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鸡腿菇子实体为原料,洗干净后磨成酱醪与辅料混合,装瓶杀菌成为鸡腿菇酱。对鸡腿菇酱用化学方法和仪器分别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菇酱颜色鲜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25.4%、脂肪2.93%,并含有14种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以及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  相似文献   

2.
鸡腿菇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据报道,鸡腿菇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粗蛋白含量高达25.4%,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笔者利用木糖醇渣进行鸡腿菇栽培试验,并应用于菇棚生产,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具有原料成本低(比用棉籽壳节省成本50%左右)、操作简单、转化率高(100%左右)等特点。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半地下塑料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设施是生产食用菌的理想场所.为提高栽培原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根据烟台市的气候特点和栽培条件.利用不同菇类对培养料养分、生长发育温湿度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我们总结了棚室白灵菇、鸡腿菇、草菇三种菇类周年栽培模式,该模式具有生态农业、持续农业、高效农业的特点,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鸡腿菇大田小拱棚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鸡腿菇( Coprinus conatus)又名鸡腿蘑、毛头鬼伞、刺蘑菇.其营养和医疗价值较高,含有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具有清心安神、益脾胃、治疗痔疮和糖尿病之功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16种珍稀食用菌之一.目前,鸡腿菇栽培基本上都是在日光温室或菇棚中进行,成本较高,大面积规模化栽培受到一定的限制.几年来,笔者尝试在大田中搭小拱棚栽培鸡腿菇,获得了成功,经济效益显著,现将该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鸡腿菇夏季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腿菇属于中温型品种,适宜温度为12-25℃。自然条件下,只能在3~5月、9~11月生产两季。但只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满足其生长所需的条件.夏季照样可以生产出鲜嫩味美的鲜菇。该技术适用于规模化生产,栽培面积为300~1000m^2。  相似文献   

6.
汶上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作物秸秆栽培双孢菇和平菇等食用菌,再利用菌糠栽培鸡腿菇,可使生物产量提高近1倍,从而使物质能量逐级得到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效解决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鸡腿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鲜品较平菇价高2~3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鸡腿菇又名毛头鬼伞,属典型的中温型品种,地温低于8℃时不能正常出菇,地温高于30℃时,菌丝活力下降,寄生菌鸡扑菇大量出现,鸡腿菇近于绝收。采取夏季降温,冬季增温的办法,可周年生产鸡腿菇,但夏季降温成本高,效益低;冬季利用蔬菜大棚套种鸡腿菇。既省去了加温成本,又不侵占蔬菜的有效空间。还能为蔬菜提供部分二氧化碳气肥。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属担子菌纲,伞菌种,子实体肥硕洁白,形如鸡腿,口感清嫩爽口,味道鲜美,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性平、味甘滑、利脾胃,含降低血糖的特殊成分,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鸡腿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发展鸡腿菇生产前景广阔.夏玉米间作鸡腿菇能节省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鸡腿菇销售期正值蔬菜供应淡季,既满足了市场供应,又增加了收入.鸡腿菇从种到收仅50天左右,时间短、见效快、技术简单、易掌握,经过连续几年试验和大面积推广证明,夏玉米间作鸡腿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栽培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鸡腿菇"三省两高"(省本、省力、省时、高产、高效)是近年来一些菇农在鸡腿  相似文献   

11.
毛头鬼伞多糖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为探讨毛头鬼伞多糖(Coprinus comatus)的生物活性,对毛头鬼伞多糖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活性进行测定,明确活性部位,为进一步分离纯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毛头鬼伞子实体和菌丝体提取多糖,并初步纯化,采用半叶法和叶碟法对抗病毒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毛头鬼伞多糖对TMV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和抗病毒侵染作用,对TMV具有明显的体内抑制复制效果;在TMV接种前施用可以显著降低TMV侵染能力。【结论】毛头鬼伞多糖具有较好的抗TMV活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对鸡腿蘑发育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料提供有效途径;【方法】设四个不同秸秆用量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子试验分析秸秆对鸡腿蘑菌丝长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在发菌时间,出菇时间,菇产量以及子实体形态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其中玉米秸秆含量为35%的配方菌丝长势旺,生长快,菇体生物学效率最高;【结论】鸡腿蘑可以利用玉米秸秆中营养物质,秸秆中添加适量的腐叶土栽培鸡腿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外源葡萄糖调节营养液的碳氮比,研究了不同碳氮比对烤烟生理生化特性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不同碳氮比处理均能提高叶片叶绿素的含量;碳氮比为0.5时,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最强;蔗糖转化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碳氮比为0.75处理除外),以碳氮比为0.5的处理最高;随碳氮比的升高各处理氮、钾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磷含量则一直升高;各处理烟叶总糖含量都较对照高,其中以碳氮比为0.4,0.5,0.75处理效果较明显;还原糖含量表现为:碳氮比0.5>碳氮比0.4,0.75>碳氮比0.2,1.5。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烟叶品质,进行了对植烟土壤不同覆盖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C/N比秸秆与地膜双覆盖能够协调烤烟生长全过程的土壤温度,并且地温日变化幅度小,蓄水保墒作用显著,有机质积累明显,腐殖化作用强,使得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比例更协调,产值高。秸秆单覆盖对土壤性状改良与秸秆和地膜双覆盖相似,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较协调,品质较好,但由于在烤烟生长前期不能提高土壤温度,使得烟叶生长速度较慢,产量下降,产值与地膜单覆盖差异不显著;由于没有新鲜的有机质补充,地膜单覆盖对土壤性状改良不及秸秆单覆盖和秸秆与地膜双覆盖,从而使得烟叶品质较不协调,但产量较高,产值也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烤烟新品种推广过程中的施肥问题,以‘云烟97’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对该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和氮钾肥配比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水平、氮钾配比对主要化学成分、化学协调性指标和化学质量综合得分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施氮水平和氮钾配比的互作效应明显;从化学综合质量来看,随施氮量增加,烤烟化学综合质量先升高后下降,以施氮量180 kg/hm2的烟叶化学综合得分最高;随氮钾比下降,烤烟化学综合质量提高,以氮钾比1:3的烟叶化学综合质量最好;在所有处理组合中,以施氮量180 kg/hm2、氮钾比1:3烟叶化学综合质量最好,其次是施氮量180 kg/hm2、氮钾比1:2.5的处理。在株洲茶陵县,获得化学品质较好的烟叶,需施氮180 kg/hm2,保持氮钾施用比例1:(2.5~3)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不同覆盖方式对植烟土壤温度和水分及烤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不同覆盖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秸秆与地膜双覆盖能够协调烤烟生长全过程的土壤温度,并且地温日变化幅度小,蓄水保墒作用显著。秸秆单覆盖对土壤性状改良与秸秆和地膜双覆盖相似,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较协调,品质较高,但由于在烤烟生长前期不能提高土壤温度,使得烟叶生长速度较慢,产量下降;地膜单覆盖对土壤性状改良不及秸秆单覆盖和秸秆与地膜双覆盖,秸秆和地膜双覆盖使0~20cm土层含水量平均比露地栽培提高16.82%,比秸秆单覆盖提高6.45%,比地膜单覆盖提高5.43%,而且烟叶成分较协调,产量与产值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油菜秸秆适宜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了油菜秸秆的粒径长度、C/N比、含水量、氮源对油菜秸秆堆肥发酵的性能参数,包括堆肥温度、C/N比、秸秆发酵后的浸提液种子发芽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长度、氮源和含水量对油菜秸秆堆肥发酵效果的影响显著,而在本试验所设置的C/N比值范围内,C/N比对油菜秸秆堆肥发酵效果的影响不显著。综合各项指标以及从能耗和成本角度考虑,确定油菜秸秆发酵宜采用粒径长度为5cm,C/N比值为25,含水量为70%,氮源为鸡粪的组合进行堆肥发酵。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碳氮比对烤烟干物质累积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不同C/N比处理均明显促进烤烟生长,增加烟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从而促进烟叶的光合作用;在C/N比小于0.5时,随C/N比的升高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但当C/N高于0.5后,随C/N的升高NR活性受到抑制。蔗糖转化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C/N=0.75处理除外),以C/N=0.5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9.
Leaves of nine agroforestry tree species (Grevillea robusta, Erythrina abyssinica, Gliricidia sepium, Albizia schimperiana. Acacia nilotica. Acacia polyacantha, Leu-caena leucocephala, Leucaena pallida and Entada abys-sinica) were compared in a glasshouse incubation experiment under natural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o relate the observe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pattern to quality factors of the mulch material such as N, lignin, phenolic and tannin content and C/N ratio, lignin/N ratio, phenolic/N ratio and (lignin -I- phenolics)/N ratio. Separation of the plant material into leaflets and petioles/rachis or into leaves and petioles with subsequent chemical analyses revealed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the material not only between species but also amongst plant parts within the same species. Erythrina abyssinica, G. sepium, L. leucocephala and L. pallida had a rapid nitrogen release especially during the early sampling dates and were superior compared with mulch treatments of G. robusta, A. polyacantha, and Entada abyssinica. Immobilization processes started around 5 weeks after incubation and continued up to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9 weeks after incubation. N and lignin content, C/N ratio, lignin/N ratio, phenolics/N ratio and (phenolics + lignin)/N ratio were all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ineralized nitrogen after 3 weeks but their influence in driving the mineralization pattern decreased with incubation time.  相似文献   

20.
以大豆秆为材料,研究了荒漠生态系统下残体的腐解率和腐解物的有机C、全N、全K含量、养分释放率以及C/N比的变化。结果表明:累积腐解率和有机C的分解率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的趋势。0~1.5个月和1.5~3个月残体腐解率分别为18.9%和18.7%。随腐解时间的推移,残体全N的含量先逐渐上升,6个月后基本不变;全K含量0~1.5个月迅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3个月后基本不变。随腐解时间的延长,K的残留量逐渐减少,10个月后基本不变。N的释放量和释放率均为负值,整个腐解过程并没有N的释放。K的释放集中在0~1.5个月,释放率达75.8%,最终在90%左右。腐解残留物的C/N比先迅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6个月后基本不变,最终为3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