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基有机复混颗粒肥养分缓释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颗粒肥的静态水浸法和动态淋溶法,研究了自行开发研制的PVA改性淀粉粘结剂和DPS-2改性淀粉粘结剂生产的有机复混颗粒肥(A、B)及传统无机粘结剂硅酸钠作为对照生产的有机复混颗粒肥(C)的养分缓释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静态水浸条件下,3种颗粒肥均具有缓释效果,颗粒肥A和B的缓释效果均优于颗粒肥C,以颗粒肥A的缓释效果最为显著,7d内全氮、全磷及全钾的累积溶出率分别为36.3%、4.5%及31.4%。动态的养分淋溶试验结果显示颗粒肥的养分释放速率快于静态条件下养分释放,当淋溶液为500 ml时,颗粒肥B的全氮、全磷及全钾的累积溶出率为72.3%、18.5%和69.9%,其缓释效果最优,其次是颗粒肥A和C。3种颗粒肥的养分初级溶出率和微分溶出率分别在3.2%~24.7%和0.2%d-1~4.5%d-1之间。由此可以看出,改性淀粉粘结剂生产的颗粒肥具有缓释效果,用它代替传统的无机粘结剂生产高浓度的胶基有机复混颗粒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盛殿阁  王一凡 《核农学报》1993,7(2):105-109
利用~(15)N、~(32)P示踪研究硅氮磷颗粒肥对水稻吸收利用NP影响结果表明,硅氮磷颗粒肥对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增蘖、增穗有明显作用。插秧时施用,稻谷平均增产18.4%。水稻植株体内积累总N量比不施硅氮磷颗粒肥的高11.45%,全磷高12.1%。水稻植株对肥料N、P利用率分别提高7.7%和3.4%。  相似文献   

3.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多年的科研成果 ,研制成功 GZ50 0型有机无机颗粒肥干燥造粒一体化成套设备 ,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为991 0 551 3.6) ,并在北京峪口鸡场建立试验示范场。采用该成套设备生产有机无机颗粒肥 ,是将有机肥的原料烘干工序与有机无机颗粒肥的造粒、烘干等工序 ,在两个共用同一热源、首尾相接的滚筒内完成 ,且省略了化肥原料的粉碎工序 ,因此大大简化了有机无机颗粒肥料的生产工艺 ,降低了生产成本 ;肥料产品呈圆球状颗粒 ,强度高 ,流动性好。该成套设备总投资 30万元左右 ,总装机容量 30 k W,生产能力为 50 0 kg/h…  相似文献   

4.
锥盘式颗粒肥撒施机构抛撒性能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为了提高颗粒肥撒施的均匀性和一致性,该文设计了一种锥盘式撒肥机构,通过对锥盘式撒肥机构工作性能的分析,建立了肥料颗粒的受力方程。通过撒肥试验,研究喂入区大小、甩盘转速、甩肥高度对撒肥区域内肥料分布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喂入区大小对肥料颗粒的横向幅宽分布影响较大,对纵向分布影响较小,施肥作业中合理的喂入角为75°;随着甩盘转速的增加,有效施肥区域的横向幅宽和纵向距离均逐渐增大,而且施肥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也不断提高,合理转速为600 r/min;施肥高度对施肥幅宽分布和一致性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颗粒肥撒施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油菜机直播作业中因施肥农艺要求及高速作业产生的肥料颗粒流量大而无序导致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碰撞离散+筛式分流+螺管约束”的高通量颗粒流离散化及分流序列化方法,基于离散分流有序机制设计了颗粒肥分流有序并行检测装置。根据油菜施肥农艺要求和颗粒肥排量精准检测要求,确定了传感检测结构、匀肥管、筛式分流结构、螺管的关键参数。根据多通道并行检测原理,设计了多通道信号同步采集系统。为验证离散分流序列化效果,利用螺旋扰动锥体离心式排肥器搭建试验台架,开展装置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排肥器转速为100~130 r/min(排肥频率361.80~631.60 Hz)时,随转速增加,倾斜状态下检测装置的各通道分流一致性变异系数逐渐减小。正常田间作业0°~5°倾斜状态下各通道分流一致性变异系数不超过6.08%;单通道排肥频率为30~80 Hz时,使用螺管的检测装置准确率相较直管提升7.3个百分点;经排量补偿修正后,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0.11%,较补偿前提高9.3个百分点。振动试验表明,低频振动(0~30 Hz)提升颗粒肥离散化效果,检测准确率提高;中频振动(30~110 Hz)检测准确率趋于稳...  相似文献   

6.
淀粉黏结剂对颗粒有机复混肥养分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自制的两种淀粉基黏结剂作为有机复混肥造粒黏结剂,以无机黏结剂硅酸钠为对照处理,以废物堆肥和市售无机化肥作为原料,经圆盘造粒获得3种不同颗粒有机复混肥。3种有机复混肥颗粒平均抗压碎力都达到了中国国家标准(≥6 N)的要求;无机黏结剂C颗粒经24 h的水浸泡后,其崩解率为6.1%;而A和B淀粉黏结剂颗粒保持完好,崩解率为0。通过168 h养分溶出试验发现,有机黏结剂A和B能明显降低颗粒肥中营养元素的释放速率;PVA(聚乙烯醇)改性淀粉黏结剂B作为有机复混肥造粒黏结剂,能明显延缓颗粒肥中NH+4-N、全氮、全磷和全钾释放速率。虽然黏结剂A比黏结剂B延缓颗粒肥无机养分释放的效果差,但与无机黏结剂C相比,其延缓颗粒肥无机养分释放速率的效果要好的多。试验结果表明:用改性淀粉黏结剂作为有机复混肥造粒黏结剂,可以同步实现对速溶无机养分的控制释放,也为新型非包膜控施肥的研制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碳铵粒肥在非石灰性水稻土上深施的氮素供应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铵压粒深施是提高碳钱肥效、减少损失的一项技术措施.现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为了明确碳铁粒肥深施省肥增产的机理,我们在1976-1977年应用Nu标记肥料进行了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另文(本所长效肥工作组,1978)对1976年的试验结果作了总结,初步阐明碳钱粒肥深施除具有一般氮肥深施减少肥料氮素气态损失和随水流失的作用外,还具有集中施肥的好处,能够减少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增进作物对肥料氮素的吸收.本文是1977年试验结果的初步总结,目的是说明碳按粒肥在水稻土上深施的氮素供应状况.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和稻田渗漏液氮素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渗漏液中NH4+-N、NO3--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3d达到最大、随后降低,在施氮后的第7d,分别降为峰值的5.6%~16.9%、13.8%~22.5%、22.5%~34.5%。施氮水平处于0—240kgN·hm^-2时,水稻产量、氮素积累总量(totalNaccumulation,TNA)和稻田渗漏液Nm—N、N0i—N和总N浓度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在较高氮肥水平(240kg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HE: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和成熟期TNA分别增加6.2%和16.4%,稻田渗漏液NO3--N及总N浓度分别降低8.9%和4.8%,而对NHZ—N浓度影响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减少氮素渗漏损失。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水稻撒施追肥存在的肥料流失、利用率低及机械深施肥工作部件易堵塞、伤根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用于水田深施追肥机的超大颗粒肥气力式加速器。该加速器利用双螺旋高压气流,在其与肥料上端构成的近封闭空间内加速超大颗粒肥,实现其高速射入泥壤,并可避免肥料颗粒与管壁碰撞;出口设置渐扩管扩散气流,可减轻对泥壤的冲击,提高施肥位置的稳定性。根据超大颗粒肥参数与加速器功能要求,确定了加速器的结构参数,并根据肥料入泥深度所需的射出速度,分析确定了加速器的工作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Fluent软件的六自由度重叠动网格建立了加速器仿真模型,以进口气流速度、螺旋角和加速管直径为试验因素,进行单因素仿真试验与三因素三水平Box Behnken组合仿真试验,研究各因素对肥料射出速度与气流扩散率的影响。多因素试验分析及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加速器的最佳工作参数为进口气流速度47 m/s、加速管直径21 mm、螺旋进气口螺旋角43°。在此条件下进行台架验证试验,得到肥料射出速度均值为12.61 m/s,出口气流扩散率均值为85.5%,肥料入泥平均深度为4.68 cm,达到了水稻追肥要求。该研究可为超大颗粒肥水田气力深施追肥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氰氨化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氰氨化钙的发展概况,阐述了氰氨化钙的水解机理,以及氰氨化钙颗粒肥作为药肥、土壤改良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对其在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4种棉花专用肥的田间试验表明,2种化成复合肥较掺混型复肥显著提高棉花籽棉、皮棉和白花产量达8.7%-12.4%,颗粒复混肥却使棉花显著减产。施用化成复合肥使棉花蕾期植株功能叶含P量、花铃期含N、P颗较掺混、颗粒复肥为高,三要素比例协调。  相似文献   

12.
颗粒肥撒施过程本质上是颗粒从撒施装置释放,经空中扩散最终沉积在地面的过程,能够在地面形成多样化的颗粒沉积分布状态。颗粒的沉积分布模式能够反映颗粒在地面的沉积分布状态,广泛应用在撒施机具的校准、性能测试与优化、作业质量评估与颗粒沉积分布预测中,在促进精准施肥作业中发挥积极作用。颗粒沉积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复杂,撒施作业平台及其作业参数、颗粒物理特性、作业环境甚至测试与收集方法均会对颗粒的沉积分布数据产生影响。在颗粒肥沉积分布模式的测试方法、数据获取、模式应用和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已取得的研究进展为撒施机具作业性能优化、田间肥料空间分布特性评估和精准施肥决策提供了重要基础。该研究通过综述现有颗粒沉积分布研究进展,分析了颗粒沉积分布模式的实测方法和预测方法的优劣,指出了现有研究中获得的颗粒沉积分布模式的局限性和关键问题,总结了影响颗粒扩散与沉积过程的各种因素及其对颗粒沉积分布效果的影响,通过梳理现有的颗粒沉积分布模式应用研究,指出了开展不同田间条件下颗粒撒施特性以及颗粒沉积分布模式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以期为精准施肥处方决策模型积累基础数据,为实现智能化施肥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与参考依据,以进一步推动颗粒沉积分布模式在田间精准施肥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不同施肥量要求和实现水平气送式集中排肥器定量变量排肥,该文设计了一种颗粒化肥螺旋组合式集中供肥装置。阐述了颗粒化肥螺旋组合式集中供肥装置的工作原理,基于颗粒化肥的机械物理特性和施肥量要求,提出了倾斜螺旋状型孔结构,确定了其主要结构参数,构建了颗粒化肥组合体在肥料充填区和投肥区的力学模型。应用台架试验研究了螺旋式排肥轮数量和转速对供肥速率及供肥稳定性变异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倾斜螺旋状型孔结构有利于充肥和排肥;螺旋式排肥轮数量和转速分别为1~4个和10~40 r/min条件下,供肥速率随螺旋式排肥轮数量与转速增加而增加,供肥速率范围为912.67~13 164.26 g/min。螺旋组合式集中供肥装置能适应不同机械物理特性参数的颗粒化肥,3种颗粒化肥的供肥速率之间的差值低于5%。构建了螺旋式排肥轮数量和转速与供肥速率的回归预测模型,在目标施肥量150~750 kg/hm2和拖拉机前进速度2.52~5.88 km/h条件下,供肥速率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在3%以内,供肥稳定性变异系数低于1.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为3.54%。该研究提出的倾斜螺旋状型孔和组合排肥轮结构可满足农业生产的变量、定量集中供肥要求,可为颗粒化肥水平气送式集中排肥器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田面水NH4+-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1d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在施肥后的第7d,分别降为峰值的7.88%~17.84%和29.71%~45.55%。施氮水平介于0~240N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却随之降低。在高氮水平(240kg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增加了6.2%、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0.49%和23.72%,而氮素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油麦兼用型气送式播种机宽幅、高速播种同步施肥时,气送式排肥系统采用不同结构型式分配装置排肥过程中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和破损率具有明显差异的生产实际,该研究以平顶式、平顶倒锥式、穹顶式、穹顶倒锥式分配装置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分配装置的主要结构参数,基于Hertz理论构建了颗粒肥料与分配装置主体间的弹性碰撞模型。应用DEM-CFD气固耦合分析了4种型式分配装置对肥料颗粒运动特性及排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秒生成肥料颗粒量相同时,穹顶式、平顶式、平顶倒锥式、穹顶倒锥式分配装置内肥料颗粒的各时刻最大速度、最大碰撞法向力、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均逐渐增加,穹顶式分配装置内肥料颗粒最大碰撞法向力大于30 N的比例最小,为1.56%。利用智能种植机械测试平台开展气送式排肥器排肥性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台架试验中不同型式分配装置内肥料颗粒破损率变化规律与仿真试验中肥料颗粒最大速度、最大碰撞法向力变化规律一致;穹顶式分配装置内肥料颗粒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6.35%~7.52%、破损率为2.97%~3.26%,其排肥性能总体优于平顶式、平顶倒锥式、穹顶倒锥式分配装置,满足排肥性能要求,为分配装置结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 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共5个处理,依次记作N0、N150A、N150B、N240A、N240B。结果表明,在0~240 kg/hm2范围内,提高氮肥水平,显著增加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以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成熟期高氮处理(240 kg/hm2)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多,分别为110.25、65.91、32.69 kg/hm2,而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下降,氮素损失率增加。在相同的氮肥水平下,采用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为30%︰20%︰50%时,水稻吸收的肥料氮数量显著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提高,氮素损失率降低。适量施氮并增加穗粒肥的施氮比例,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 kg/hm2及基肥蘖肥穗粒肥为30%︰20%︰50%的施氮处理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穴施肥装置气力投肥过程要求气流将肥团从肥腔中全部清出并尽量减小肥料在土壤中的分布长度,为明确不同投肥路径下投肥机构内流场分布及其对肥团运动的影响,该文运用CFD-DEM耦合方法,根据出肥管与肥盘接触面的不同,对比分析了不同入口风速(4、6和8 m/s)下侧投肥和底投肥2种投肥路径下机构内流场和颗粒的运动特性,结果表明:当肥腔与进气端面接触面积较小时,肥腔内气流流速和颗粒扰动过大,出现颗粒“倒流”现象;随接触面积增大,肥腔内气流流速和颗粒扰动逐渐减小,投肥趋于稳定;当入口风速较小时,2种投肥路径投肥性能均相对较差;随入口风速增大,两者清肥率和肥料成团性能均明显提高,当入口风速达到8 m/s时,底投肥方式清肥性能优于侧投肥方式,而肥料成穴性能却低于后者。室内台架试验表明其投肥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与仿真试验相吻合,且入口风速达到8 m/s时,侧投肥方式的清肥率和肥料分布长度分别为85.5%和9.9 cm,底投肥方式分别为87.1%和11.4 cm。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为后续投肥路径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试验研究和大田施用效果,对氨基酸复合(混)固体肥作再生稻专用肥,在营养成分、保肥、供肥特性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等方面肥理分析,得出氨基酸复合(混)肥料比现有各种肥料作再生稻肥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尿素粒肥在石灰性砂壤土上对夏玉米的效应及其氮素去向.在石灰性砂壤土上尿素粉肥条撒(雨前施肥或结合灌溉)可以起到尿素深施的作用.在供试土壤上施用尿素,肥料氮的淋洗程度是重2.17克的粒肥深施>重1.09克的粒肥深施>粉肥深施>粉肥条撒.但玉米地上部分吸收肥料氮的情况正好与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淋洗难易趋势相反.收获时玉米地上部分吸收利用了48.5%的肥料氮量,0-80厘米微区土壤中残留了17.6%,而氮肥损失(亏缺)为33.9%.  相似文献   

20.
史陶钧  陈万才  曹志洪 《土壤》1984,16(5):180-182
碳酸氢铵粒肥(以下简称碳铵粒肥)深施试验,在国内已进行十年之久。先后有十余个省、市的几十个单位研究了碳铵粒肥在不同土壤上对水稻、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