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的中国式茶馆陆韵先生曾去美国,在美国几次品尝过中国式茶馆的茶味,感慨之余,写了一篇《美国的中国茶馆》,刊于上海《消费报》(1994年12月12日)上,今重读之,颇可玩味,兹择录之。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的梅里曼、佐治亚州的奥尔巴尼,都有中国式的茶...  相似文献   

2.
近代上海的茶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的茶馆安徽省祁门县政协倪群上海人的饮茶风习由来已久,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茶馆应运而生。约在咸丰末、同治初年,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出现了上海第一家大茶馆──一洞天茶楼。比之稍晚一点的是丽水台茶楼,高阁三层,轩窗四面,气派非凡,有《洋...  相似文献   

3.
茶馆漫语     
写茶馆的散文不少,对“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茶客而言,“此君”既是茶汤,也是茶馆,难分彼此的。想要品饮此类散文的读友,大凡可在《名家论喝》、《清风集》之类的专题散文选本中一睹为快。汪曾祺的《泡茶馆》和秦绿枝《孵茶馆》或“泡”或“孵”是同一个意思,秦文对上海老城隍庙的茶馆都有耐人回味的段落,更有老报人的高见──“当政者如要体察民情,即使自己不便去,也不妨派手下的人经常去坐坐茶馆,可以听到真正的民间的声音。”但特别能侃的还是汪曾祺,泡茶馆对抗战时西南联大的学生有什么影响,汪文一下列举出三大好处:“一可养…  相似文献   

4.
水乡茶馆小坐上海李天说起江南的水乡小镇,常叫人想到那绿水盈盈的河港水道,古朴细巧的花栏石桥,粉壁黛瓦的水上人家。走过那湿润的石板路,透过这江南常有的细细雨帘,那高挂的一个"茶"字,常让人伫足而视了。每天的清晨,茶馆的灯火便是这小镇的第一点光明,老虎灶...  相似文献   

5.
许久不去上海,不知上海的茶馆是兴旺还是萎缩了。茶馆里是否还有艺人在表演评弹、滑稽和评书。我单知道北京的茶馆在死灭之后,又复苏了,虽然只是一两家,也毕竟是件好事。然而,那茶价竟惊人的昂贵,不大像大众化的东西,倒更像怀旧寻旧的人物过瘾的地方。我在大街上见过一两家私人的小茶馆,供应茶水与包子,价格平宜,设备虽简陋,却实在是为普通的路人和平民预备的。我觉得这才是应当鼓励的,然而没人为他们写文章。我记得我曾在嘉兴的茶馆里听过评弹,在成都的茶馆里听过说书,都极有味道。而且那氛围极好,让人感到淳朴的温馨。从茶馆文化的滋养中派生几位文艺家也不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北京五十岁以上的作家、艺术家,小时候没进过茶馆,听过评书的纯洋派儿人物寡矣。洋学生进土茶馆儿,溶中西文化为一体,这怕是北京作家有北京味儿的一大原因。邓友梅写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陆文夫谈起自己“下海”时说,他开的公司名叫“老苏州弘文有限公司”,意思是弘扬民族文化。用传统文化赚钱,办好《苏州杂志》,为传统文化服务。现在已从社会各方面筹资300万,他任董事长,女儿任副总经理。陆文夫介绍说,他的茶馆开在苏州的十全街,名字叫“老苏州茶馆”。当年的苏州茶馆有大有小,没北京的那么考究,通常设备比较简陋,四仙桌、八仙桌之类,但江南民间色彩浓厚,生意人谈生意经都在那里。他的茶馆也要弄得考究一点,力求体现老苏州的特点,茶馆里要有茶、有点心,请名家说书,恢复老茶馆的社交场所、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北京大学刘学忠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贷《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  相似文献   

8.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1,(2):171-172
如果到上海老城厢逛一逛 ,也许会发现老城厢最具特色的店家是茶馆。旧上海 ,老城厢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 ,尤其是在城隍庙一带 ,以湖心亭茶楼为中心。周围有茶馆十几家。随着社会的变迁 ,特别是十年动乱开始后 ,老城厢的茶馆除了湖心亭茶楼外 ,所有的茶馆已全部消失。现在 ,在老城厢范围内 ,仅豫园商城和上海老街就有大大小小的茶馆十几家 ,使老城厢地区又重现了历史旧幕。然而 ,和旧上海的茶馆不同 ,现在的茶馆、无论在装饰布置 ,还是在经营格局上均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一个集品茗 ,休闲、交友、赏艺的高雅场所。各家茶馆在突出主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茶文化的兴盛发展,作为茶文化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的茶艺馆亦得以兴盛发展。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等大都市所拥有的各类茶馆、茶楼、茶园、茶社都是以数百家为计。笔者所在的南昌市这样一座中等城市,近一、二年也新开有禧龙茶馆、苏圃茶馆、红太阳茶艺馆、有空来坐坐、艺品楼、桃源茶艺轩等不下几十家大小不等的茶馆。茶馆之多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馆万馆皆茶馆之势。茶艺馆的大量涌现,为茶文化的弘扬发展涂抹了绚丽的色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尚有不少茶艺馆经营者却远没有迎来…  相似文献   

10.
茶楼话旧     
茶楼话旧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陈松年往事如烟。在这过眼烟云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茶馆。按我的年龄,我没有机会做"老茶客",偶然进去喝壶茶,已是解放后面目改观的"茶馆"了,与我儿时记忆已很不一样了。提到那时的茶馆实际上是和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在父亲...  相似文献   

11.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0,(4):137-142
漫步上海街头,我们会发觉,近几年来,一下子冒出了不少茶馆、茶坊,特别是在靠近老城隍庙附近的上海老街,开街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各类茶馆已多达10多家。旧上海,城隍庙一带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而现在,这一地区又重现了历史上的旧幕,各家茶馆门口的杏黄旗上硕大的“茶”字格外引人注目。如果走进茶馆、茶坊,我们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装潢格局都十分讲究,茶品也很高档。茶馆的增加,从社会功能来讲,不仅为现代化快节奏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休闲、品茗的优雅环境,并且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2.
古镇茶馆     
在江南水乡的小镇,这样的茶馆,到处可见。茶馆是老式的,门面仍是用沿用过去的长条木板铺就。很早,当天边第一缕亮光尚未出现时,开茶馆的这位老伯,便会把店面的门板一块一块地卸下来,然后很有次序地叠在一旁。不远处,黄澄澄的路灯梦幻般幽幽照着,桥下小河里赶早夜行的船,“吱呀、吱呀”地轻摇而过。老伯习惯地朝四周的夜色看看,很静,然后再走进茶馆,张罗着烧水,摆茶壶,沏茶……;把河边的那扇木窗稍启开,一缕清风“挤”了进来,悄悄地拂去老伯头上的微热和细汗。等到他简陋的、被茶客们消磨得锃光油亮而木质感很重的桌凳都抹…  相似文献   

13.
刘清荣 《农业考古》2006,(5):142-148
中国的茶馆从历时态看,大体都经历了一个共同的发展历程。从两晋南北朝时茶馆的雏形——老姥卖茶水,到唐宋时的茶肆、茶坊、茶楼,到明清时的茶馆再到现代的茶艺馆;从早期的一把壶、两只碗、三两条凳的简陋茶铺,发展到后来的讲究装饰、布置、茶具、礼仪及文化品味的茶馆和茶艺馆  相似文献   

14.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2,(4):140-144
文人与茶馆文人与茶馆结缘。所谓茶馆文化便是在文人们的参与下日渐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由明清到近代已形成各具地域特色茶馆文化 :巴蜀文化与四川茶馆、吴越文化与杭州茶室、京都文化与北京茶馆、海派文化与上海茶馆等 ,斑斓多彩 ,风格各有异趣。茶馆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的直接参与 ,茶馆里清茶一杯 ,谈风论雅 ,品茗谈文 ,论画挥毫 ,正是由于文人与茶馆的结缘 ,使茶馆更富文化魅力 ,更具风采。茶馆不仅是人们约会、娱乐、议事、交换信息的方便场所 ,而且也是文人活动的场所。有的艺术家到茶馆体验生活 ,还有的作家写作专到茶馆里 ,来个…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孟春,笔者向国内17个省、市有一定知名度的53家茶馆和在香港、台湾的朋友,邮寄了当时刚从印刷厂印出来的《中国茶馆》样书,很快(不到半个月)就收到北京、上海、沈阳、珠海,尤其济南市千佛山路9号山东名人茶馆的鲁明先生,在三月二十三日寄来的特快邮件;“看到《中国茶馆》,十分高兴,要求购买1500册。”他还就增添内容,重新设计了书面草图,并建议由他负责在山东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事,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先生作了会报,古稀之年的王老在百忙之中,于四月十五日特意为再版的《中国茶馆》写了“序…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7.
茶馆正式有名称的记载是在《旧唐书·王涯传》。唐代太和九年五月,朝廷发生政变“甘露事件”,王涯等人被追杀,在“永昌里茶肆”被禁兵擒获,腰斩於城西南隅独树下。从那以后,给茶馆贯以名称便逐渐多了起来,以地取名,以景取名,以人取名,以诗取名,色彩纷呈,应有尽有。茶馆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饮茶之人从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三教九流、平民百姓,无所不有。到了清代至民国年间,茶馆不仅是仗茶消闲之地,也成了人们洽谈、评理及帮会的场所,同时也成了人们娱乐的地方。茶馆成了当时的一个缩影,各色人等均在这里集中,因此有“大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旧上海茶楼甲天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民初,上海茶楼生意兴隆异常。据不完全统计,宣统元年(1909)上海有茶楼64家,到民国八年(1919)达164家。再往后,大大小小的茶馆达数百家之多,仅城隍庙(今豫园)一处,即有大小茶楼几十家。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十里洋场”畸形繁荣的产物之一。真可谓“上海茶楼甲天下”。然而,“上海茶楼甲天下”,主要倒不仅仅是因为其茶楼多(成都有茶馆700余家),而在于它是“十里洋场”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窥见二十世纪上半期在洋风熏染下的旧上海的社会百态。正是因为这一缘故,上海的茶馆就不象北京茶馆那样泾渭分明:棋  相似文献   

19.
国饮再现辉煌茶馆风采依旧上海易旭东烟、酒、茶素来是人们传统消费的“重头货”。有“小姐”之称的高中档茶叶数年“养在深闺”,茶馆也被卡拉OK、夜总会打得节节败退。岂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转眼茶叶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撩人,与高档餐饮娱乐场所生意...  相似文献   

20.
上海茶馆掌故上海《电视中专》报郎慕中世界上把茶叶当成饮料和最先种茶的首推中国,远在先秦时代民间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礼节。三国末期东吴的君主孙皓曾以茶代酒赐给宠臣韦曜,以掩众臣饮酒之目。到了唐代由于南北统一,文人学士“茗饮”喝茶之风,遍及全国,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