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兽医学认为汗证是指畜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的表现,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黑汗、黄汗等。其中自汗和盗汗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时常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后即止者为盗汗。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于其他疾病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祖国兽医学认为,自汗症的发生与肺肾二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若心血亏虚,阴精暗耗,阴不敛阳,心阳浮越,津液随之外泄,则见自汗、盗汗。中兽医还认为:“肺主气”“肺主皮毛”。《灵枢·本神篇》记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里,司开合也”。说明卫气具有管理汗孔开闭的作用。若卫气不足,不能固表,则导致表虚,症见自汗、盗汗、恶风、易感冒等。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对自汗症采取了滋阴养血、益气固表、敛汗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随着养牛业的发展,犊牛的疾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得了木舌病的犊牛;由于误诊或治疗不及时导致死亡,达80%。多年来笔者应用白针刺治疗犊牛木舌病十多例,针刺一次皆治愈。现介绍如下:1.临床症状犊牛神情不安,找到乳头,嘴张不开或不会吮吸,脉象洪数,口色鲜红,口干舌燥,苔黄腻,小便黄赤。2.病因母牛妊娠后,使役过重,饲养失调;临产期中,突然精料增多,停止使役,缺乏运动,致使血行不畅,而生内热。由于母畜血分有热,胎儿先天热盛;犊牛阳盛阴衰,耗阴伤津,津液不得外泄,使口舌变干燥,苔黄腻,舌…  相似文献   

4.
玉屏风散属补气剂,是益气固表治法的代表疗剂。全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物组成,其功效益气健脾、崮表止汗。用于治疗气虚肌表不固兼感风寒之自汗症。其中黄芪益气固表为主药;白术健脾扶正协助黄芪吲表止汗为辅药;防风走表散风祛寒为佐使药。三药相合,使邪去则外无所扰而汗止,卫和则唉理固密而邪不复侵,脾健则正气复而内有所据,相须为用,促进疗效。  相似文献   

5.
玉屏风散属补气剂,是益气固表治法的代表疗剂。全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物组成,其功效益气健脾、崮表止汗。用于治疗气虚肌表不固兼感风寒之自汗症。其中黄芪益气固表为主药;白术健脾扶正协助黄芪吲表止汗为辅药;防风走表散风祛寒为佐使药。三药相合,使邪去则外无所扰而汗止,卫和则唉理固密而邪不复侵,脾健则正气复而内有所据,相须为用,促进疗效。  相似文献   

6.
牛的皮肤汗腺不发达,可是我们地区近几年临床上常见到奶牛出汗的较多,发生于任何季节,有轻度的、小面积的背部出汗,也有较大面积的背颈腰部出汗。临床检查没有发现其它症状,病因不明。经补充钙、磷等矿物质饲料,改变管理条件,加强饲养等办法,出汗症状不见好转。中兽医认为,出汗为虚症,虚而不固为自汗,自汗者为阳虚,当阳虚自汗时,必须用补气的办法固表止汗,而固表止汗一般常用黄芪。防治克山病资料中谈到轻型克山病为汗在型,常服用黄芪为主所组成的中药治疗。现在已知道黄芪含有丰  相似文献   

7.
牛尿血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证,主要表现尿中带血,或混有小凝血块。 1发病原因 1.1多因天气炎热,奔走过急,长途使役,以致热邪内侵,耗伤心阴,心火亢盛,热邪下移小肠,传入膀胱,致成尿血,故有“小肠尿血伤心热”之说。  相似文献   

8.
汗病亦称汗症,这与家畜重役后所出之正汗不同,本病多发于夜间,临床上由于病因不同可分为自汗、盗汗、阴汗等。古籍称:“汗为心之液,心阳虚者为自汗,心阴虚者为盗汗,肾亏则为阴汗,又因肾主五液,肾气虚则津液不固。”又说:“汗有冷热之分,寒气趁阳虚而发者所出之汗必冷,热气趁阴气而发者所出之汗必热。”总之,因病之汗不外阳虚与阴虚,但阴阳互根,互为因果。因此在治疗原则上应以阴阳兼顾,或稍偏于阴或稍偏于阳。如系心阳虚之自汗,治宜补气卫外,如系心阴虚之盗汗当凉心敛肺,滋阴、涵阳、热退汗自止。现将汗病论治体验简述如下:例:城郊乡永兴村…  相似文献   

9.
奶牛多汗症是指非因炎热、劳役、运动而经常自行大量出汗的疾病。按中兽医理论认为多汗多由心虚或肾虚所致。心气虚 ,则卫气不固 ,腠理不密 ,而成自汗 ;肾阴虚 ,阳无所附则盗汗。夜间阳潜阴藏 ,肾阴虚 ,则阴不纳阳 ,阴虚阳浮 ,津液随时外泄而出现盗汗。根据临床症状、治疗原则 ,奶牛多汗症可分为三种类型 :1 阳虚自汗症 临床症状 :精神、食欲、体温均正常 ,每日汗出如雨 ,中午更严重。口色淡红 ,凫脉迟细 ,背部热汗。治疗 :以补气固表为主。采用玉屏风散 :黄芪 90g ,白术 6 0g ,防风30g ,加牡蛎 4 0g、浮小麦 12 0g、大枣 6 0g ,水煎灌服 …  相似文献   

10.
耕牛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疫病,引发本病的原因主要是长期饲喂失调,使役过度,或久病体虚,致使脾胃肾虚所致;长期感受寒湿外邪,寒湿着于肾腑而导致下焦寒湿腹泻。我们用肾着汤加味治疗耕牛下焦寒湿腹泻十几例凑效的方法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风温是发生于春季的一种新感温热性疾病,是家畜感受风温之气而生。时入春季,阳气开发,温暖多风,家畜由于使役过重或饲养管理不当、久被日晒等原因,致机体阴气不足,腠理失于致密,风温之邪乘虚而入,使家畜出现身热有汗、食欲不振等症状。叶天士说:“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  相似文献   

12.
<正>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对痉症的发病原因,从外感致痉逐步认识到内伤亦可治痉。由于病因学说的丰富和发展,给痉症治疗不断开创了新的途径。《金匮要略》在继承了《内经》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以表实无汗和表虚有汗分别为刚痉、柔痉,并提出了误治致痉的理论。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致使外邪侵袭,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而引发本证。《金匮要  相似文献   

13.
自2000年以来,兽医院临床接诊瓣胃阻塞患牛13头,其中治愈9头,现总结如下:发病原因我院诊治的患牛都是因为长期使役,饮喂失调,体液耗伤过多,未得到充分休息,或饲养管理粗放不能及时补充机体水液致使胃中津液不足而致瓣胃阻塞。  相似文献   

14.
应用《汤头歌诀》中的“玉屏风散”、“归脾汤”、“牡蛎散”、“参附汤”等方剂 ,治疗家畜汗症 ,已有 30多年了 ,治疗牛马汗症百余例 ,都收到较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供同行参考。中兽医认为 :“汗为心之液 ,汗出过多不但损伤津液 ,往往是不祥之兆 ,故有“舌如煮豆心经死 ,汗出如油心血危”之说。所以对牛、马出汗不可忽视 ,按出汗类型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 (大汗亡阳 )等。1 玉屏风散治马自汗1.1 病因 自汗多为肺气虚弱 ,卫阳不固所致。也因气血不和 ,营卫不调 ;还有因血虚痰阻 ,伤湿者。1.2 典型病例 :2 0 0 0年 4月 2 8日逊克县…  相似文献   

15.
治牛盗汗方     
黄牛盗汗多是管理不当,劳役过度,气血受损,阴火过胜,阳虚不能敛汗所致。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减少,夜晚汗出,毛乱成饼;有时使役后,汗如水洗。不治则日渐瘦弱。1984年以来,笔者用下方治疗本病14例,治愈12例,余2例因其他症而死亡。治疗益气健脾、补虚止汗为主。处方:牡蛎40克、黄芪40克、浮小麦80克、麻黄根25克、龙骨40克、五味子45克、茯神40克、当归40克、党参45克、水煎去渣灌服,每日1剂,连服3日。  相似文献   

16.
正产后缺血亏虚,腠理不密,故每在饮食或睡眠时出汗,常在数日内好转。若汗出较多而持续时间较长,称为"产后自汗";若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产后盗汗",统称"产后汗出异常"。中医认为,本病多为产后气血虚弱,卫阳不固,或阴血不足,虚热内生,迫汗外出所为,当以补益脾肺,养阴清热为治,可选用下列蜜膏治疗方。1灵芝黄芪膏验方:灵芝、黄芪、枇杷叶、炒谷芽、炒麦芽各150 g,生晒人参60 g,南沙参、牡蛎、北沙参、续  相似文献   

17.
奶牛的产后盗汗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也不乏其病。笔者在2005~2011年间运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奶牛产后盗汗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病因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奶牛产后耗气伤阴,阴虚内热迫汗外出,故阴虚是本病的主因。多因奶牛营阴素亏,加之产犊时失血伤津,更进一步损伤阴液,以致阴虚内热。奶牛夜间休息时,阳乘阴分,迫津外泄,所以会出现盗汗。早晨醒后阳气卫外,充腠理,实皮毛而汗自止。2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12例均为城子街镇兽医站门诊患畜,年龄5~11岁,病程6~30d。  相似文献   

18.
湿疹是湿热浸注皮肤的一种疾病。病期较长,难以治疗。 1病因 主要是由于暑月炎天,使役出汗过多,失于刷洗,尘垢郁塞毛孔,湿热熏蒸,积于皮毛致成其患。或因夏季久卧湿地,湿热郁于皮毛,或因感受风邪,以致发病。  相似文献   

19.
家畜出汗是皮肤的一种生理机能,对调节体温,补充肺脏、肾脏和心脏功能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健康家畜汗的分泌是经常不断的,并且立即蒸发,所以为不明显出汗,当家畜过度劳役时可以看到大量出汗,停止使役后畜体的汗液即很快消失。家畜出汗过多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之一,西医多采用调节神经的药物治疗,而中药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西药。为了提高人们对祖国医学治疗家畜出汗症的认识,本文仅就病理性出汗,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大家畜出汗症的辨证论治加以概述。一、自汗  相似文献   

20.
在兽医临床工作中碰到以夜间出汗为主要症状的患畜 ,用化学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用中药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该病 ,共收治 8例 ,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临床症状 患畜近期未使役也未接触有毒的草料 ,每天晚上出汗 ,接近天明时则汗止 ,食欲饮水均正常 ,体温、呼吸、脉搏均正常 ,精神倦怠 ,口色红绛 ,肩胛部和腹部可见汗迹 ,其他基本正常。症侯分析 病畜初期无明显变化 ,仅夜间出汗 ,日久则毛焦臁吊 ,此为阴虚所致。中兽医学认为 ,夜间为阳衰阴盛之时 ,卫气行于里 ,无阳气资助 ,此时若机体阴虚 ,虚火内扰 ,则心液不能敛藏而外泄 ,从而出现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