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小麦生产1981年与1949年相比,面积增加31.6%,单产提高2.3倍,总产增长3.3倍。在总产增长中,单产增产的部分约占68.8%;面积扩大增产部分约占31.2%。但不同时期则趋势不同。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作用,五十年代分别为52.7%和47.3%;六十年代分别为21.1%和78.9%;七十年代分别为19.8%和80.2%。单产提高在总产增长中作用比重加大,表明我国小麦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2009年是河南省小麦生产连续第六个丰收年。一般认为,在提高粮食单产的诸多因素中,良种贡献率在40%以上。作为小麦育种和种植大省,目前河南省在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90多个,在2009年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客观、公正地评价品种,根据品种在各地的表现,认真做好秋播品种布局工作,对确保2010年夏粮丰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换与产量组分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凡华  福德平 《种子》2000,(4):50-51
本文对北京市小麦品种的更换、产量的变迁及产量性状的演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在过去50年中,北京市已实现了六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换,单产由建国初期的645kg/hm^2提高到90年代的5736km/hm^2。平均每次品种更换单产提高1018.5km/hm^2,增产55.6%,其中新品种在产量提高中的作用占30%左右。在产量三因素中,穗数和穗粒数在50年中变化不,千粒中粒重的增幅较大,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并且仍有潜力可挖。北京地区超高产品种的培育应在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重点抓每穗粒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良种繁育推广对粮食增产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良种更新换代对河南省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 在提高粮食单产诸多因素中,良种贡献率一般认为达40%以上。 2004-2007年,河南省小麦总产量由504亿斤提高到599亿斤,增加了95亿斤,全省平均单产由680斤/亩提高到760斤/亩,提高了80斤/亩,平均每年增加20斤/亩。  相似文献   

5.
菏泽市牡丹区是山东省小麦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在6.7万hm2左右。近年来,小麦连续9年增产,2011年全区小麦平均667m2产452.8kg,创下历史最高单产。作者通过广泛调查,组织区乡农技人员及有关专家座谈、论证和总结,认为201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选用优质高产品种科技兴农,良种先行。良种作为农业生产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农业增产的内因,不是高产品种不可能有较高的产量。山东省主要作物良种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粮食单产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小麦品种的每一次更新换代,单产提高14.3%~15.8%,可见推广良种的重要性。2010年秋种时,  相似文献   

6.
刘景松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190-190
“七五”至“十五”期间(1986~2005年)黑龙江省共审定推广了90个小麦新品种,其中中熟和晚熟品种占到64.4%。单产由1986年的1808kg/hm2提高到2005年的3167 kg/hm2,单产提高1.75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增加;品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主要表现在沉降值提高上。在小麦育种上采用了新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育种效果。育种品种数量虽多,但突破性品种较少。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4条研发建议。  相似文献   

7.
南阳市小麦品种利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麦单产的提高是良种良法相结合的结果,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在因素,是科技的有效载体。我国著名小麦专家吴兆苏198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的增产潜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对小麦的增产作用达到50%以上。当前南阳市小麦大田生产上,大面积亩产500千克地块已经不足为奇,试验示范田中,已经出现亩产600千克以上品种多个,这说明,南阳市小麦产量的提高还存在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安阳市地处豫北,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8万hm^2左右。建国60年来,小麦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国初期单产645kg/hm^2左右,2008年达到6075kg/hm^2,增长9.4倍。60年间,我市小麦经历了10次大范围的品种更换,平均每6年更换一次。由于品种的优良性状不断得到改进提高,配合以栽培条件的改善,每次更换都使小麦单产递增10%左右。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4,因此河南的小麦生产和发展状况对全国的小麦生产与供求平衡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利用统计数据,结合生产实际对河南省1949年以来小麦生产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表明:58年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1.24%,总产量增加了8.8倍,单产提高了7.1倍。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优质小麦面积和总产也不断增加,2006年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占到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1.75%,总产量占到河南省小麦总产的39.32%。近年来,随着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河南省小麦高产、超高产面积不断增加,但是河南省小麦单产平均水平还不到6000 kg/hm2,不同区域之间小麦单产水平差别较大,品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生产资料投入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作者认为今后应该要大力推广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加强优质小麦的研究与管理,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从气候、品种、病虫草害等方面分析了南阳市小麦单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从加强小麦新品种的引进、鉴别、示范,强化小麦生产的组织领导,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及粮食高产示范方的作用四个方面提出了南阳市小麦单产提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优质春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彬 《小麦研究》2007,28(2):17-20
提高小麦产量的途径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产,在小麦总产的增长方面,单产提高的作用明显高于扩大面积的作用。随着科技进步、科技攻关的深入,黑龙江省也涌现出许多单产4500kg/hm2以上的农场,3750kg/hm2以上的县市,6000kg/hm2以上的地块。品种是实现超高产的核心载体,必须选用中矮秆、小株型、抗倒伏性强的小麦品种,才能适应高密、高肥、高水的栽培条件。要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的轮作及耕作配套技术,才是保证春小麦超高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良种繁育推广对河南粮食增产300亿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良种更新换代对我省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 1.1河南省2004-2008年夏粮生产情况见表1。2004-2007年,我省小麦总产量由2004年的504.1亿斤提高到2007年的598.8亿斤,增加约95亿斤,平均单产由680斤/亩提高到760斤/亩,提高了80斤/亩,平均每年增加20斤/亩,主要原因是全省小麦品种进行了第九次更新换代,一批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如郑麦9023、新麦18、周麦18等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三个品种2007年的播种面积达到约2500万亩)。  相似文献   

13.
小麦育种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营养价值最高、总贸易额最大的粮食作物;它在我国与水稻并列为两大主要粮食作物。50年代以来,世界总产量从1949年的1.6亿吨,到1985年的5.1亿吨,增加了两倍多。在60年代中期以前的总产量增加,在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相应提高;在此以后的总产增加,则主要由于单产的提高。据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统计:从1960年到1980年之间,我国小麦的总产和单产每年分别递增6.1%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粮食产量及粮食作物结构变化趋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516-516
根据山西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相关调查与统计资料,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粮食产量和作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山西省粮食总产与单产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粮食作物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总产的提高主要归功于粮食单产的增加,其中玉米单产的增加对粮食平均单产的提高作用最大,其次是小麦。并提出如下建议:依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粮食单产;稳定小麦播种面积,满足人们对小麦口粮消费的需求;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兼用的高产高效作物,今后的种植面积应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提高小麦总产量的途径一是扩大麦田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国在小麦总产的增长方面,单产提高的作用明显高于扩大面积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后期,全国主要麦区大体上进行了4~6次较大规模的品种更换,每次更换不仅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而且对小麦的产量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总产量已不可能。因此选育“超级小麦品种”,带动小麦生产大幅度或“超越性”的提高,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平度县是山东省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常年面积在117万亩,总产4亿公斤左右。近年来,平均单产由1982年的145公斤,提高到1987年356公斤,并出现了10多万亩单产450公斤以上的丰产方。其大幅度增产的原因,主要是在技术上抓了五项改革。 一、改为乡镇统一供种合理布同 前几年,用种单位乱引乱繁,造成小麦品种“多而乱”。1984年全县种的小麦品种(系)32  相似文献   

17.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亿亩上下,占到耕地的29.6%,其需种量之大,可想而知是相当可观的。但目前,该作物统一供种的水平很低,小麦种子的商品率约为5%左右,“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现象较为普通,致使小麦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以我区为例,小麦品种田间混杂程度达3~10%,每年少收小麦约1500万公斤。这是影响小麦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麦栽培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2.5%,消费量占全国粮食总消费量的25%右左,因此,在我国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20年来我国小麦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单产和总产都在逐步提高,小麦播种面积相对稳定,主要取决于单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抗病小麦新品种黔麦20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麦20号是以贵农775为母本,夏繁28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黔审麦2014002号).2012-2013年贵州省小麦区域试验2年18点次平均单产为4 350 kg/hm2,比对照增产2.59%,增产点率60%以上.生产试验平均单产为3 913.5 kg/hm2,较对照增产9.3%,75%的试点增产.该品种具有抗病性好、适应性广、抗寒、抗倒伏等特点,在贵州省小麦主产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病鉴定和品质测试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小麦新品种西科麦8号的单产及其构成因素和特征特性.结果表明,西科麦8号在2年13个点次的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5 945.25 kg/hm2,比对照品种绵麦37增产11.10%,在12个参试材料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1位,增产极显著;在1年4点次的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为5 780.10kg/hm2,比对照品种绵麦37增产8.60%,居6个参试材料的第2位;经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西科麦8号对条锈病和白粉病表现高抗;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测试分析,西科麦8号的品质指标达到了优质中筋小麦标准.西科麦8号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和适应性、突出的抗病性和优良的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