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概况及生产实用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用人工饲料饲养家蚕获得成功。40年来,我国蚕业界在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进、饲料加工调制技术、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人工饲料饲育家蚕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蚕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试验和研究。本文概述我国家蚕人工饲料在上述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介绍了近几年在人工饲料实用化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以及生产示范情况,分析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我国蚕业生产的应用前景以及今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40年来,我国蚕业界在家蚕人工饲料配方、人工饲料配套养蚕技术、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试验和研究。本文概述我国在家蚕人工饲料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就,介绍了近几年家蚕人工饲料配方、加工工艺、适应性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我国蚕业生产的应用前景及今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工饲料养蚕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揭示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可为利用摄食性好的家蚕种质资源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显著的3对家蚕品种(品系)分别组配P_1、P_2、F_1、F_2及BC_1共10个世代的交配材料,以人工饲料育收蚁36 h疏毛率为摄食性考核指标,应用联合尺度检验等方法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食性歧化选择选育的菁松A、菁松B的高摄食性与低摄食性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呈现加性遗传效应;广食性品种中广04对低摄食性品种鲁七的摄食性呈现显性-加性-母性遗传模式。由此可见,家蚕不同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不同,在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时,可依据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模式,对摄食性好的蛾区和个体进行系统选育。  相似文献   

4.
<正> 前言 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对于促进蚕业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人工饲料的应用,将为实现蚕业生产的连续化、工厂化创造条件。 我所自试验人工饲料饲养家蚕取得成功以来,一方面侧重从认识蚕儿摄食行为的角度研究了饲料理化因素对家蚕摄食和生长的影响;另一方面从逐步探索人工饲料实  相似文献   

5.
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崔为正 《蚕业科学》2003,29(2):107-113
从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影响因素,摄食性的个体差异及其生理原因,摄食性的遗传模式及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等方面,总结了有关家蚕食性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近进展,探讨了家蚕食性研究在人工饲料育实用化和广食性蚕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我系现存的部分家蚕品种进行摄食性的调查,家蚕品种间不同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表现出极大的差异,经筛选获得了一些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和摄食性好的基因类型,为选育人工饲料育的专用蚕品种提供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蒸煮人工饲料及其养蚕技术,由于成本高,加工调制复杂,给饵操作烦琐,而且极易污染变质,从而限制了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由于普通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多不理想,弱小蚕多,产茧量低,也影响了人工饲料的实用化。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低成本颗粒人工饲料,同时育成了嗜食低成本LP饲料的广食性蚕品种,并进行了生产饲养试验。我国蚕业界在广食性蚕品种筛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迄今尚未有用颗粒饲料饲养广食性蚕品种的研究报道。有鉴于此,我们在对人工饲料配方、加工工艺、饲养技术以及蚕的摄食…  相似文献   

8.
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的现状及我国的实用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国外研究概况 有关家蚕人工饲料的探索,早在30年代就有报道,但直到1960年,日本的福田和伊藤才首次用人工饲料养蚕完成了一个世代,从而开创了养蚕史上的新纪元.用人工饲料养蚕与桑叶育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养蚕不受季节、气候和桑对生长的限制,可任意调整养蚕时间和全年连续养蚕,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蚕桑生产模式.其次,人工饲料营养均一,可使蚕获得同样的营养条件,饲料消毒无菌,有利于防病、防污染.更重要的是,人工饲料育便于实现饲料生产和养蚕生产的机械化、工厂化,简化生产环节,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是蚕业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革新.此外,人工饲料还是开展家蚕营养学、病理学等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在蚕的基因工程产业化等蚕业高新技术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受到世界各养蚕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自其诞生以来,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在推进工业化的历史背景下,其人工饲料的研究远远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前列,到1975年,日本已完成了稚蚕人工饲料育的实用化研究,1977年开始在生产上推广,普及率逐年提高,成为其蚕业生产的三大技术支柱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又培育成功广食性蚕品种,并开发出相应的低成本LP饲料、颗粒饲料及相应的饲育机械,可实现1~4龄用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5龄分户桑叶育的"蚕农一周养蚕"的蚕桑生产新模式.近来,日本由于高度工业化,传统农业包括养蚕业出现了极度萎缩的局面,为挽救其养蚕业,日本蚕业界结合家蚕新用途和新型蚕丝的开发,又进行了全龄一次给饵、一年饲养36批蚕的超省力全年连续无菌养蚕技术的研究,并进行了生产中试.  相似文献   

9.
家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人工饲料育具有劳动效率高,能避免小蚕期氟化物、农药中毒,减少蚕病危害等优点,是适宜蚕业规模经营的一种新的养蚕方法.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近年来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低成本人工饲料的研制已获成功,为家蚕人工饲料育走向实用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家蚕摄食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从同一蚕品种中通过人工饲料育选拔出摄食性高的个体与低的个体,探讨了其摄食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对摄食刺激物质还是抑制物质,低食性蚕均比高食性蚕敏感,对无机盐、酸和水的感受性以及环境因子对摄食性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龄期增进而减小。据此,分析了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和发育整齐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在高温高湿,环境相对封闭条件下易发细菌性疾病和血液型脓病的问题;全龄家蚕人工饲料育蚕产茧量较低,与人工饲料配方及蚕品种摄食性有关;全龄家蚕人工饲料育蚕茧,符合医用级蚕丝蛋白原材料无毒标准。  相似文献   

12.
人工饲料养蚕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病原感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特点,对促进现代蚕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始,随着家蚕营养需求及生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推动了家蚕人工饲料的开发与利用。1960年日本的福田纪文、伊藤智夫首次用人工饲料全龄养蚕获得成功。进入70年代,日本开始在农村正式普及人工饲料养蚕,90年代初,人工饲料育共育所占总共育所的43%,饲养蚕种占共育所总饲养量的50%。我国在70年代进行人工饲料养蚕取得成功。中国农科院蚕研所、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蚕研所等单位对人工饲料育养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筛选出…  相似文献   

13.
利用日本政府对家蚕人工饲料的统计数据,通过对小蚕人工饲料供给设施及小蚕共同饲育所配置状况、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实施现状、不同蚕品种人工饲料育饲育盒数、人工饲料育小蚕共育所规模、湿体人工饲料购买价格和用人工饲料共育小蚕价格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说明现阶段在家蚕人工饲料方面我国与日本都有很大差距,是我国蚕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家蚕人工饲料稚蚕饲育技术简介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张亚平 《北方蚕业》2001,22(3):34-36
人工饲料养蚕是养蚕技术上的一项重大革新,是现代化蚕业的象征.稚蚕人工饲料育的意义在于:养蚕可以不受季节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可有效防止稚蚕期蚕病感染,提高共育质量,对调整养蚕布局、增加养蚕批次、减轻劳动强度、增产桑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研制成功家蚕人工饲料后,很快实现了产业化 ,在养蚕与蚕种生产中广泛应用.我国对家蚕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研究,也有近三十年历史 ,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预计在今后五至十年,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将在我省及全国得到不断推广,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蚕业的重要组成.结合我省四年来农村稚蚕人工饲料育中试实践,将现阶段饲育技术简介如下. 1 家蚕人工饲料的组成及加工调制 1.1 家蚕人工饲料主要由桑叶粉、脱脂大豆粉、玉米粉、桑绿枝粉、纤维素、成型剂、维生素类、防腐剂、无机盐等几十种成分,根据不同配方组成.人工饲料又分为稚蚕饲料、壮蚕饲料和原蚕饲料等.成品人工饲料形状有粉体、湿体、颗粒等,其中以粉体饲料使用最为广泛,运输及保存十分方便.人工饲料依据其中使用的不同成型剂,在饲料价格及特性上各有特点,如采用卡拉胶或琼脂作成型剂,饲料价格较贵,在采用条状饲料喂蚕时,可以采用机械方式切条,给饵工效很高,适合大批量稚蚕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以淀粉作成型剂低成本人工饲料,价格低廉,缺点是饲料发粘,切条、给饵操作较费时费力,在没有专用给饵机械时,只适合小批量饲育(批量不超过50张种为宜).我所研制出的含桑绿枝粉的稚蚕粉体人工饲料,就有上述两种类型.一种以淀粉为成型剂,5元/kg,另一种含卡拉胶,10元/kg. 经我省四年来大规模中试,上述含桑绿枝粉的稚蚕粉体人工饲料适宜蚕品种多,蚕儿发育较整齐,分到农户改喂桑叶后,饲育成绩良好.  相似文献   

15.
山东农业大学崔为政教授等近年研制成功了低成本颗粒人工饲料,具有加工工艺简单、便于贮存和运输、不易污染和变质、喂蚕方法简单方便等优点。蚕业界专家普遍认为,用颗粒人工饲料养蚕是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养蚕技术,也是我国实现蚕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该技术一旦实用化,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养蚕技术的进步。现阶段制约颗粒人工饲料实用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家蚕品种适应性的因素,虽然普通的蚕品种能够不同程度的取食颗粒人工饲料,但往往发育不良,弱小蚕较多,存活率较低,换用桑叶后发育欠齐,与桑叶育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针对颗粒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16.
采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现有低成本人工饲料饲养本所家蚕资源品种,研究其摄食性,结果杂交种优于日系与中系,在收蚁与1龄期间是日系明显优于中系,至3龄起蚕日系的存活率也是明显高于中系,而在2龄期间存活下来的中系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优于日系。  相似文献   

17.
小蚕人工饲料育是一项新的养蚕技术,摸索和探讨小蚕人工饲料育对实现规模化经营、工厂化生产有着一定的意义.随着蚕业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对蚕品种适应性较广的低成本人工饲料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表达水平。正常条件下,pkg1在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头部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高摄食性品种(品系)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摄食性品种(品系)。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4龄起蚕饥饿12 h后,其头部pkg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当饥饿12 h后的4龄起蚕再分别进行食物刺激及忌避物的气味刺激处理,其中桑叶气味刺激能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pkg1的表达差异减小;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气味刺激则引起低摄食性品种(品系)pkg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增大;忌避物质樟脑对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pkg1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试验结果说明,pkg1可能与家蚕的摄食性有密切关系,推测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具有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蚕用人工饲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还没有哪种蚕用人工饲料的饲养成绩比全龄桑叶育的效果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现阶段研究认为:人工饲料的主要原料有桑叶粉、脱脂大豆粉、维生素、玉米粉、成型剂、纤维素、抗生素、蔗糖、柠檬酸、无机类物质和防腐剂等。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决定因素与蚕品种和饲料的适口性等因素有关,在组配家蚕人工饲料时应注意改善饲料的适口性。  相似文献   

20.
家蚕稚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60年代,日本研制成功家蚕人工饲料后,很快实现了产业化,在养蚕与蚕种生产中广泛应用。我国对家蚕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研究,也有30多年历史,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近几年来,我所在省内建立了莒县、诸城、五莲、青州蚕种场、沂水蚕种场等稚蚕人工饲料育中试基地,其中,莒县和青州蚕种场还建设了设施较完备的人工饲料育专用蚕室。我们通过小区试验及四年中试,已开发出适合人工饲料用蚕具,研制出添加桑绿枝粉的低成本稚蚕人工饲料,制定了人工饲料质量标准、饲育技术规范,部分蚕品种(杂交种)1—2龄人工饲料育在发育整齐度及产茧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