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北方杂交粳稻骨干亲本及其组合为材料,采用程氏指数法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法,对亲本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杂交粳稻骨干亲本的程氏指数为13.5~19.3,偏籼系数为0.12~0.38,采用程氏指数和分子标记法对亲本进行籼粳分类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父本程氏指数与产量杂种优势和杂种性状的相关性强于母本,而对于偏籼系数则相反。亲本程氏指数差异与产量杂种优势和杂种性状的相关性强于分子标记差异。亲本籼粳成分及其差异与多数杂种性状和产量杂种优势呈明显的二次曲线关系,存在临界极值;亲本籼粳成分及其差异与杂种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相反。因此,要获得产量杂种优势和杂种表现最佳、高产与优质相结合,父母本籼粳成分应适度搭配。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盐粳68/密阳50、盐粳68/盐粳34和盐粳68/一目惚3个不同类型组合F2产量性状变异及盐粳68/密阳50植株的F2程氏指数分布、不同类型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杂种F2产量性状的变异幅度存在着粳/籼>粳/中间型>粳/粳的趋势,但粳/籼出现优良单株的频率低于粳/中间型。粳/籼后代程氏指数表现出正态分布,即偏籼、偏粳的中间型占绝大多数。籼型、粳型后代的程氏指数性状表现典型特征,偏籼、偏粳型后代的程氏指数性状表现中间类型。籼型、偏籼型、偏粳型、粳型后代产量性状上存在着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籼粳亚种F1的分类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程氏指数分类法对籼粳交亲本及其F1分类结果,28个亲本基本可分籼粳两大类,广亲和品种多属偏籼偏粳型,与爪哇型品种接近。以籼稻为母本的籼粳交F1籼型较多,约占73.1%, 以粳稻为母本的籼粳交F1粳型较多,约占72.4%。92个籼粳交组合F1偏籼、偏粳型比例为73.9%,这说明F1分类既受细胞质影响,也受双亲遗传背景影响。双亲程氏指数差值与F1结实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与F1的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双亲程氏指数差值大小适合(6-13)时, 生物产量与结实率均较高,其经济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4.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32个F1杂种,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中亲优势平均为33.46%,竞争优势平均为23.10%.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粳×偏粳<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粳×籼<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分别达到0.33和0.2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5.
两个籼粳交杂种F2几个重要性状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了02428/培矮64和台中65/特青两个不同的籼粳交组合F2结实率、株高和几个程氏分类性状的分布。结果表明:(1)两个组合的株高呈现相似的正态分布,不受其F1结实率和株高的影响,说明F2株高不存在配子选择问题;在杂交亲和性较好的02428/培矮64中,F2的平均结实率与其F1的结实率几乎相等,而台中65/特青结实率则表现为由F1到F2增加的趋势,说明配子选择在亲和性较好的杂种中很少或不存在,而在亲和性相对较差的组合中存在。(2)在程氏分类性状的分布中,叶毛、抽穗时稃色和第1~2穗轴节长等存在大量的中间类型,表现明显的正态分布,稃毛和酚反应虽呈双峰分布,但仍然存在少量的中间类型,而谷粒长宽比则表现极端的偏斜分布,明显地偏向粳型。虽然各分类性状表现不同的分布类型,但程氏分类指数表现出正态分布,即偏籼偏粳的中间型占绝大多数。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路洪彪  毛艇  张战  赵一洲  李鑫  杨宏德 《北方水稻》2010,40(4):16-18,32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8、F9重组自交系(RIL)为试材,测定其程氏指数六性状、大小维管束比及大维管束比。揭示其杂交后代亚种特征表现及其籼粳属性,并进行程氏指数六性状、大小维管束比及大维管束比之间相关性运算,分析其亚种分类表型性状与解剖学性状间关系。结果表明:除1-2穗节长呈偏籼分布,其余性状均呈偏粳分布;由程氏指数及维管束比揭示籼粳属性均为由籼至粳的偏粳连续分布。其相关性分析表明杂交后代其亚种特征各性状已发生重组,与典型籼粳稻相比,非随机分离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水稻杂种优势表现与双亲遗传差异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用广亲和恢复系中413与“Lemont × 特青”重组自交系群体(RIL)杂交,构建中413测交F1群体(ZTP)和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研究了中413基因组组成、F1杂种产量性状优势表现以及杂种优势表现与亲本间遗传差异的关系。双亲性状优良往往能获得好的F1代,但并非所有组合都是如此。低值亲本与中413杂交亦可产生高值后代,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双亲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表现呈正相关,当母本(RILs)的粳型成分(Lemont 基因组含量)达到80%左右时,杂种的籽粒产量最大,优势最强。杂种的生物学产量亦表现随母本的粳型成分增加而继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4个不同类型的北方粳型两用不育系、4个粳型优良恢复系及其组配的16个杂交组合为试材,对父本、母本和杂种F1代产量性状进行方差分析,进而计算出父本、母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及杂交组合F1代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在选配杂交组合时,不仅要注意一般配合力的选择,还应对其特殊配合力进行大量筛选,从而提高选择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强优杂交组合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9.
用5个籼稻品种和5个粳稻品种配成一套正、反交组合,研究籼、粳杂种F_1代三个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籼、粳杂种F_1的理论产量优势大,其杂种优势平均为204.7%,优势变化幅度79.1~446.9%;竞争优势平均值为39.4%,变化幅度-30.3~150.3%,籼、粳杂种存在极大的产量潜力。籼稻亲本福引一号和粳稻品种皖恢3号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较好,籼稻V20B和粳稻B46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最大,福引一号×皖恢3号在三个性状上的特殊配合力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0.
花生亲本材料遗传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8个亲本按NCⅡ配制16个组合,研究了F1-F4:5代产量性状和F4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测定了F4:5384个株系、56个品系的产量。结果表明:①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变异大于特殊配合力变异,杂种均数的遗传分量中以加性效应为主,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②亲本产量配合力在杂种世代间表现不一致,早代测定以F3较为适宜。③亲本性状值与一般配合力效应呈正相关,表明亲本性状优劣对杂种后代表现有一定影响。④优良品系的分布很集中,主要分布在母本963-4-1和父本88-1202的序列组合中,显示出优良亲本在育种效果上的突出优势。⑤963-4-1和88-1202是很好的高产育种亲本,904-79和佐治亚的育种利用价值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
新粳型不育系和恢复系是通过籼粳交或粳粳交的方式培育而成的中间型稳定品系,杂交组合的育性正常或接近正常。粳型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组,杂种F1的产量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组合9512A/R364、73A/R55、150A/R198、9512A/R2690、150A/R55,具有产量的正向超亲、超标优势,另一些组合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向优势;本研究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中14A、辽150A、73A、9512A、9214A,恢复系是R198-2、R238、R46、C418、R364和花38;亲本的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在不同性状的作用没有交叉。杂种优势的表现与双亲亲和力高低、配合力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辽150A、9512A的超亲优势明显,R198、R55、R2690、R364、C204等恢复系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不育系对产量性状的作用显著大于恢复系。  相似文献   

12.
辽宁杂交粳稻育种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针对目前北方杂交粳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育种实践,提出了杂交粳稻育种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3.
对原产澳大利亚的品种8504的广亲和性进行了测交验证,并分析和评价了该广亲和品种的利用价值.该品种广亲和性好、亲和谱广,熟期适宜,米质较好,中抗稻瘟病,与籼、粳杂交,杂种优势均较强,且广亲和性遗传简单.  相似文献   

14.
水稻籼粳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生育期不同的籼型野败恢复系和保持系与典型粳稻和籼粳中间型亲本配制成80份籼粳杂种一代组合,用亚种肉品种间杂交为对照,研究了籼粳稻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结果表明,以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强,一般都超过双亲平均值;品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弱,接近中亲值;籼或使型亲本配籼粳中间型亲本,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介于上述两类型组合之间。籼粳杂交由于双亲的不同,组合间F1生育期优势差异很大,有的组合甚至出现负向优势.这种生育期优势差异既受双亲本身生育期的迟早所支配,如杂种一代生育期长短排列顺序为中籼/晚粳>中籼/早或中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晚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早或中粳;又受籼型亲本所含的野败恢、保遗传基因所制约,凡用籼型野败恢复系配制的籼粳杂种一代其生育期优势明显减弱,并与双亲籼、粳遗传距离的大小有关,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随双亲籼、便遗传距离的扩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30个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继而研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按照NCⅡ设计获得的200个杂交组合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探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6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85条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2.9条,每个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值)变化范围为0.064~0.844,平均为0.380。以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为原始数据,按UPGMA聚类方法将30个亲本材料划分为7大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关系基本相符。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性状平均值的相关除每穗总粒数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361~0.359,说明分子标记可用于水稻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但相关程度还不足以预测产量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粳型陆稻恢复系资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粳稻不育系与146个粳型陆稻品种测交所得21 7个组合的结实率观测结果表明,测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36.3%,其中24个组合(占11.1%) 的结实率>70%,说明与普通粳稻不同,粳型陆稻品种中存在丰富的恢复系资源.与不同地区的陆稻品种测交,不同质源的不育系的可恢性有一定差别.对7个组合的产量、8个组合的米质(糙米率和垩白粒率)与其相应的父本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测交组合产量优势明显,且米质也得到显著改善.另对2个测交组合进行旱作种植,不仅比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黎优5 7大幅增产(增幅达93.2%),而且比陆稻父本也增产;在旱种和水田条件下产量接近黎优 57的水平.如对亲本进一步筛选和改良,有望育成水旱兼用、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均能显著增产的水陆稻杂交种,在旱涝并存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粳稻不同生态类型间F1的杂种优势及其亲本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用8个不同生态类型的粳稻品种配成8×8双列杂交,研究8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间杂种F1 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56个F1组合平均, 小区产量性状表现19.5%的高亲优势, F1小区产量超过高亲值的组合占87.5%,其余7个性状的F1值位于中亲值与高亲值之间。 在不同生态类型所构成的总体中,株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小区产量4个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和非加性遗传方差同等重要;抽穗期、穗长、单株有效穗3个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更重要;千粒重性状非加性遗传方差更为重要。小区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较大的亲本是秀水04和3726;特殊配合力效应大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是越光/秀水04。  相似文献   

19.
北方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形态育种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辽宁省及北方粳稻产量现状,提出培育在较低群体下的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灌浆速率的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的育种思路,并提出了杂种F1与其亲本的具体形态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20.
几个粳稻品种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对16个粳稻杂交组合F1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杂种F1的穗部性状中,总粒数、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数的增加是杂种优势的普遍表现,选择结实率高的组合是实现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在杂交育种后代选择的早期世代对总粒数、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数进行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把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结实率和一次枝梗结实率放在高代进行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对后代亲本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