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绿色农业农田土壤肥力及养分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藏高原绿色农业农田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方法]对青海省湟中县、湟源县绿色农业农田土壤进行取样,测定土样的pH值和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参照青海省农田土壤养分6级分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湟中县、湟源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差不大,按养分标准划分,均为3级;速效氮含量基本持平,按养分标准划分,均为3级;速效磷含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且湟源县的变化幅度更大,按养分标准划分,均为2级;速效钾含量大于或接近200 mg/kg。[结论]青藏高原绿色农业农田土壤pH值在7.62~8.69,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属于中等肥力水平,速效钾含量基本达到了一级高肥力土壤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主要农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2004年连续对河北省几种主要耕种农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农田土壤耕层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比1989年第2次土壤普查值增加,而速效钾则下降;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变化均呈积累状态;施肥结构不合理,土壤耕层中氮盈余、磷富积、钾盈缺各半。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土壤肥力的变化讨论防护林的建设对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方法]以松嫩平原农田和杨树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在松嫩平原设置6个采样点,选取72对农田和防护林的配对样地,测定0~2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结果]杨树防护林营建后,明水和肇州防护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农田(P0.05),富裕和肇东防护林土壤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农田显著升高(P0.05);整体数据分析显示,防护林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63.1%(P0.05)。[结论]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后,通过提高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改善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6,(11):1664-1668
为明确河北省山前平原高产类型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利用河北省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及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时,河北省山前平原高产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磷含量均处在低至极低水平,平均含量分别为10.45 g/kg,0.68 g/kg,7.50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为191.50 mg/kg。从土壤养分状况变化趋势看,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第2次土壤普查的10.45 g/kg提高到2014—2015年的19.50 g/kg,增长86.60%;土壤全氮含量由0.68 g/kg提高到1.18 g/kg,增长72.79%,全氮含量水平由5级上升到3级水平,达到中等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由第2次土壤普查的7.50 mg/kg提高到2014—2015年的16.75 mg/kg,增长123.33%,速效磷含量水平由4级上升到3级水平,达到中等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由第2次土壤普查的191.50 mg/kg下降到1998—1999年的65.50 mg/kg,下降65.80%,速效钾含量水平由2级下降到4级水平,速效钾含量偏低。1998—2015年,随着钾肥投入增加,河北省山前平原高产类型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由65.50 mg/kg提高到128.50 mg/kg。速效钾含量水平中等偏下,仍需要继续培肥,加强平衡施肥及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平谷区农田土壤养分评价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平谷区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全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51g/kg、0.89g/kg、32.80mg/kg和136.79mg/kg,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处于高水平。在集中分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次数分布曲线近似于呈偏正态分布,全氮近似于呈正态分布,速效磷和速效钾近似于呈偏态分布。各养分的变异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与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平谷区养分含量结果相比,全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21.8%,全氮含量增加了17.1%,速效磷含量增加了246.0%,速效钾含量下降了8.1%。  相似文献   

6.
近30a河北省低平原区黑龙港流域农田土壤肥力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农田土壤的肥力演变情况,利用1980s、2000s和2010s不同时期的土壤肥力调查数据,对河北省邯郸、邢台、衡水和沧州4个地区的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河北省低平原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幅分别为48.45%、41.90%和228.79%;速效钾含量增幅为-18.24%,略有下降。总体而言,近30 a河北省低平原区土壤肥力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作物稳产和高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2018-2019年博州农田耕层土壤进行采集和分析,并与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历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博州耕层土壤养分现状、变化趋势,并开展肥力评价。当前,博州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19.76 g/kg,碱解氮平均值为86.69 mg/kg,速效磷平均值为16.75 mg/kg,速效钾平均值为284.90 mg/kg。博州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博州农田耕层土壤肥力状况较好,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中等水平,速效磷含量中等偏上,速效钾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标准农田86个土样单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镇标准农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09.92mg/kg,居较高水平,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一等2级标准农田中速效钾含量集中在中高,二等3级标准农田中速效钾含量以较高和极高为主,占二等3级的79.26%;二等4级标准农田中速效钾含量以中为主,占二等4级的72.44%;三等5级标准农田中速效钾含量全部为较高。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种植年限黄金桂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茶树种植年限的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p H、阳离子交换量呈上升趋势,其余理化指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年限间差异极显著。随着茶树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Ⅱ级肥力上升至Ⅰ级肥力,阳离子交换量从Ⅲ级肥力上升至Ⅰ级肥力,全磷、全钾含量从Ⅱ级肥力下降至Ⅲ级肥力,速效氮、速效钾含量从Ⅰ级肥力下降至Ⅲ级肥力,速效磷含量从Ⅰ级肥力下降至Ⅱ级肥力,全氮含量虽呈下降趋势,但一直保持在Ⅰ级肥力水平。土壤年限对土壤各指标的影响大小为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全钾全氮p H全磷。可见,随着黄金桂茶树种植年限的增加,茶树根际土壤对肥力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速效钾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与作物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最近10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秸秆还田等技术的不断推广,迫切需要研究这些因素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从而为土壤肥力评价和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和资料搜集得到了河北省曲周县1980年、2000年和2010年3个不同时期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数据,首先对不同时期土壤速效钾含量进行了常规统计和正态性检验;然后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期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空间结构特征,结合GIS空间插值、叠置分析和面积统计功能研究了该区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最后对各种影响因素(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3个时期土壤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7.1、90.0和87.7 mg•kg-1,2000年的平均含量比1980年减少了46.1%,2010年比2000年减少了2.6%。具体变化为:1980年速效钾含量为I级地(>200 mg•kg-1)和II级地(150-200 mg•kg-1)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2%和82.9%,而到2000年和2010年时基本减少到无。1980年III级地(100-150 mg•kg-1)的面积比例为11.9%,到2000年增加到22.3%,2010年进一步增加到31.2%。1980年时没有IV级地(50-100 mg•kg-1),而2000年和2010年该等级面积比例最大,分别为78.7%和68%。1980年、2000年和2010年土壤速效钾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8.1、2.8和9.8 km。前20年变程呈减小的趋势,而后10年变程呈增加的趋势,这是区域因素与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质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顺序为:砂土<砂壤<轻壤<中壤<黏土。潮土的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盐土。各种农用地中,林地的速效钾含量变化最大,1980年和2000年其含量最小,到2010年其含量最大。【结论】30年来曲周县土壤速效钾含量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减的趋势,前20年下降很快,后10年表现为总体略有下降,但局部有上升的趋势。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地利用类型和人为管理措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秸秆还田和平衡施肥等措施对于保持和提升土壤速效钾含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进一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1985~2006年西昌市农田主要肥力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土壤养分调控管理和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年8~11月在西昌市25个乡镇的农田采集土样,分析并比较自1985年以来西昌市农田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pH值和土壤质地的变化情况。[结果]1985~2006年间,西昌市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理化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2006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28.8、1.67 g/kg和127、17.4 mg/kg,分别比1985年上升了3.6%、32.5%、74.0%、93.3%,而速效钾平均含量比1985年下降10%。2006年土壤pH值平均为6.2,1985年平均为6.6。1985年重壤土面积最大,为41.7%,其次为中壤土(28.4%),2006年中壤土面积最大,为66.9%,而重壤土面积为18.6%。[结论]西昌市多数乡镇的土壤有机质等含量增加,有酸化的趋势,最缺乏的元素是钾素,其次是磷素,应当采取措施控制酸化,补钾、增磷,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土壤速效养分对评价土壤肥力水平具有很好的表征作用,对其充分了解是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的基础。本研究以兴平市为例,综合运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结合“3414”田间肥效方案,研究渭河平原农田土壤速效氮、磷和钾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区域平衡施肥、农田保养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兴平市农田土壤速效氮、磷和钾平均含量分别为38.38 mg·kg-1,27.13 mg·kg-1,202.07 mg·kg-1,速效氮磷比值平均为1.99。在约400 m采样尺度下,3项土壤养分均表现出弱的空间相关性,主要受施肥管理、种植模式等人为活动影响。整体上,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速效磷整体较丰富,7.43%的农田缺乏;速效氮普遍不高,67.98%农田缺乏;速效氮磷比值偏低,92.27%农田比值小于2。30 a来,农田土壤速效氮普遍下降,降幅西高东低、北高南低;速效磷普遍增加,增速北高南低;速效钾北增南减,整体在增加;土壤氮磷比值分布格局逆转,变化上南增北减,整体在下降。盲目施肥和肥料利用率低是兴平市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应密切关注土壤氮素的有效补充,磷肥的控制及渭河阶地区土壤钾素的消耗,平衡土壤养分, 以提升区域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水稻土有机质和氮、磷、钾肥力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目前广东水稻土壤肥力现状,调查了广东水稻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广东省水稻土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处于1耀3 级的土壤分别为86.34%、94.15%、91.02%和90.62%;而土壤有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处于1耀3 级的土壤为10.54%。除土壤速效钾以外其他指标总体处于较丰富水平,建议在水稻生产中要继续注重有机肥的投入,尤其要注重钾肥的施用比例。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监利县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对比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大幅降低,土壤速效磷含量大幅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略有下降,土壤有酸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稀土尾矿库复合污染对周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尾矿库南侧湿地土壤以及西侧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相对无污染的小白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等3个地区为对照样地,通过测定土壤中砷(As)、镉(Cd)、铬(Cr)、铜(Cu)、镍(Ni)、铅(Pb)、锌(Zn)元素的含量,以及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同时测定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等酶活性,评价土壤肥力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从而探讨稀土尾矿库复合污染对周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湿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As、Pb、Cr和Ni均在不同程度上超过国家背景值,As元素超过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土壤养分水解氮含量在湿地土壤中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而在农田土壤中则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土壤总磷含量在尾矿库、黄河湿地土壤中含量差异不大,在农田土壤中总体呈下降趋势。速效钾含量在湿地土壤中普遍偏低,而在农田土壤中较高,且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湿地土壤中显著高于农田土壤,且在农田土壤中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农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高于尾矿库、黄河湿地土壤,且农田土壤中酶活性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尾矿库湿地、农田土壤中蔗糖酶活性也是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土壤养分整体优劣程度表现为有机质全磷水解氮速效钾,且农田土壤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3类指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整体而言,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高于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豫西南丘陵区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选取内乡县2002、2020年植烟土壤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8 a来,内乡县植烟土壤pH值平均值由7.74降至6.59,下降了1.15,速效钾和水溶性氯平均含量分别降低了7.31%、34.29%,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21.00%、109.77%、20.77%;土壤肥力指数由0.54提升至0.61,土壤肥力以Ⅲ级为主提升至以Ⅱ级为主;土壤pH值、碱解氮和水溶性氯含量空间变异较大,其中土壤pH值和水溶性氯含量偏高的植烟面积占比分别下降了79.14、16.84个百分点,碱解氮含量中等及以上植烟面积占比增加了97.46个百分点。2020年全县土壤肥力等级以良好为主,且相同等级区域呈集中分布,65.51%植烟区域碱解氮含量偏高,83.16%的植烟区域水溶性氯含量偏高,表明该研究区长期科学管理有效提高了植烟土壤肥力,但仍需因地制宜采取控氮、降氯措施,进一步提升植烟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豫南稻区1997~2003年7年间水稻连作、稻麦轮作和麦豆轮作条件下施肥情况、农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单季稻施肥区土壤有机质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增加0.35g/kg,稻麦轮作区土壤有机质下降,麦豆轮作区有机质变化不明显,不施肥区有机质含量下降较多;土壤全氮在不同耕作系统中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单季稻土壤速效氮下降,稻麦轮作和麦豆轮作速效氮增加;不同耕作系统施肥条件下有效磷含量增加,不施肥条件下有效磷含量降低;速效钾含量普遍降低。施肥区作物产量增加,无肥区作物产量下降剧烈。建议在研究区域内建立稳定氮肥、补充磷肥、增施钾肥的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测定了刺槐、荆条、侧柏和苜蓿等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并采用新复极差法检验了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深度而递减,土壤有机质有一定的表聚性,其中荆条、侧柏土壤有机质表聚性表现最为明显;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改善土壤肥力;植被恢复后能明显提高土壤速效氮、速效钾水平,而对速效磷的提高却非常有限;土壤速效钾在苜蓿植被下有少量减少,中幼龄侧柏导致土壤速效氮、速效磷明显下降。最后,对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机理和不同植被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津南区土壤耕层养分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连续多年对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盐、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7项理化指标的监测分析表明,我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园田区增长较明显,粮田区为持续下降趋势,以平均每年1%的幅度下降;土壤速效磷含量保持原等级;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原等级内呈下降趋势;土壤全盐含量下降,PH值上升。按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划分,我区近80%的耕地土壤肥力为3—4级水平。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选用2011—2015年度内蒙古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区)146 400hm2耕地采集的土壤样品,分析汇总全市耕地速效钾含量,速效钾测定方法采用LY/T 1236-1999《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全市速效钾含量均值为213mg/kg,7个旗县(区)速效钾含量均值最高为224mg/kg,最低为162mg/kg。基于当地土壤肥力丰缺指标和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巴彦淖尔地区测定结果,评价该市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属中等水平,但有下降趋势,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农田土壤钾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