射量和光照度分别提高46.74%和11.54%~75.63%。(3)较常规密植,减穴稳苗有效提高了水稻上三叶的光合能力,剑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苹果不同树形树冠内光照强度分布的差异及光能利用状况,以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 cv.Fuji)为试材,测定了6种树形冠层内的相对光照分布、叶片的光合速率、比叶重、光合色素等,结果表明,高干开心形和小冠疏层形树冠内光照强度显著高于其它树形,双层形、拟纺锤形和自然开心次之,大冠的疏散分层形光照较差,疏散分层形集中结果部位正处于光照强度急剧下降的50~100cm近地冠层内;小冠树形的光照水平及光能利用情况明显优于大冠树形;比叶重、光合色素受冠层内光照水平的影响显著.综合来看在使用乔化砧木的条件下,高干开心、小冠疏层形的光照水平较好,是生产上适宜采用的树形.  相似文献   

7.
玉米定向栽植模式下冠层结构及光能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栽植模式下玉米冠层光能利用情况的差异和定向栽植方式的增产机理,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半紧凑型玉米品种吉单50为试验材料,设置定向播种、随机播种、定向移栽、随机移栽4种栽植模式,测定其玉米冠层结构参数、群体内不同高度不同时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等参数。结果表明:吐丝期最大冠层形成时两个品种叶片垂直分布比例存在差异,且不随栽植方式改变而改变。其中,上午时段(10:00~10:15)定向播种和定向移栽的群体有效光能截获率分别比随机种植模式增加10.60和23.50个百分点,但定向种植模式玉米群体的中部光合有效辐射下降快,而群体底部可保证一定的透光率;在机械许可的情况下,定向栽植能够建立合理冠层结构,有效利用光能,为高产栽培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增密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氮分布、衰老特征、及其对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为陕西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支撑。【方法】于2017—2018年以陕单609(紧凑型)和陕单8806(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 000、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测定了冠层光氮分布、叶片衰老、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陕单609和陕单8806分别在90 000株/hm2(13 824 kg·hm-2)和60 000株/hm2(9 566 kg·hm-2)达到了最高产量,与45 000株/hm2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和陕单8806的穗粒数(17.8%和30.1%)和百粒重(15.2%和19.6%)均降低。同一密度下,2个品种的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冠层上部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增加,中层和下层的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下降,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8806冠层中部和下部的光能截获率分别较陕单609低8.8%和70.6%,且陕单609中层和下层的叶片氮素浓度较陕单8806高16.0%和40.5%。当密度从45 000株/hm2增至90 000株/hm2,陕单609和陕单8806成熟期相对绿叶面积分别降低36.4%和63.3%,叶片平均衰老速率分别增加40.2%和34.6%,冠层不同层次叶片衰老启动的时间顺序为下层>上层>中层,与陕单8806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生育后期冠层中上部的绿叶面积较高,且下层维持较高的绿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和氮收获指数显著增加,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氮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3.5%、43.9%、12.7%。增密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冠层光能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显著增加,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的生物产量、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利用率和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6.1%、10.2%、9.1%和14.8%。【结论】与陕单8806比,紧凑玉米陕单609密植下较好协同优化冠层光氮空间分布,增加了群体花后中下部光能截获量,延缓群体冠层花后中下层叶片衰老,促进群体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获得更高的籽粒产量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增密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氮分布、衰老特征、及其对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为陕西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支撑。【方法】于2017—2018年以陕单609(紧凑型)和陕单8806(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 000、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测定了冠层光氮分布、叶片衰老、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陕单609和陕单8806分别在90 000株/hm~2(13 824 kg·hm~(-2))和60 000株/hm~2(9 566 kg·hm~(-2))达到了最高产量,与45 000株/hm~2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和陕单8806的穗粒数(17.8%和30.1%)和百粒重(15.2%和19.6%)均降低。同一密度下,2个品种的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冠层上部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增加,中层和下层的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下降,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8806冠层中部和下部的光能截获率分别较陕单609低8.8%和70.6%,且陕单609中层和下层的叶片氮素浓度较陕单8806高16.0%和40.5%。当密度从45 000株/hm~2增至90 000株/hm~2,陕单609和陕单8806成熟期相对绿叶面积分别降低36.4%和63.3%,叶片平均衰老速率分别增加40.2%和34.6%,冠层不同层次叶片衰老启动的时间顺序为下层上层中层,与陕单8806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生育后期冠层中上部的绿叶面积较高,且下层维持较高的绿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和氮收获指数显著增加,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氮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3.5%、43.9%、12.7%。增密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冠层光能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显著增加,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的生物产量、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利用率和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6.1%、10.2%、9.1%和14.8%。【结论】与陕单8806比,紧凑玉米陕单609密植下较好协同优化冠层光氮空间分布,增加了群体花后中下部光能截获量,延缓群体冠层花后中下层叶片衰老,促进群体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获得更高的籽粒产量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定向播种技术对玉米冠层光资源利用及增产的效应,设计了玉米种子不同入土方式以及不同品种移栽入土的试验,研究了玉米生育期叶片空间布局,冠层光能时空分布特征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使玉米叶片垂直于垄向,即胚面平行于地面且朝上,种子长轴方向垂直于垄向的种子入土方式,或使叶片伸展方向垂直于垄向的定向移栽处理可以提高生育期群体对光能的截获,达到光能优化配置在玉米群体穗位层及以上部位,促进玉米叶片光合生产,提高百粒重,玉米增产5%~9%。  相似文献   

11.
冠层是林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主要场所,树冠的形状、大小、位置、角度及树冠的分布都可以用于评估植物的生长状况。对大兴安岭低质林中不同林型主要树种的冠层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林型低质林的叶面积指数、林隙分数、开度、总定点因子和冠下总光合辐射通量密度等冠层结构特征参数,并研究主要冠层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方程,比较不同林型主要树种之间相关性的差异和不同树种光能利用率的大小。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不同林型主要树种的各主要冠层指标之间都有显著相关性,不同树种低质林中光能利用率由大到小的排序为:蒙古栎低质林、白桦低质林、山杨低质林。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群体条件下小麦开花期干物质转运及光分布特性,以半冬性周麦22和弱春性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个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开花期分层干物质转运、光分布、光能利用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个小麦品种群体中,40~60 cm冠层单株干物质转运量、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PAR)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优于其他冠层。半冬性周麦22地上部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以及产量三要素都优于弱春性郑麦9023。  相似文献   

13.
冠层表面积系数CSAC系从叶面积系数LAI变迁而来,在一定条件下,二者都是植物光能利用率的标志,而且都与其空间效益呈正相关关系。但叶面积系数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考虑绿叶面积的一个方面,而冠层表面积系数则同时考虑到绿叶和阳光两个方面。无论叶面积系数还是冠层表面积系数,其决定因素是有效绿叶面积的多少。因此,采取相关技术措施,确保植物群体各个时期尤其是植物效益关键期有一个最大有效绿叶面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高产玉米杂交种冠层结构与光能利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产玉米杂交种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和登海3719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探讨了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冠层结构和光能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冠层具有叶面积指数大、上部茎叶夹角小、穗位叶受光好、光能截获率高、光合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叶片作为水稻器官建成的物质基础,与水稻群体中光环境的优劣和光能利用率的高低关系密切。而叶面积指数(LAI)的大小直接与水稻最终产量相关,且水稻冠层中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与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极显著。文章综述了水稻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叶面积指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优化品种、改善栽培措施等手段增加水稻最适叶面积指数,提高水稻产量,以期为高产水稻适宜叶面积指数的预测及合理冠层结构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轮台白杏开心形树形冠内光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轮台白杏开心形树形冠内光分布的解析,旨在深入了解盛果期轮台白杏生产园典型树体结构及其光能利用现状,为其整形修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等体积(50 cm×50 cm×50 cm)树冠立体分隔法,利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和LI-191线状量子传感器测定每一树冠分隔体内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和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及时节变化.[结果]盛果期轮台白杏生产园冠层消光系数(K)为0.808 5;冠内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上层>中层>下层,中部和内膛有交错,小于外围,在14:00达到高峰;冠内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强度随时节变化逐渐减小,叶幕稳定后冠内整体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70;以下,无效光区占树冠体积的67.19;.[结论]轮台县盛果期轮台白杏生产园开心形树形主枝开张角度太小,冠层消光系数偏大,冠内光照分布不均匀,无效光区占树冠比例过高,不利于树冠对光能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光截获率的变化,探讨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的技术途径.[方法]选用新疆当地推广玉米品种新玉41号、较耐密性品种中单909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4.5 ×104、7.5 ×104和10.5×104株/hm2;分别在玉米生长的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乳熟期、蜡熟期测定不同密度下玉米冠层光截获率、生物量累积等,计算光能利用率.[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光截获率增加,玉米光能利用率增加.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光能利用率与作物生长率、籽粒产量呈线性关系.[结论]冠层有效光截获量是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玉米叶面积指数对光能利用率和作物群体生长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及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8.
果蔗脱毒苗田间叶绿素荧光和群体冠层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使用果蔗Badila脱毒健康种苗和普通种苗进行大田生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果蔗脱毒健康种苗的花叶病发病率为0;果蔗脱毒健康种苗PSⅡ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光合量子产额和光化学反应活性均小于普通苗,但差异不大;果蔗脱毒健康种苗在田间大伸长期群体冠层的平均叶倾角、透光系数、辐射透过系数、消光系数和田间叶面积分布状况均优于普通种苗,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山西省种植的不同株型的五个玉米品种,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群体内冠层叶面积的铅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冠层的叶面积指数的铅直分布状况符合逻辑斯谛方程。此外,还对不同品种的冠层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玉米高产群体的冠层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窄行密植对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不同密度和宽、窄行距配置试验可知, 大豆在保持合理群体密度下,实行窄行密植,可改善大豆植株群体的透光性和叶面积的空间分布, 具有较好的冠层结构, 提高了群体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大豆的群体生产能力,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