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的普洱晒青毛茶指纹图谱识别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不同产地的晒青毛茶进行鉴别,研究了晒青毛茶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不同识别方法。运用相关系数、夹角余弦和重叠率3种方法分别计算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以数字化指纹图谱为基础,对样品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了18个茶叶样品的主成分,并以前2个主成分作二维散点图。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准确地体现指纹图谱的相似程度,使毛茶与绿茶得到良好的分离;茶叶内含成分复杂,主成分较多,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61%,系统聚类和二维排序散布图能够区分晒青毛茶和绿茶,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4种识别模式均能较好地对指纹图谱进行识别,为普洱茶原料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新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贵州省名优茶产地不同深层土壤对茶叶矿质元素溯源效果的影响,以土壤-茶叶的多矿质元素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法、逐步线性判别分析(SLDA)对茶叶产地进行溯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茶叶和土壤具有独特的矿质元素指纹,茶叶中Fe、Mn、K、Ca、Mg、Cu的含量与土壤中对应元素含量显著相关(P<0.05),以这6种矿质元素含量结合PCA可有效区分茶叶的地理起源;不同深层土壤对茶叶产地的溯源有不同影响,通过SLDA法、BP神经网络法明确了以60~80 cm的土层进行产地溯源的效果最优,产地溯源验证判别率分别为98.5%(SLDA法)和100%(BP神经网络法),并基于SLDA法确定了Zn、Cu、P、Mn、Fe、Mg和K 7种元素构建的贵州名优茶产地溯源模型。此外,研究发现茶叶产地溯源几乎不受茶树品种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贵州省名优茶矿质元素指纹图谱的建设及土壤-茶叶产地溯源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茶叶加工对茶叶香气的形成至关重要。为了研究黄大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黄大茶加工过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定性分析、鉴定茶叶挥发性成分,构建黄大茶加工过程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谱图,并以鉴定的挥发性成分对黄大茶加工过程进行主成分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0种,主要有醇类、酮类、醛类、酯类和杂环类化合物。杂环类和醛类化合物是黄大茶挥发性成分的主体部分,且杀青之后,杂环类化合物的含量随着加工过程的进行逐渐增加,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在初烘之后呈现显著性增加,而醇类及酮类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在初烘之后显著性降低(P0.05)。具花香的氧化芳樟醇只在初闷之前的样品中得到鉴定,在鲜叶中的含量最高,达21.98%,而1-辛烯-3-酮及苯乙酮只在初烘之后的样品中得到鉴定。通过GC-IMS的指纹图谱可知,苯甲醛、2,5-二甲基呋喃、糠醛及二甲基二硫等挥发性成分构成了经"拉老火"工序的黄大茶的特征峰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主成分分析能够将黄大茶加工过程样品进行区分,表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可为黄大茶加工过程的判别区分提供可能。相较于传统的茶叶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技术,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具有快速、高效、绿色环保的特点。研究结果提供一种新的茶叶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分析方法,同时为茶叶加工过程监测及品质控制等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茶叶中同位素与多元素特征及其原产地PCA-LDA判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和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法测定茶叶中同位素比率和多元素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法建立模型,对福建、山东和浙江出产的茶叶,以及浙江余姚、金华和西湖出产的茶叶进行产地溯源判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茶叶中稳定同位素δ15N、δ13C、δD、δ180数值范围不同,而且Li、Be和Na等27个矿物元素的含量变化也较大,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PCA法能够区分不同产地的茶叶,但不同产地样本存在部分重合;而采用PCA-LDA法能够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茶叶,其中福建、山东和浙江产地的判定准确率为99%,浙江余姚、金华和西湖产地的判定准确率为86%.因此,利用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多元素检测结合PCA-LDA法能够较好进行茶叶产地溯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玛咖及其制品真实性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咖及其制品的真实性是保障品质的关键。为了研究玛咖及其制品的差异,对玛咖制品进行真实性鉴别,分别以不同产地、色型的玛咖及玛咖制品为供试材料,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指纹图谱不同识别方法的研究。采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 TM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体积流量0.80 m L/min,各成分得到较好分离。经方法学验证,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对19个玛咖样品和6个玛咖制品HPLC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确定了15个色谱峰为玛咖和其制品的特征指纹峰,建立了玛咖及其制品的指纹图谱。以数字化指纹图谱为基础,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使玛咖与玛咖制品得到较为一致的模式识别结果。主成分二维平面图和判别分析能够区分玛咖和玛咖制品,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玛咖与玛咖制品相似度分析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0.916和0.668,不同来源和色型的玛咖、玛咖制品间相似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玛咖制品具有玛咖的特征峰,但含量存在差异。3种方法均能准确地体现指纹图谱的一致性和特征性,为玛咖和玛咖制品的区分及玛咖制品真实性保障提供了参考。利用HPLC指纹图谱可对玛咖及其制品的真实性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6.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中游离氨基酸指纹图谱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明游离氨基酸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的代谢变化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对其指纹图谱化学模式的影响,分别以铁观音、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其新梢生育及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AQC(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氨基甲酸酯)柱前衍生化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8种已标定游离氨基酸指纹峰面积经标准化(尤其是自然对数变换)数据预处理后,再进行相似度分析(夹角余弦)、聚类分析法(欧氏距离-近邻法)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4个茶树品种可划分为铁观音和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2个类群,不同生育期芽叶与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可进行较好区分。茶氨酸、甘氨酸、谷氨酸等8种主要游离氨基酸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发生较为明显的增减变化,且在中、小开面2~4叶中的含量相对较低;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各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小幅变化,毛茶成品中略有增加。由此可见,游离氨基酸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含量及组成的动态变化较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影响更为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清香型乌龙茶鲜叶原料选取和品质工艺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滇青、青饼和普洱茶(熟饼)近红外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深入了解滇青(晒青毛茶)、青饼和普洱茶(熟饼)在化学组成方面的异同,为茶类的区分与界别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对滇青、青饼和普洱茶(熟饼)的近红外化学指纹图谱采用欧氏距离、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进行了定性判别分析。结果发现,普洱茶(熟饼)近红外指纹图谱与滇青、青饼图谱间的欧氏距离均大于各自组内最大偏差的绝对阈值,而滇青和青饼的组间差异小于各自的组内阈值;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得分值散点图上,熟饼样品与青饼和滇青样品间界限分明,而滇青和青饼样品间无明显界限;所有的熟饼样品在系统聚类分析中聚为一类,而青饼与滇青样品聚为一类。因此,青饼的近红外光谱在各方面都与普洱茶(熟饼)样品差异显著,而与其原料滇青(晒青毛茶)十分接近。从化学本质上来说,青饼更接近于绿茶类产品。  相似文献   

8.
利用风味蛋白酶深度酶解蓝园鱼参蛋白,通过比较酶解液的水解度曲线和蛋白质利用率曲线之间的差异、对TCA不溶性氮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酶解时间的凝胶过滤图谱进行分析,探讨了深度酶解过程中蛋白质的降解。酶解6 h后大部分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降解为水溶性多肽,蛋白质利用率达到83.3%;6 h以后蛋白质利用率增长速度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可被降解的底物含量降低。此后,风味蛋白酶以水溶性多肽为底物将其进一步降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21 h时水解度达到59.7%。21 h以后水解度增长速度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亮氨酸氨肽酶难于分解氨基末端上带有甘氨酸和酸性氨基酸的肽。21 h以后酶解的主要底物分子量范围在6214到10700的多肽。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凤丹牡丹花粉、花药壁的营养成分,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营养价值,本研究采用凯氏定氮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仪等对凤丹花粉和花药壁蛋白质、矿物质元素、维生素C、水解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凤丹花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0.68%(初开期),水解氨基酸总量为355.65 mg·g-1(初开期),花药壁中蛋白质和水解氨基酸的总量虽仅为花粉的一半,但二者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均为40%左右,属优质蛋白来源。36种游离氨基酸检测结果显示,花药壁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稍高,但花粉中必需氨基酸、蛋白氨基酸及鲜甜氨基酸含量更高。矿物质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凤丹花粉、花药壁含有丰富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尤以K、Ca、Mg、Fe、Zn等元素含量较高,是开发高钾低钠和补铁补锌的佳品。Vc测定结果显示,凤丹花粉和花药壁中Vc含量较高,可作为Vc补充剂。同时考察了凤丹花粉、花药壁不同采收时期及破壁对检测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更适合在初开期采收,且破壁对花粉、花药壁营养成分检测无显著影响。综上,凤丹花粉、花药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本研究将为...  相似文献   

10.
利用风味蛋白酶深度酶解蓝园鲹蛋白,通过比较酶解液的水解度曲线和蛋白质利用率曲线之间的差异、对TCA不溶性氮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酶解时间的凝胶过滤图谱进行分析,探讨了深度酶解过程中蛋白质的降解。酶解6h后大部分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降解为水溶性多肽,蛋白质利用率达到83。3%;6h以后蛋白质利用率增长速度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可被降解的底物含量降低。此后。风味蛋白酶以水溶性多肽为底物将其进一步降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21h时水解度达到59.7%。21h以后水解度增长速度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亮氨酸氨肽酶难于分解氨基末端上带有甘氨酸和酸性氨基酸的肽。21h以后酶解的主要底物分子量范围在6214到10700的多肽。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轻度“倒春寒”对不同防护措施下3种茶园蒸青茶样的茶汤滋味影响,遂选品种和管理措施一致的安装防霜扇的茶园、松树林围绕的茶园以及未设防护措施的普通茶园,用电子舌综合评价3种茶园茶汤滋味、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茶汤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基于电子舌检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软独立建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揭示了普通茶园的茶汤滋味与防霜扇茶园和林间茶园的差异显著(P<0.05);从9种茶样中皆检测出18种氨基酸,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介于19.691~30.947 mg/g 之间,茶氨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含量的55.1%~70.5%;随着3种茶园气温的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茶氨酸含量呈升高趋势,3种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茶氨酸)、5种甜味氨基酸(脯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5种苦味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共占游离氨基酸含量在防霜扇茶园和林间茶园中分别出现升高、降低和降低趋势,而在普通茶园中变化与之不同。分析认为:轻度“倒春寒”可导致无防护措施的普通茶园茶叶滋味劣变,林间茶园能够减轻冻害,防霜扇作为防护手段不仅可以减免冻害,还可避免茶叶滋味品质下降。该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不同防护措施茶园茶叶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简化茶叶化学检测分析过程,实现茶叶高精度等级评价,该研究以黄山毛峰茶为研究对象,结合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没食子酸及氨基酸成分检测,提出基于Elastic Net特征变量选择的茶叶等级评价方法,建立基于特征成分的黄山毛峰茶等级评价模型。试验选取6个不同等级共96个黄山毛峰茶叶样品,并分析了全部样品的19个成分,通过ElasticNet选取了9个特征成分(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谷氨酸、精氨酸和儿茶素苦涩味指数)建立等级评价模型,并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进行对比。100次蒙特卡罗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PCA预测集准确率平均值为70.79%,基于Elastic Net特征变量选择的黄山毛峰茶等级评价准确率更高为78.72%。在此基础上,构建Elastic Net特征变量雷达图,实现黄山毛峰茶等级多变量综合评价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选择茶叶特征成分,提高黄山毛峰茶等级评价准确率,为茶叶高精度等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唐艺文  陈谦  王钢  付孟  黄敏  王丹  高鹏 《核农学报》2023,(5):962-970
为探究高能电子束辐照对川产道地中药材杜仲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辐照剂量(0、2、4、6、8 kGy)的高能电子束辐照对杜仲叶中的微生物含量、活性物质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色泽、水分和浸出物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子束辐照能有效降低杜仲叶中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HPL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辐照剂量对杜仲叶中的活性成分绿原酸、芦丁的影响不大,其含量变化与辐照剂量均无极显著线性相关性(P>0.01);此外,不同电子束辐照剂量处理的杜仲叶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杜仲叶色泽呈现先变浅再变深的变化,主要表现为a*、b*值先减小后增大;各辐照剂量下杜仲叶的水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符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同时,2 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能有效降低杜仲叶微生物数量,且对活性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无显著影响。综上,2 kGy的电子束辐照剂量既能使杜仲叶微生物数量明显降低,又能够保障其品质。本研究结果为电子束辐照技术在杜仲叶贮藏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质谱对不同产地的翠冠梨果的香气指纹信息进行采集,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似度分析,判定香气之间的差异性,进而评价不同产地翠冠梨果的香气指纹信息、差异性及区分程度.经研究表明,6地翠冠梨中共鉴定香气物质43种,主要为酯类物质,也包括醇、醛、酮类物质;不同产地翠冠梨果中各类香气物质所占比例因梨果产地不同而不...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氨基酸组成的黄酒酒龄电子舌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研究采用电子舌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用于黄酒酒龄的快速鉴别。为确证黄酒样品酒龄,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分析了1年陈、3年陈和5年陈黄酒中20种氨基酸,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氨基酸数据进行了分析。采用电位型电子舌采集了不同酒龄黄酒样品的味觉指纹信息,并采用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方法结合味觉指纹信息建立黄酒酒龄快速鉴别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建立电子舌响应信号与氨基酸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氨基酸数据结合PCA分析表明所有样品均标注正确;电子舌结合DA所建黄酒酒龄鉴别模型可将3个年份预测集样品正确区分;异亮氨酸(Ile)、天门冬氨酸(Asp)、酪氨酸(Tyr)和缬氨酸(Val)与电子舌相关性高,模型的相对分析误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 RPD)高于2。研究表明电位型电子舌结合判别分析是黄酒龄鉴别的稳健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快速评价大豆种子活力,该文以人工加速老化后的大豆种子为原料,采用电喷雾萃取电离质谱(extrac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EESI-MS)直接检测不同活力大豆种子水提液,获得其正离子模式下指纹图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 DA),建立鉴别大豆种子活力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正离子模式下,电喷雾萃取电离质谱结合多变量分析方法可以有效鉴别不同活力大豆种子。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4.80%,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正确率都为100%,对外部验证样本进行判别分析,正确率为95%。电喷雾萃取电离质谱能快速鉴别不同活力大豆种子,为种子活力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白酒品牌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白酒的香气物质决定了白酒产品的差异。为了实现不同白酒产品的区分鉴别,提出了基于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实现白酒区分的方法。采集了7种产品共70个白酒样本的气相色谱数据,定性定量分析了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等10种基本香气物质的含量,并对测定的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验证区分效果,最后利用线性判别法建立判别函数,对不同白酒进行区分。结果表明,2种分析方法均可用于区分不同白酒,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527%,能有效描述香气物质和产品之间的复杂关系;线性判别分析对所有样本均得到准确的判别,正确率为100%,对预测样本的正确判别率达93.9%,建立的判别函数能准确区分不同白酒。研究表明,利用气相色谱技术结合模式识别的方法可用于不同白酒的区分鉴别。  相似文献   

18.
首次提出利用近红外光谱和机器视觉的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评判茶叶品质.试验以4个等级的炒青绿茶为试验对象,对获取的图像特征信息和光谱特征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相应的主成分得分向量构成模式识别的输入.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茶叶综合品质评判模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对各个信息的主成分因子数进行了优化.从试验的结果看,在图像信息主成分因子数等于6,光谱信息主成分因子数等于3时,建立的模型最佳,模型训练时的回判率为99%,预测时的识别率为89%.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近红外光谱和机器视觉技术的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评判茶叶综合品质的方法是可行的,评判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都较单个信息模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不同物种来源的奶类样品进行鉴别,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奶类样品中17种氨基酸含量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加热水解法,以2, 4-二硝基氯苯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以C18色谱柱分离氨基酸,梯度洗脱,检测器为二极管阵列检测器。17种氨基酸在50~500 mg/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范围为0.991 4~0.999 8;检出限为0.40~2.35 mg/L;加标回收率为89.1%~110.0%。结合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鉴别奶类样品的品种,得到了对于区分来源有关键作用的氨基酸,即精氨酸、甘氨酸、赖氨酸、胱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方差分析法,对桑树喷施0.1%,0.2%和0.3%硫酸锌后,其三位、五位、九位叶中18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作了具体分析,并按受锌影响的大小进行排序。同时,还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桑叶质量进行分析和排序,结果表明用0.1%的硫酸锌喷施桑叶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