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宁夏中部干旱带人畜饮水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尽快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饮水安全问题,宁夏完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通过参加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现状评估,调查中部干旱带农村供水基本情况,了解到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分布区域,提出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工程规划的主要思路,阐述了从组织领导、水源水质管理、资金筹措、项目管理和建后管理等方面采取的保障措施.通过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改善中部干旱带农村饮用水条件,实现饮水安全目标,进一步提高中部干旱带农村饮用水质量.  相似文献   

2.
宁夏中部干旱带是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也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之一。文章介绍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区域概况,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现状,提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区域布局调整方向及产业优化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宁夏中部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思路与应采用的主要技术,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保护宁夏中部干旱带中药植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为深入研究与保护当地药用植物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如何解决水源是首要问题。面对连年大旱,在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长效机制至关重要。通过调查,本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水分高效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就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宁夏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就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生产的生态优势、比较优势、土地与劳动力优势、保健开发优势,并分析了小杂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析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发展新举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基本情况和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自治区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南宁市稻飞虱发生发展严重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方法]以南宁市武鸣县为例,用SPSS软件通过对1987~ 2009年武鸣灯下虫量与气象因子资料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建模,并利用模式建立了各旬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指标.[结果]通过拟合、预报精度检验,最终得到6个旬灯下虫量模拟模式,利用模式进一步建立了3月上旬、3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下旬的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指标,根据该指标可进行旬的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结论]为稻飞虱的统防统治以及南宁市水稻增产稳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30年(1979~2009)的冬小麦产量和生育期温度资料为依据,分析冬小麦生长发育期旬均温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相对气象产量的关系,确立冬小麦生育期可能出现的低温风险。结果表明:胶东丘陵生态区冬小麦生育期间,两个旬均温对相对气象产量的影响显著,分别为1月中旬均温和3月上旬均温,相关系数分别为-0.44和0.37;模型中的温度因子类型共有5个,模型的相关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闽北地区早稻穗颈瘟的气象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搜集闽北地区浦城和建瓯2个县(市)21 a(1980-2000年)中与早稻发生穗颈瘟相关的气象因子,采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对相关的气象因子进行筛选,找出引起早稻穗颈瘟的关键气象预测因子,其中浦城县的气象预测因子为5月上旬的水汽压、3月中旬的日照时数;建瓯市的气象预测因子为3月中旬的相对湿度和4月中旬的露日数。并建立了两地利用气象因子预测早稻穗颈瘟的数学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了2 a的预测验证,分别对两地2003年早稻穗颈瘟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穗颈瘟发生情况一致,发生等级均为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温度、湿度、光照等主要气象要素与柞蚕产量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一个产量回归模式,并进行影响产量气象要素主次的分析,还根据这些主要气象要素预测春柞蚕,秋柞蚕的年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5.
选择在腾格里沙漠有代表性的4种天然牧草,利用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滩牧业气象试验站2002年- 2009 年的牧草观测资料和历年的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种天然牧草生长特性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红刺新生枝条在9月上中旬达到最大值,霸王在8月下旬9月上旬达到最大值;白刺和红砂在8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值,且4种天然牧草生长达到最长后都趋于稳定;从生长速率来看,白刺>霸王>红砂>红刺.红刺、白刺、红砂3种天然牧草新生枝条的生长长度与3种气象因子呈正相关,而霸王新生枝条的生长长度与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旬日照时数呈负相关,白刺、红砂、霸王3种天然牧草的新生枝条生长长度与旬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红刺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天然牧草新生枝条生长长度与3种气象园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5189、0.6812、0.6762、0.6136.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在河北省新发现的玉米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夏玉米种植区发生日趋严重。由于该虫发现时间短,因此可以借鉴的资料有限。2005年以来,作者对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持续研究,目前澄清了年发生世代和幼虫为害习性。在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全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5月底,1代成虫6月~7月上旬,2代成虫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3代成虫8月下旬~10月中旬;幼虫主害期为夏玉米苗期(6月~7月上旬),7月下旬以后对玉米损害不大。幼虫对玉米苗的为害方式主要是咬食茎基部和根部,破坏输导组织,从而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幼虫对高温敏感,田间湿度大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天敌是蚂蚁。  相似文献   

17.
浅析枫桥香榧(细榧)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31-7232
[目的]合理利用气象条件,提高香榧产量。[方法]通过了解枫桥香榧(细榧)产量的年际变化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气象因子与香榧产量的关系。[结果]枫桥香榧(细榧)产量年际波动大,关键是主要生育物候期的气象因子,本真阶段:2~3月寒潮及临界低温-7℃,盛夏临界高温天数20d和临界雨日12d;假真阶段:临界日平均气温15℃,中下旬低温和连阴雨临界累计日数8d,中旬低温和连阴雨临界累计日数5d;实真阶段:5~6月临界日照时数300h和临界降水日30d。[结论]开花前(本真阶段)雨水调匀、温度适宜,花期(假真阶段)和落花落果期(实真阶段)少雨多照和多雨凉夏的气候有利于香榧丰产。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葡萄斑叶蝉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的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葡萄斑叶蝉种群动态开展定点定时系统监测,每3 d调查1次,分析种群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年生活史和各代发生期.[结果]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树缝和墙缝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成虫迁入葡萄园危害,8月为发生盛期,10月初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斑叶蝉进入越冬场所;5月中旬1代若虫孵化,6月中旬2代若虫孵化,7月下旬3代若虫孵化,9月上旬4代若虫孵化.[结论]5月中下旬1代若虫发生高峰期为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9.
韩艳凤  何军  康晓玉 《农学学报》2023,13(11):81-87
南果梨是辽宁地理标志产品,花期观赏是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开展花期预报服务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利用2000—2022年鞍山气象资料和南果梨花期物候资料,基于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筛选相关气候因子建立始花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3月份气温是影响始花期主要因素,降水次之,光照影响不显著。鞍山南果梨始花期出现在4月中—下旬,当3月中旬平均气温<4.0℃、平均最高气温<9.0℃、3月中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6.0℃、平均最低气温<2.0℃时,始花期出现在4月下旬,反之在4月上旬;并且,气温每升高1℃,始花期提前2~3 d。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出3月中旬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3月中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3月下旬—4月上旬降水量等6个因子,建立的始花期预报模型准确率为84.8%。运用相关指标和逐步回归模型,可预测鞍山南果梨开花始期,此方法可纳入专项气象预报服务中。  相似文献   

20.
利用近30年NCEP/NCAR 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后的4月上旬是褐飞虱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时期,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主降区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随后迁向其北的其他稻区。(2)6月中旬-8月中旬是偏南季风指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是各稻区褐飞虱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3)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偏南季风向偏北季风的转换时期,也是褐飞虱北迁的终见期、南迁的始见期,第1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这一时期内,主降区为江淮稻区和江岭稻区。(4)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偏北季风的快速增强期、偏南季风的快速衰退期,也是褐飞虱南迁的高峰期。(5)10月下旬开始偏南季风撤出我国大陆,而偏北季风控制我国大陆,由北到南各稻区依次开始出现褐飞虱迁入的终见期。(6)褐飞虱异常发生年份中西南季风北上的早迟决定了褐飞虱在我国迁入始见期的早晚,而偏北季风南下的早迟则决定了我国褐飞虱迁入终见期的早晚。(7)迁入始见期滞后于西南季风的变化,迁入终见期滞后于偏北季风的变化,它们滞后的时间都为1-3候(即5-1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