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豆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豆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病害是限制小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对小豆主要病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明确主要病害的种类、特征、病原菌的鉴定、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抗性基因的定位以及绿色防治药剂筛选等方面的进展,并对小豆病害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小豆病害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由豇豆单胞锈(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是我国小豆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1,2],在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发生严重,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3]。当前小豆锈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药剂,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存在残留、破坏生态等弊端。因此寻找绿色可持续的防控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外源诱导剂诱导植物抗性是一种潜在的病害防控措施[4]。目前,已有超过30种的植物被证实可被诱导产生抗病性[5]。但在诱导小豆抗锈病方面的研究报道尚  相似文献   

3.
小豆锈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豆锈病是小豆的重要病害。然而,小豆锈病病原菌在我国还没有被鉴定。本文对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采集的5个小豆锈病菌样品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形态学观察表明,小豆锈病菌夏孢子芽孔位于赤道线或赤道线上方,冬孢子平均壁厚为2.0 μm。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小豆锈病菌不能被疣顶单胞锈菌特异性引物对UA-ITSF/UA-ITSR扩增,小豆锈病菌和豇豆锈病菌不能被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UV-ITSF/UV-ITSR区分。对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扩增的4个小豆锈病菌样品PCR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分析表明目标序列与小豆单胞锈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100%。基于夏孢子的芽孔位置、冬孢子壁的厚度、疣顶单胞锈菌及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和ITS序列分析,小豆锈病菌被鉴定为小豆单胞锈。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小豆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以及小豆种质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采用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方法对近年来在北京市发生的小豆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法评价小豆常见栽培品种(系)对白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从北京市采集的感白粉病小豆病样中培养获得病原菌BJ1,该菌能在小豆叶片和茎上产生明显的白色粉斑,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单细胞,成链状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通过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小豆白粉病菌BJ1被鉴定为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苍耳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xanthii。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条件下,19个供试小豆品种(系)接种小豆白粉病菌BJ1后均可发病,其中9个审定品种均表现为中度感病或高度感病,10个优良品系发病略轻。  相似文献   

5.
刘振兴  周桂梅  陈健 《植物保护》2013,39(3):215-219
选用40%辛硫磷乳油、77.5%敌敌畏乳油、25%高氯?马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6种药剂, 通过浸种、浸种+喷雾、喷雾等不同的处理, 筛选小豆田间绿豆象防治的最佳药剂及施用方法。结果表明, 施用药剂均能促进小豆产量提高, 并对绿豆象有不同防效; 相同药剂不同的施用方法对绿豆象的防效不同, 防治效果依次为浸种+喷雾>喷雾>浸种; 4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浸种+500倍液喷雾防治绿豆象的效果最好, 防效达95.84%。  相似文献   

6.
刘振兴  周桂梅  陈健 《植物保护》2015,41(3):215-219
选用40%辛硫磷乳油、77.5%敌敌畏乳油、25%高氯?马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6种药剂, 通过浸种、浸种+喷雾、喷雾等不同的处理, 筛选小豆田间绿豆象防治的最佳药剂及施用方法。结果表明, 施用药剂均能促进小豆产量提高, 并对绿豆象有不同防效; 相同药剂不同的施用方法对绿豆象的防效不同, 防治效果依次为浸种+喷雾>喷雾>浸种; 4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浸种+500倍液喷雾防治绿豆象的效果最好, 防效达95.84%。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发小豆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2019—2020年,利用微卫星识别工具MISA和软件Primer 3搜索小豆资源QH1转录组测序得到的Unigene,获得3 045个SSR分子标记,通过对标记的重复基序特点分析,发现标记的重复基序以单核苷酸重复、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为主,分别占标记总数的41.2%、26.4%和25.6%。利用可以锚定到小豆基因组并能成功设计引物的标记,构建了包括1 505个SSR分子标记的物理图谱。从以上1 505个标记中,随机选取分布于小豆11条染色体上的132个SSR标记进行有效性验证,发现有效扩增的标记为118个,有效率为89.4%。通过多态性标记筛选,获得6个多态性标记,利用这6个标记对36份小豆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供试小豆材料可以分为4个类群。说明开发的SSR分子标记能够分析小豆的遗传背景差异,为小豆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优良性状基因定位研究提供可用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陕北山地新修梯田不同氮磷配比对小豆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1)N、P肥均对小豆产量效应极显著,以N为甚,且N、P之间互作非常显著;(2)N、P肥对小豆植株个体性状的正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荚数而增加了粒数,使单粒重显著增加;(3)在N2(N112.5kg/hm^2)和P2(P2O5 65.0kg/hm^2)的施用量下,小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4)陕北新修梯田小豆施肥中,综合考虑经济施肥和水分利用效率时,以N2和P2最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小豆(Vigna angularis)抗锈病性资源,本研究以54份小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室内接种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 vignae)菌株ZXL01,并分析叶片表面花斑轻重和每1.5 cm~2夏孢子堆的数量,以评价小豆种质资源对锈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小豆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15份种质资源表现抗病,其中,吉林373和QH2对锈病表现免疫,占供试品种的3.7%;龙垦早红、北4、LZX031、建37、建265和QH1高抗锈病,占供试品种的11.1%;保M908-15、极旱红小豆、吉红6号、北12、湾选1号、保8824-17和北10为中抗种质资源,占供试品种的12.9%。其余39份种质资源均对小豆锈病表现感病。本研究筛选获得小豆抗锈病资源可为田间生产和抗病品种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田间小豆绿豆象卵空间分布型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5点取样法对北京地区夏播小豆田进行了调查,发现绿豆象在小豆鼓粒初期已将卵产到豆荚上,9月上、中旬为产卵高峰期,并逐渐发育成幼虫侵入豆粒中。绿豆象卵在小豆荚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环境因素引起。9月10-15日是控制北京地区夏播小豆田间绿豆象产卵及卵发育的较好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