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越南水稻生产及其迁飞性害虫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越南水稻生产及其迁飞性害虫与病毒病发生为害情况,分析了中国与越南水稻迁飞性害虫的发生虫源关系,并就进一步明确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的主要虫源地及对我国的影响、迁飞发生规律提出了在深化与越南合作基础上,扩大与老挝、缅甸、柬埔寨等虫源地国家加强合作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特点及其未来趋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特点及其未来趋势浅析汤金仪,胡伯海(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100026)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主要种类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我国主产稻区最重要的害虫。由于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具有大区域迁飞性、暴发性和毁灭性,全国各主产...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越南区域植物保护中心的地位和职能、水稻病虫测报调查技术、近年来水稻病虫防控技术的发展以及越南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结合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与防治合作项目研究进展,明确了越南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的建议,以期为两国预测迁飞性害虫发生动态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全面提升两国植保能力,为保障两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越两国同属东亚季风区,水稻病虫害在发生危害上为一个整体。每年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两迁"害虫)随着季节和气温变化,在两国间往返迁飞,发生为害,相互影响。研究两国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的关系和影响规律,对于提高监测预警的早期预见性和防控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控制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以来,中越两国实施了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与防治合作项目,通过连续多年开展交流合作,初步明确了越南"两迁"害虫发生规律。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越南"两迁"害虫发生的主要因素,探讨了中越两国水稻"两迁"害虫发生规律的相关性,对提高中国"两迁"害虫中、长期预报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1月27日—12月1日,根据中韩水稻迁飞性害虫与病毒病监测合作项目工作方案,以韩国农村振兴厅郑准镕课长为团长的韩国专家代表团一行10人来华开展技术交流和考察活动。中韩双方专家交流了近年来水稻迁飞性害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动态及监测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与防治合作项目研究内容,介绍了项目在理清越南的植物保护体系、了解越南植物保护局职能、建立水稻"两迁"害虫监测与防控合作机制、掌握水稻迁飞性害虫跨境往返迁飞为害发生规律、明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随白背飞虱跨境传播为害的大区流行规律等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并提出了项目今后在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加快监测设备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深化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稻重大病虫害跨境跨区域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及其携传的水稻病毒病是中国和越南、泰国等中南半岛国家重要的跨境跨区域迁飞发生和流行性病虫害。在建立中国水稻重大病虫害跨区域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和周边国家间水稻重大病虫害跨境跨区域监测预警体系,对于提高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生的早期预见性、增强防控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通过构建体系架构,合理布局站点,明确站点任务,实施信息共享和开展联合预警,逐步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在提高国内水稻重大病虫害预警防控能力,保障全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十四连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预警能力,自2010年开始,在中国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越南两国实施了"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防治项目",双方通过互设联合监测站点,开展水稻迁飞性害虫等重大病虫害系统监测和发生信息交流、数据交换,以及实地调查和技术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早期预见性和可持续治理能力,使全国水稻病虫害出现了近10年的连续下降趋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们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尤其是全国普遍存在人员减少、青黄不接和保障不力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健全保障机制,保证工作条件,保持稳定运行;二是增加监测站点,统一监测标准,开展联合监测;三是构建信息网络,实时上报信息,实施信息共享;四是推广智能设备,提升装备水平,推动信息直采;五是强化技术研究,研究明确规律,提升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8.
泸州是四川省稻飞虱的常发区、主降虫区和主要初始迁入地,水稻正季和再生稻芽萌发受稻飞虱危害严重,为水稻上重大迁飞性害虫。2005年泸州稻飞虱发生面积2.98万  相似文献   

9.
7月2~7日,根据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合作项目工作方案要求,全国农技中心在广西南宁市举办了一期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合作项目联合监测点技术人员培训班,来自越方项目害虫联合监测点的10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主要讲授了稻田主要病虫害识别和实验室鉴定技术,病虫测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两大重要迁飞性害虫(简称水稻两迁害虫)。2005年,受"凉夏暖秋"气候和热带风暴活动频繁、雨水偏多等因素影响,水稻两迁害虫在江南大部、长江流域、江淮大部和华南稻区等地严重发生。据初步统计,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2400万hm2,经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00亿kg,实际仍造成稻谷损失20亿kg。田间发生表现为:迁入峰出现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虫量上升迅猛、发生为害期延长等特点。稻纵卷叶螟已连续多年严重发生,2005年全国发生面积达1700万hm2,也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总结两迁害虫的发生概况、迁飞规律和暴发…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吉安市早稻感病品种面积占早稻种植面积70%,是多年来最大的,但早稻穗瘟中等发生,部分偏重发生,重于2007年和2008年,轻于2006年。全市发病面积1.83万hm^2,占早稻种植面积6.62%,绝收面积130.86 hm^2,稻谷损失1306.989万㎏。主要原因是6月中旬降雨偏少,6月上中旬大部分地方未出现持续3天以上降雨,而6月下旬、7月上旬全市持续多日降雨,雨量大,使部分处于破口至齐穗期的中晚熟感病品种发生穗瘟。  相似文献   

12.
Sensitivity to epoxiconazole of 90 single-spore isolates of Magnaporthe oryzae was determined. The EC50 values for epoxiconazole in inhibiting mycelial growth of the 90 M. oryzae isolates were 0.11–0.86 μg/ml, with an average EC50 value of 0.260?±?0.082 μg/ml.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itivity to epoxiconazole and sensitivity to carbendazim or iprobenfos. In protective and curative tests, epoxiconazole applied at 200 μg/ml provided over 70 % control efficacy, while tricyclazole exhibited better protective than curative activity. The results of four field trials performed in 2010 and 2011 at two sites showed that epoxiconazole at 112.5 g a.i/ha provided over 75 % control efficacy, which was similar to tricyclazole with 300 g a.i./ha and better than carbendazim with 562.5 g a.i./ha.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稻田施用氯氟吡氧乙酸后,其在水稻植株、糙米、稻壳、稻田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动态。样品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振荡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甲酯化后经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在水稻植株、稻田土壤、田水、糙米和稻壳中的平均 回收率在85.5% ~103.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9% ~9.9%之间;其最小检出量为2.0×10-12g, 在植株、糙米、稻壳、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 0.005,0.02,0.005,0.002 mg/kg 和0.001 mg/L。2007和2008年在安徽潜山、广东广州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在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9 ~6.0 d,土壤中为5.5 ~8.6 d,田水中为11.0~13.8 d;收获的糙米中氯氟吡氧乙酸的最终残留量在未检出~0.13 mg/kg之间,均低于其在糙米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2 mg/kg(中国)。建议5%氯氟吡氧乙酸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水稻田杂草时,施药剂量按有效成分计不得超过168.8 g/hm2,于返青期施药1次。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水稻胡麻叶斑病[Cochliobolus miyabeanus(lto et Kubibay)Drechsler ct Dastur]在邕宁一直只有轻发生。然而,2004年在晚稻出现了大面积流行,为近10a来所罕见。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嘧草醚及其相关除草剂混用对移栽田杂草的防效及其对水稻和后茬作物的安全性,于2018年在江西双季稻田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嘧草醚WP对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有优异的防除效果,有效剂量45~120 g/hm~2处理药后45 d对早稻和晚稻田稗草的防效均在90%以上,且对水稻和后茬作物油菜、白菜、紫云英、小麦和马铃薯生长安全,但对阔叶类鸭舌草和莎草类异型莎草的防效较差;10%嘧草醚WP分别与10%苄嘧磺隆WP和25 g/L五氟磺草胺OD混用,对早稻和晚稻田稗草、鸭舌草和异型莎草的防效均达91%以上,且对水稻生长安全;而与扑草净混用对杂草的防效略低,且对水稻会产生药害,严重影响产量。因此,对于以稗草为优势种群的水稻田,可选用10%嘧草醚WP 45~60 g/hm~2进行防治;对于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发生并重的水稻田,可选择10%嘧草醚WP 30~45 g/hm~2与10%苄嘧磺隆WP或25 g/L五氟磺草胺OD 20~30 g/hm~2混用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直播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栽培技术不断改革,田间草相也随生态条件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水稻前期干、湿栽培,十分有利老草复活和新草的萌发生长。直播稻田杂草危害已成为阻碍直播稻优质高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为了明确直播稻田杂草的生态特点和杂草萌发规律,科学制定防除策略,积极探索直播稻田杂草的化除技术,安全、有效、经济地将杂草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我们于2003年开展了直播稻田杂草的生态特点和防除技术研究,初步摸清直播稻田出草规律,得出化除配套技术,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灭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1%去稗胺悬浮剂为新型杂环类除草剂,由日本安万特作物种子公司生产,委托浙江省乐吉化工有限公司为总代理。为了明确该药种在水稻秧田的除草效果及实用价值,2003年受浙江省乐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组织太仓、吴江、吴中植保植检站对1%去稗胺防治水稻秧田杂草进行了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8.
The four main wild rice species are: Oryza rufipogon Griff, embracing a wide range of “red rice” types closely related to O. sativa L.; O. longistaminata Chev. & Roehr, a rhizomatous perennial; O. barthii Chev. the annual wild rice of West Africa; and O. punctata Kotschy ex Steud, a small seeded annual. The distribution and importance of these specie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different systems of rice growing. Annual wild rice problems are favoured by dry sowing followed by flooding. For cultural control, soil puddling and direct sowing into water are recommended. In a series of pot experiments with O. punctata and rice, 18 herbicides were shown to be at least partially selective, including: alachlor, butachlor, S-4-chlorobenzyl diethyldithiocarbamate (B-3015), 4-(2,6-dichlorobenzyloxymethyl)-4-ethyl-2,2-dimethyl-1,3-dioxolan (WL 29226), 3-(α α-dimethylbenzyl)-1-methyl-1-phenylurea (K 1441), isoproturon, metamitron, molinate and perfluidone. B-3015 was the most selective of these but the selectivity of alachlor and molinate could be greatly increased and became comparable to B-3015 when the crop seed was dressed with the protectant 1,8-naphthalic anhydride (NA). Other herbicides for which NA provided a protective effect were: butachlor, metolachlor (CGA 24705), epronaz, ethofumesate, perfluidone and 4,4,4-trichloro-2-phenylbut-1-ene (Dowco 221).  相似文献   

19.
烯啶虫胺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用水提取后经二氯甲烷萃取;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依次用水、丙酮提取,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及柱层析净化;HPLC-UVD检测。当烯啶虫胺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为0.1~5 mg/L和0.1~5 mg/kg,在植株和糙米中的添加水平为0.2~5 mg/kg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7.2% ~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在1.9% ~12.9%之间。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中方法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1 mg/L和0.1、0.2、0.2 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04 mg/L和0.04、0.08、0.08 mg/kg。温室模拟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以推荐使用高剂量的20倍(有效成分1 500 g/hm2) 施药,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以及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0.58、3.31及2.70 d,消解速率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于大田分蘖期按推荐使用高剂量的1.5倍(有效成分112.5 g/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间隔期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7 d后采样,糙米中烯啶虫胺的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8 mg/kg)及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5 mg/kg)。  相似文献   

20.
杂草稻与栽培稻叶片生长的竞争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草稻造成栽培稻产量的损失主要表现为叶片间的相互竞争。争夺空间、争夺光照矛盾突出。杂草稻主茎叶片多于栽培稻,最大叶片长于栽培稻,最大叶片宽于栽培稻,叶片披散,形似杂交稻叶。如果在667 m2旱直播稻田接种2.5 kg粳性杂草稻籽,栽培稻上部全被杂草稻稻叶覆盖,栽培稻植株瘦黄、弱小,茎、蘖逐步退化消亡,造成基本绝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