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立法主要是《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此外《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法》、《农业法》、《森林法》以及《草原法》等也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作了相应规定。综合来看,其基本内容有: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水土保持管理制度,开展和鼓励有利于水土保持、禁止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某些活动、修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开办大中型企业以及从事林业活动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者应当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法律责任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宁夏土地风蚀、水蚀、盐渍化3种荒漠化类型以及宁夏荒漠化土地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宁夏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其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挤占了人类生存空间,恶化了发展环境,加剧了贫困,危害了社会稳定,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严重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标本兼治,通过养草治沙、创新治理模式等全面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介绍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模式、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因素,介绍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因此,针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其危害程度,提高对水土保持与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力度,从自然环境特性出发,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概念及成因出发,基于两者产生的危害,探讨其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法制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立法必要性,一是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需要,二是完善法律体系的需要,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立法内容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气象因子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了解荒漠化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荒漠化的监测、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对典型地区荒漠化的影响。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榆林市西北部的沙质荒漠化土地为研究对象,并布置监测点。基于此,获得该区域的气象因子变化特征、NDVI遥感数据以及土壤变化数据。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监测植被生长状态,估计荒漠化面积,同时使用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和荒漠化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近10 a来气象因子变化特征较为显著,降水增多、蒸发量减少、沙尘出现的天数也明显缩短,降水量与植被覆盖率和荒漠化面积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2,说明这些气象因子变化特征推动植被盖度呈现出增长变化趋势,有效减少荒漠化面积,说明近年荒漠化治理取得可观效果。  相似文献   

8.
荒漠化问题已成为世界的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的评价,监测,预测是防治土荒漠化的基础,近年来在这方面人们正探讨用产析的方法做定时化研究,我们以乌审旗为例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土地风荒漠化的强度分级研究,为荒漠化评价提供定量,系统处理方法,并为荒漠化的监测,预测提供依据,以求更好地为荒漠化防治服务。  相似文献   

9.
宁夏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以宁夏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为基础,融合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全面掌握了宁夏荒漠化和沙化现状结果及上期变化情况。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51万hm2,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50.72%;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00.32万hm2,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19.31%。与第五次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5.39万hm2,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2.14万hm2。从政策创新、科学防治、健全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宁夏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荒漠化是个世界性问题。《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赋予其明确的含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的土地退化”。目前,地球上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有3800万km。,占陆地面积的1/4。而我国又是荒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宁夏地处我国内陆,位于东经104°17′-107°39′,北纬35°14′-39°23′.绝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北、东三面分别受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包围.全区总面积5.18万km^2,森林覆盖率8.3%。荒漠化带来的恶劣生态环境条件已给宁夏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唤起全社会人民的环保意识,动员全社会人力、物力,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防治日益恶化的土地退化。本文就宁夏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治理方向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的自然禀赋、治理历史以及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证明了法治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依赖于法律的指引、规范与保障。然而淮河流域生态环保法治中存在的立法滞后、执法不力、司法薄弱等问题成为制约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为此,有必要从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等路径完善淮河流域生态环保法治,构建以淮河流域专门立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完善执法体制以落实严格执法,加强生态环保司法保护力度,以公众参与制为基础促进全民守法,最终落脚于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共建幸福淮河。  相似文献   

12.
欧盟环境刑事立法发展快速,继欧洲理事会于1998年11月制订<通过刑法保护环境公约>后,欧盟委员会和欧盟部长理事会又分别于2001年3月和2003年7月起草了<关于通过刑法保护环境的指令>和<关于通过刑法保护环境的框架决定>.欧盟环境刑事立法的发展呈现出"生态利益"的保护立场日益彰显,犯罪构成日趋扩张,刑罚结构更趋合理等显著特点.欧盟环境刑事立法对我国环境刑法具有借鉴意义.参11  相似文献   

13.
李凤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208-18210
分析了我国农地保护立法价值选择的偏差,并提出了相应的纠正方案。我国农地保护立法价值选择的偏差表现为农地保护立法强调宜缓不宜快,主张宜粗不宜细,重公法轻私法,重实体轻程序。纠正上述偏差要求必须重视农地保护立法的及时性,增强农地保护立法的可操作性,加强农地保护立法的私法性,完善农地保护立法的程序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休闲农业环境法规的定位,通过分析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在休闲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保障现状及缺陷,在此基础上从更新环境法规的立法理念、统一休闲农业环境管理、制定休闲农业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篇章、加大休闲农业环境执法力度,以及加强休闲农业环境保护教育方面提出我国休闲农业环境法律制度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是以农村环境每况愈下为 代价的。众所周知,农村的环境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紧密相连,所以,如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是 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立法、执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加强地方性农村环境立法、提 高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强农村环境执法者的执法力度的措施,以达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法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立法是生态环境保护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该文在梳理南京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南京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出了完善南京环境立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网络危机公关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破坏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挑衅的是公民的知情权,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对网络危机公关行为应从道德上进行谴责,加大和完善相关立法及执法力度,教育(内部)网管人员格守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8.
徐凤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249-17250
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立法中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规定的缺失,从创设环境权、放宽原告的起诉资格、扩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等方面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涉外法律适用立法较于现代国际私法理论的发展已略显滞后,立法改进不应当仅仅是对文明各国法律适用制度的盲目学步,而应当直接根据人类法理学文明由神权到物权再到人权的演进路线构建现代人权保护的法律适用原则,即最有利当事人原则。  相似文献   

20.
泛珠三角区域扶贫开发进程在逐步壮大并成熟,但是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法律中对于"相关部门"的频繁使用使得执法部门不明晰;环境执法中出现的多头执法、不规范执法、乡镇政府的权限小;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了公民个体对环境公益诉讼的需求,但其非法律规定的诉讼主体。针对这些问题,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分别进行分析。以便完善泛珠三角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稳固脱贫效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