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天福  刘鹏 《农技服务》2011,28(2):252-253
利用Micaps3.0对物理量实况资料作剖面,对2008年8月15日发生在贵州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垂直速度、水汽条件、能量场等物理量对此次强降水的作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附近。垂直速度、水汽条件、能量场等物理量对暴雨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鹤岗市夏季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延芬  白玉兰  高珊 《农技服务》2010,27(5):617-618
利用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观测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等,对鹤岗市夏季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不稳定度和动力触发机制,分析了该天气系统的演变情况、物理量场的配合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地面低压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水汽向暴雨区的输送和辐合、对流层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暴雨主要由强对流天气造成。  相似文献   

3.
霍星远  刘鹏飞  尹洪涛  谢华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14-1515,1518
利用天气图、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物理量场等资料,对辽宁省朝阳地区一次龙卷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龙卷风在当地出现时天气特点以及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黄天福  刘鹏 《农技服务》2012,(3):359-36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结合各物理量场资料,对2010年4月30日发生在贵州西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贵州西部发生强对流天气的云团移向特征及各物理量场特征,以期提高贵州西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张传龙 《吉林农业》2011,(3):202+210-202,2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自动站等资料对北京时间2010年6月18日发生在阜阳市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卫星TBB及物理量场等进行了空间上与时间上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低层增温增湿有利于不稳定层结形成与能量积累,冷空气和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显示,较强的上升运动,上干下湿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礼斌  郭林  郑礼新  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52-6555,6633
采用概念模型预报法,从降水实况、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对2008年6月12和14日厦门的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场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天气背景,因而反映大气热力、动力特征的各种物理量表现不同,其雷达回波特征及演变过程也有所不同,说明厦门的两次强降水过程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因此,预报中要结合多种资料准确把握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场资料对锦州2005年6月29日一次较大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了锦州地区强降水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地面形势特征,以及各种物理量指标和各家数值预报产品的预报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物理量场预报资料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比烟台2011年7月2~3日降水预报与降水实况及2011年9月12~15日连续强降水预报与实况,比较日本传真图、欧洲中心、MM5、Grapes、T639等数值预报模式的优缺点。[结果]MICAPS系统可以提供物理量场的实况形势,却不能提供物理量场的未来演变形势,日本传真图、欧洲中心、MM5、Grapes、T639等数值预报模式,可提供物理量场的未来演变形势。[结论]对多次降水过程物理量场的预报形势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高度的垂直速度、温度露点差、相对湿度以及风场演变,能提高烟台降水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一次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等,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3年4月19日莱芜市出现的一次雨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一次典型的回流降水过程,850 hPa温度臆-4益、地面臆1益线对降水性质有指示作用,有利于准确判断雨雪相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聊城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8日山东省聊城市发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预报分析,得出低槽冷锋和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刘春容 《北京农业》2013,(24):164-165
2009年12月22-24日(简称"12.22"),新疆塔城地区出现了一场全区性的强寒潮天气过程,也是近50 a来(1960-2009年)历史同期(12月)最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基于此,利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高度场、温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各项资料及T213物理量场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预报经验教训,以期提高寒潮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2011年第一场透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忠  刘淑梅  苟浩锋  张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38-11340,11470
[目的]分析2011年兰州市第1场透雨过程。[方法]通过对2011年兰州市第1场透雨天气发生的天气尺度、中尺度及物理量诊断分析,探讨此次透雨天气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结果]高原低涡与西风带冷槽的结合是第1场透雨的影响系统,低层槽前700 hPa从四川盆地到河西有一条西南-东南向气流,俗称"倒扣风",为降水发生和持续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垂直运动;物理量分析和中尺度分析也证实了低层"倒扣风"的重要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春季久旱转雨的实时预报业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在抚顺地区造成强降水的热带气旋"利奇马"的路径特点、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积雨量大等特点;台风倒槽配合高空槽东移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降水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比较良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青海省一次区域性的强降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从500 h Pa高空形势来看,此次降水过程是由新疆槽底部下滑冷空气东移南压,与高原上活跃的南支槽前暖湿气流相结合,冷暖空气交汇于青海,同时高空槽的移动快慢决定此次降水雨带位置;南、北二槽打通后的夜间降水强度明显增大,在此次过程中物理量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均对此次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及诊断分析方法 ,对2010年3月19~21日和4月24~25日的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物理量场等条件进行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沙尘暴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不同,其物理量场配置、强度、影响范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2月19~21日发生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寒潮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特征、中低层锋区、地面冷空气的引导气流、移动路径及物理量场因子的变化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大同的冷空气、大风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揭示了大同市区域性寒潮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强寒潮来临前除环流形势和地面冷高压有显著特征外,物理量场变化也有规律可循,从中找出预报着眼点,提高预报能力,对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物理量场的影响。[方法]利用WRF模式3.4版本,选取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7.18"山东暴雨过程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场、相对湿度、对流有效位能和边界层高度等物理量场的影响。[结果]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于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中心强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使得降水中心的分布和强度发生变化。尽管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到的水汽通量散度在水平分布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其在垂直分布、中心位置及其强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引起的边界层高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差异与其引起的降水分布差异直接相关。[结论]WRF模式中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过程中不同物理量场模拟效果的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能显著提高对物理量场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09年4月19日景德镇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飞  徐义喜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38-139,154
分析了影响2009年4月19日景德镇地区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并对各物理量场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一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丁维新  顾源  庄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94-21296
通过利用江苏省自动站资料,配合雷达回波等多种观测资料,从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的角度,对2010年7月12日发生在江苏沿江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渗透入侵造成切变的爆发性增强,是产生强降水的关键因素;低空急流速度突增对暴雨预报有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2008年6月25日山东滨州一次降雹原因。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涡背景下高空西北气流带来了冷空气,高空冷平流低层暖平流、上干下湿、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等对产生冰雹都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