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频次较少,但差异不显著,站立凝视、环境探究、冲突行为和运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摄食、反刍行为极显著减少,亲和行为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此外,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麝有蹭尾行为发生。雌麝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同它们繁殖策略和时间、能量投资的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行为取样涉及30头雌性马麝(25头成体雌麝,5头亚成体雌麝)和24头雄性马麝(17头成体雄麝,7头亚成体雄麝).记录静卧、站立凝视、运动、摄食、反刍、蹭尾、粪尿标记、环境探究、尾阴探究、亲和、打斗及自我指向行为等12个行为类的发生持续时间,分析年龄和性别对圈齐马麝非交配季节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结果表明,在非交配季节,由于雌麝的哺乳育幼及雌麝和幼麝间的社会行为,雌麝比雄麝展现较少的卧息(P<0.01)和较多的亲和行为(P<0.05);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的育幼需求及伴随的警觉性增加,成体雌麝比亚成体雌麝的摄食时间极显著减少(P<0.01),警觉行为显著增多(P<0.05);相比亚成体雄麝,成体雄麝的蹭尾行为持续时间极显著地增多,打斗行为和尾阴嗅闻行为的持续时间也显著较多(P<0.05).行为比较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各年龄性别组的行为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成年雌麝在哺乳期摄食时间相对较少,其育幼投资策略可能是提高摄食效率和警觉行为表达强度.  相似文献   

3.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相似文献   

4.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饲喂制度、圈养活动场面积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紊的影响,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发育。每次行为取样持续时间为5 min,表达强度为(2.169±0.933)s(n=54)。食物形态(精料)及饲料的定时定量等导致圈养马麝的摄食动机受挫,直接引起嗜食异物和刻板舔刮等口部刻板行为的表达。圈养环境下的活动限制则直接导致马麝发育及展现狂奔、往返走、立台、跳墙和搭蹄凝视等运动性刻板行为型。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比较分析表明,兴隆山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持续时间在各月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繁殖季节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有效取香率(有成熟麝香生成的雄麝占参与采香雄麝的比例)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在1997-2009年,于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通过识别参与取香的马麝个体,收集产香数据,计算年度及特定亚群的有效取香率,研究圈养马麝来源(野捕、驯养繁殖)、父母来源、取香时间(繁殖季节前和繁殖季节后)及年龄对有效取香率的影响。【结果】甘肃兴隆山圈养马麝的总体有效取香率为90.30%(n=732);因年度间驯养管理方式的差异,圈养马麝的有效取香率存在显著的年度间差异(P<0.05)。马麝个体来源影响其有效取香率,野捕圈养雄麝的有效取香率(93.75%,n=272)极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88.26%,n=460),但雄麝的父母来源对其有效取香率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季节前取香的有效取香率(90.43%,n=208)与繁殖后取香的有效取香率(94.83%,n=312)无显著差异(P>0.05)。圈养马麝的年龄显著影响其有效取香率(P<0.05),1.5岁龄雄麝开始分泌麝香,有效取香率为87.5%(n=96);4.5岁龄雄麝几乎都能产香,有效取香率约为100%(n=100);高峰取香年龄段为1.5~8.5岁龄;9.5岁龄雄麝有效取香率为71.43%(n=28)。【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有效取香率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有效取香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探查性经历、年龄、来源及繁殖成效等因素对发情交配的周期数、间情期的影响,为麝类成功驯养及异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的行为取样方法,观察马麝的交配行为,准确记录发情交配的启动和结束时刻。【结果】兴隆山麝场圈养雌麝的间情期为(12.23±0.52)d(n=22),平均动情次数为(1.88±0.13)次(n=22)。各年龄及年龄组雌麝的间情期无显著差异(P>0.05),但年龄极显著影响动情次数(P<0.01);首次参配雌麝的动情次数[(3.00±0.32)次,n=9]显著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的雌麝[(1.55±0.11)次,n=13]。雌麝的间情期和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野外捕获雌麝的间情期[(12.01±0.66)d,n=16]和动情次数[(1.95±0.15)次,n=16]与驯产雌麝[(12.83±0.75)d,n=6;(1.67±0.23)次,n=6]无显著差异。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的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与翌年繁殖成效有关,翌年繁殖成功的雌麝的动情次数[(1.71±0.16)次,n=7]和间情期[(10.13±2.24)d,n=3]显著地低于翌年空怀雌麝[动情次数:(2.20±0.18)次,n=7;间情期:(13.00±2.00)d,n=7]低。【结论】圈养雌性马麝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受圈群内个体间社会行为及环境因子的影响,雌麝年龄及性经历因素影响雌麝的发情,雌麝的间情期及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翌年繁殖成功雌麝的动情次数和间情期显著低于翌年空怀雌麝。  相似文献   

8.
2016年6月和7月,运用焦点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对四川省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的圈养林麝进行了行为取样,计算了行为多样性指数,并且分析了林麝的性别、年龄、繁殖成效和麝香分泌等因素与其行为多样性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雌麝的行为多样性(r=0.29±0.012,n=175)略高于雄麝(r=0.26±0.016,n=94),差异不显著(P0.05);个体圈养年限的年龄对其行为多样性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失败雌麝的行为多样性(r=0.33±0.035,n=13)大于繁殖成功雌麝(r=0.28±0.053,n=14),差异不显著(P0.05);雄麝的麝香分泌量与其行为多样性相关不显著(P0.05)。开展迁地保育林麝行为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濒危林麝人工驯养、迁地保育技术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实现对濒危麝类动物的成功迁地保育及麝类的高生产力驯养。【方法】于2016年6—8月和2017年5—7月间,综合运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法对四川省马尔康繁育中心的圈养林麝进行行为取样,分析林麝行为特征及与性别、环境异质性和密度等因素的关系。【结果】站立、运动和环境探究是林麝展现最多的行为,雌麝的行为表达更多样、集中度更低;圈舍环境可影响圈养林麝的行为格局,草地圈群集中度最低,且有觅食和食草行为的表达;中密度圈群的行为相对更为分散;混合圈群林麝的行为集中度最低。【结论】通过提高圈舍植被覆盖度,构建合理密度的混合圈群可有效改善圈养林麝的行为表达模式,利于对濒危林麝的成功驯养、迁地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驯养马麝麝香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麝香生产,确定马麝个体来源、亲本来源、取香时间、年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对其麝香平均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麝类驯养及发展可持续麝香供给提供参考。【方法】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对取香马麝进行个体识别和数据收集,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驯养雄麝的年平均麝香产量为((7.90±0.17)g,n=732),产香区间为0.00-34.20 g;雄麝来源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野捕雄麝的年均麝香产量((8.76±0.27)g,n=272)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7.39±0.22)g,n=460)(P<0.05),但雄麝父母来源对其平均麝香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前取香和繁殖后取香的麝香产量也缺乏显著差异(P>0.05);受驯养管理模式的影响,马麝麝香产量的年度间差异显著(P<0.05);个体年龄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P<0.05),麝香产量的高峰年龄段为1.5-8.5岁。【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麝香产量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模式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麝香产量无显著效应(P>0.05)。  相似文献   

11.
Between June 2005 and February 2006, focal sampling and all occurrence behavior recording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captive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at Xinglongshan Musk Deer Farm, Gansu Province, China. Copulation success was used to differentiate individuals into two groups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behavioral comparisons, throughout both mating (rut) and non mating seas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females; however, the reproductive season played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Pooling results across reproductive seasons, 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ies of vigilance and lower frequency of feeding behavior as compared with un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In the non-mating season, un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had higher frequency of self-directed behavior, environment sniffing, and were less aggressive than successful copulating females. Furthermore, females who were successful at copulating also demonstrated tail-pasting behavior; however, this only occurred during the rut seas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improve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musk deer farms through increasing mating success and reducing maintenance costs. Furthermore, variation in behavior may also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copulation success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whereby females can be grouped and separated according to their reproductive history and past reproduction success.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慢性应激与圈养林麝球虫感染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四川九药林麝繁育中心采集的粪便样本中的寄生虫卵进行检测,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虫卵进行计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并基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年龄、参配对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的影响,以及年龄、参配及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与球虫感染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龄和参配的交互作用对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影响显著,3岁龄参配个体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显著低于6岁龄参配个体,其余3组间差异不显著。宿主年龄和参配对球虫感染强度无影响,但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对球虫感染强度影响极显著(GLMs, P < 0.01)。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和球虫感染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 = - 0.502, P < 0.01),3个浓度组之间球虫感染强度差异极显著(P < 0.01)。慢性应激会增加林麝寄生虫易感性,应激强度与寄生虫感染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议麝场不要选取3岁龄个体作为种麝,并减少人为刺激或扩大每个林麝个体的活动空间来降低林麝的应激反应,加强林麝的健康管护。  相似文献   

13.
林麝生殖生理和繁殖性能观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上海新杨养麝实验场,对1998~2003年饲养繁殖的林麝进行繁殖生理和繁殖性能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条件下,林麝15~18月龄可达性成熟,性成熟时体重5~6kg,雌性性成熟比雄性早1~2个月;30~36月龄时可达体成熟,成龄林麝体重7~8kg。雌雄林麝繁殖特点均具有明显季节性,每年9月下旬开始发情,至次年3月下旬后逐渐进入休情期,雄林麝繁殖季节略早于雌林麝;雌林麝1个发情周期为18~23d,发情持续期32~48h,1年1胎,每胎1~3仔,妊娠期为178~183d,饲养林麝年平均繁殖率为152.05%,年断乳仔麝平均成活率为74.04%。  相似文献   

14.
原麝与斑羚冬季家域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3月,在黑龙江省通河县龙口林场,利用冬季原麝和斑羚在雪地上留下的活动踪迹,沿其活动的外沿进行跟踪,并用GPS沿途存取地理坐标点信息,所得的数据经过计算机MapSource软件分析后,计算了原麝和斑羚家域的投影面积。同时,利用所测坡度值将投影面积换算成实际的三维面积,即冬季原麝和斑羚的家域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原麝和斑羚家域大小没有显著差别,但是正在哺育幼体的母体占有的家域面积要相对大些;同种个体间不发生家域的重叠现象,但是不同物种的个体间有家域重叠现象;原麝和斑羚的家域形状都不规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复杂地貌和动物对这些复杂地形的利用。根据研究地区冬季动物食物等资源匮乏的问题,为了保护原麝和斑羚等稀有野生动物,建议当地林业局应从严格控制狩猎和薪伐的保护方式向科学管理发展,改善林下植被、限制采山、减少人为干扰,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15.
行为多样性可综合量化动物行为特征。根据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摄食量和生理反应,泌香期划分为不同时期。为阐明圈养林麝泌香期行为多样性与泌香量的关系,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综合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的57头雄性林麝进行了行为取样和记录,计算了行为多样性指数,并根据年龄将林麝分为亚成体、成体和老年麝,结合个体的摄食量计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林麝各泌香时期的行为多样性及与年龄和麝香分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圈养林麝亚成体雄麝麝香分泌前的行为多样性指数(n=38)显著高于老年麝(n=14,P < 0.05),后者与成体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7)间无显著差异(P>0.05);泌香后期老年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49)显著低于亚成体(n=84,P < 0.05),并极显著地低于成体林麝(n=73,P < 0.01)。麝香分泌不同阶段的行为多样性与其泌香量间的相关不显著(r=-0.016,n=57,P>0.05)。老年林麝的行为多样性指数在麝香分泌前期(n=14)及后期(n=49)均显著低于同期的亚成体行为多样性(n=38,n=84,P < 0.05),2个时期行为多样性居中个体的麝香分泌(n=4,n=28)相对更多;麝在泌香中期的行为多样性(n=71)随年龄增加呈攀升趋势,而且行为多样性低的个体泌香量(n=3)更高。圈养林麝泌香期的行为多样性可作为其泌香量的预测指标,可应用于麝类动物驯养及麝香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