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贮方式会影响青贮饲料的品质,进而影响到青贮饲料的饲喂效果。为筛选出青贮效果好,青贮饲料报酬及育肥效益高的玉米青贮方式。基于牛只体况,年龄、体重相近的原则,选取24头12月龄的“平凉红牛”阉牛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对照组饲喂窖贮青贮玉米+精饲料,试验组饲喂裹包青贮玉米+精饲料,共饲喂90 d,比较裹包青贮玉米和窖贮青贮玉米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及其育肥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青贮方式下,全株玉米感官品质无差异,但全株玉米裹包青贮组干物质、粗蛋白、淀粉、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和磷含量均显著高于窖贮青贮组(P < 0.05);饲喂裹包青贮+精饲料组的“平凉红牛”平均日增重较窖贮青贮+精饲料组高7.14%,每头牛日纯利润比窖贮青贮+精饲料高3.24元。综上所述,裹包青贮方式可有效保存饲料原料养分,且饲喂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准格尔旗秸秆资源丰富 ,加工利用潜力巨大 ,对其科学利用可缓解草畜矛盾 ,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玉米秸秆除传统的青贮外 ,还可加工成草块、草捆 ,这样便于贮存和长途运输。加工后的饲料营养损耗少 ,适口性好 ,采食利用率高 ,可降低饲养成本。奶牛饲喂玉米秸秆草块比饲喂玉米秸秆青贮料日增重提高 2 4%~ 3 9%,饲喂玉米秸秆青贮料比饲喂玉米秸秆干草料日增重提高 2 5 %~ 3 0 %  相似文献   

3.
不同汽爆预处理对干玉米秸秆青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扩大可用于青贮的玉米秸秆资源量,通过借鉴青贮、黄贮和汽爆玉米秸秆加工技术的优点,该文提出使用低强度汽爆对干黄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改进玉米秸秆青贮效果的方法。通过低强度汽爆(0.6~1.4 MPa,5 min)将玉米秸秆中的半纤维素适当降解为寡糖和单糖,增加玉米秸秆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调节质量含水率为70%,然后使用塑料袋密闭汽爆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进行青贮。通过检测青贮过程中pH值、有机酸含量、氨态氮占总氮的比例等参数,并使用农业部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标准对获得的青贮饲料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低强度汽爆(1.0 MPa,5 min)预处理可有效的增加干黄玉米秸秆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使饲料等级从“一般”到“优”。该方法可有效地增加可用于青贮的玉米秸秆资源量。  相似文献   

4.
《农业信息探索》2010,(5):34-34
青贮做饲料、气化生能源、还田成肥料,玉米秸秆变废为宝。2009年秋,莱西市4万hm2玉米秸秆转化利用,变废为宝,其中,50万t玉米秸秆青贮转化成奶牛优质饲料。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的混合青贮品质及产沼气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实现干玉米秸秆(dried maize straw,DMS)的长时间保质贮存,利用青贮原理将DMS与废弃白菜(cabbage waste,CW)连续混贮90 d,设置DMS单贮组和6个不同质量比例(DMS:CW=29:19、27:21、25:23、23:25、21:27和19:29)混贮组,间隔30 d分析其贮存品质,筛选适宜贮存条件,并考察秸秆贮存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和产沼气潜力。结果表明,与单贮组相比,6个混贮组的p H值均显著下降(P0.05),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混贮品质优于单贮。6个混贮组贮存30 d时的p H值均为最低,乳酸含量最高,感官评价均为优级,30 d后p H值有所上升,乳酸含量急剧下降,60d时的木质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纤维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随着CW比例增加,混贮组p H值逐渐减小,乳酸含量逐渐增加,MEⅤ组(DMS:CW=21:27)p H值最低,乳酸含量最高,能使DMS连续贮存60 d不变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青贮发酵使干秸秆原先致密复杂的木质纤维结构开始瓦解,青贮秸秆表面有很多裂缝和孔洞,与微生物或酶的可接触面积增加。沼气发酵试验表明,MEⅤ组混贮秸秆的累积产气量略高于未贮存干秸秆,且累积甲烷产量提高了61.67%,是未贮存干秸秆的1.6倍。Modified Gompertz模型显示混贮秸秆的甲烷生成速率增加,产甲烷能力提高。总之,当DMS∶CW质量比为21∶27(含水率为73%)时DMS能连续保质贮存2月,且贮存后秸秆的甲烷产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6.
添加初花期骆驼刺改善苜蓿青贮品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改善苜蓿的发酵品质,软化初花期骆驼刺的刺状花梗,确定二者的适宜混贮比例。采用初花期骆驼刺、紫花苜蓿及其二者不同比例混合料为青贮原料,共5个处理,青贮90 d后,通过分析青贮前、后的化学成分、乳酸菌和酵母菌数量变化;鉴定青贮饲料感官品质和发酵品质,研究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豆科牧草混合后,干物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乳酸菌数量和酵母菌数量较苜蓿显著提高(P0.05);青贮90 d后的所有青贮饲料,乳酸菌数量明显上升,酵母菌数量明显下降;混贮饲料的pH值、氨态氮/总氮、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甲醇、乙醇、丙醇含量显著低于苜蓿青贮(P0.05或P0.01),乳酸含量显著高于苜蓿青贮(P0.01);混贮饲料的乙酸、丙酸含量显著高于骆驼刺(P0.01),混贮饲料有氧稳定性好,感官品质优良。骆驼刺占混贮料的30%及以上时,均能改善苜蓿青贮品质。研究结果为骆驼刺资源开发利用,寻找无添加剂高水分苜蓿青贮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肉类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寻求优质饲料成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玉米籽粒和秸秆营养丰富,总能量与牧草相似,经厌氧发酵后可形成优质饲料,满足畜牧业的日粮需求。主要介绍玉米青贮、黄贮概念及特征,综述其养分、饲喂效果及经济效益研究进展,探讨其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黑龙江半干旱区玉米生产长期采用传统旋耕垄作,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研究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养分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实现半干旱区黑土玉米高产稳产田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方法】  于2019和2020年在黑龙江省肇州县进行玉米田间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旋耕垄作(Con)、免耕秸秆移除(T1)、免耕秸秆还田(T2)、秸秆深翻+垄作深松(T3)、秸秆深翻+平作深松(T4)、秸秆碎混+垄作(T5)、秸秆碎混+平作(T6)。在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取样分析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取样分析植株养分积累与分配,并测定产量。  【结果】  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P<0.01)。与Con相比,T2、T3和T4处理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以T4处理的效果最佳,增幅分别为15.4%、12.0%、17.7%;与Con相比,T4处理的氮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24.8%、15.3%,T3显著提高氮素积累量20.4%。所有处理中,T1的玉米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最低;氮磷钾积累量T2处理较T1分别提高了17.5%、10.7%、5.8%,T4较T6分别提高了18.6%、11.8%、10.6%,T3较T5分别提高了9.9%、1.4%、6.3%。在秸秆深翻还田下,T4与T3处理的养分累积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与旋耕垄作处理相比,秋季秸秆深翻还田配合春季苗期深松,无论平作或者垄作,均可显著促进玉米养分的积累,其提升玉米氮磷钾收获指数、干物质转运能力、单位面积穗数、百粒重和产量的效果优于免耕秸秆还田和秸秆碎混还田配合平作或者垄作,是适宜该地区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重庆市丰都县肉牛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饲草饲料的开发呈现高度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文章结合丰都县青贮玉米利用经验,详细介绍青贮玉米的生产栽培、加工贮存和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秸秆草块饲料育肥肉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秸秆饲料发展畜牧业是有效解决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中林牧矛盾的重要措施。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用粗饲料压块机生产的草块饲料进行肉牛育肥试验。  相似文献   

11.
蒸汽爆破发酵棉秆饲喂绵羊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蒸汽爆破与微生物发酵联合处理的棉秆对育肥期绵羊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的5月龄的巴音布鲁克公羊30只,依据体质量进行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棉秆组和玉米青贮组,每组10只。试验期40 d。试验结果表明:干物质采食量在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的日增质量比棉秆组高49.21%(P0.05);玉米青贮组的日增质量比棉秆组高44.45%,具有显著趋势(0.05P0.1);料肉比棉秆组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玉米青贮组。玉米青贮组的血液球蛋白质量浓度比蒸汽爆破棉秆组和棉秆组低17.02%和20.01%,差异显著(P0.05)。玉米青贮组的血液总蛋白质量浓度比棉秆组低11.90%(P0.01),比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低7.86%(P0.05)。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比玉米青贮组低18.68%(P0.05)。棉秆组的谷丙转氨酶比玉米青贮组和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高69.80%和77.67%,差异极显著(P0.01)。玉米青贮组的血液胆固醇摩尔浓度比棉秆组低36.13%(P0.05)。低密度脂蛋白摩尔浓度玉米青贮组比棉秆组低50.00%(P0.05)。试验结果说明:棉秆经蒸汽爆破发酵后,其饲喂品质高于棉秆而低于玉米青贮,对育肥羊的安全性要优于粉碎棉秆,能减轻对绵羊机体的伤害;育肥羊的增重效果高于棉秆而接近玉米青贮,料肉比高于玉米青贮而低于棉秆。在棉花种植区,利用蒸汽爆破和微生物发酵技术联合处理棉花秸秆,可能有助于棉花秸秆的饲料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从高油玉米种养结合出发,以高油115为例,研究高油玉米鲜秸秆、青贮秸秆、整株鲜秸秆、整株青贮对肉牛、奶牛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喂高油玉米青贮秸秆后,肉牛采食速度加快,外观体况优于普通玉米.日增重比普通玉米增加0.15~0.30kg,增加率15%~30%。(2)饲喂高油玉米秸秆对奶牛产奶量影响显著,每头奶牛日产奶量比普通玉米提高1.8kg,提高率8%左右。同类牛群在饲喂高油玉米秸秆后,产奶量直线上升,同时,在后一阶段饲喂普通玉米秸秆始期,仍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3)高油玉米秸秆对改善牛奶品质效果明显,乳糖、乳脂率、乳蛋白含量等比普通玉米提高5%左右,提高1个等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土槽模拟径流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不施肥、常规施肥(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减肥)、秸秆还田施肥和有机肥与化肥混施(资源再利用)对东北地区黑土玉米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沙所携带的养分是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氮磷流失负荷。在整个玉米生长期间,常规施肥径流氮磷流失负荷为2.0kg/hm2和0.2kg/hm2;测土配方为1.7kg/hm2和0.18kg/hm2;秸秆还田为1.5kg/hm2和0.17kg/hm2;有机肥为1.7kg/hm2和0.23kg/hm2。常规施肥肥料氮、磷流失率为3.02%和0.58%。减肥和资源再利用对黑土玉米地养分流失具有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贮玉米为草食家畜最主要的饲草料来源之一,因其品种、株型及种植生态区域不同,适宜栽培密度也不同。为筛选出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在武威地区的合理种植密度,对引进的青贮玉米品种雅玉26号、五谷8818进行了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雅玉26号、五谷8818均在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植株田间长势整齐、抗倒伏,折合鲜生物、干生物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2 600.5、75 883.5 kg/hm2和30 060.0、28 369.5 kg/hm2。说明青贮玉米雅玉26号、五谷8818在武威地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是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9SJD-500型多功能饲料加工机组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适合我国乡镇级养殖业、加工企业需要的9SJD-500型多功能饲料加工机组,该机组适用于生产配(混)合饲料,可加工农作物秸秆、茎蔓、小块饼粕等粗饲料,还可以单独使用粉碎机加工玉米面粉。通过改进粉碎室及搅拌机的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机组生产能力:配(混)合饲料0.5t/h,吨料电耗6.87(kWh)t-1。  相似文献   

16.
丁婉  邢宝龙 《核农学报》2023,(7):1489-1495
为明确晋北地区农牧交错带青贮玉米(Zea mays)与大豆(Glycine max)秸秆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青贮品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全株玉米和大豆秸秆为材料,按质量比10∶0(T0)、8∶2(T2)、6∶4(T4)、4∶6(T6)、2∶8(T8)、0∶10(T10)进行混合青贮,每个混合比例分别设无添加剂对照组(CK)和添加布氏乳杆菌(LB)两个处理,测定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数量,并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除单独青贮大豆秸秆外,其他处理组的青贮饲料感官评定均为优良。随着大豆秸秆比例的增加,干物质、粗蛋白、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下降。青贮玉米和大豆秸秆混合比例为4∶6和2∶8时,乳酸含量高于其他处理组,而pH值、乙酸、丙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低于其他处理组,且使用添加剂能改善饲料的青贮品质。同时,当青贮玉米和大豆秸秆以4∶6和2∶8的比例混合时,可形成养分互补,提高饲用价值,实现秸秆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本研究为确定晋北地区农牧交错带混合青贮的最优混合比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浅谈秸秆养畜产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秸秆的营养价值及适用于秸秆饲养的牲畜种类,另外对秸秆青贮、氨化、微生物发酵等技术及三者间的比较等也进行了论述,最后作者认为秸秆的三级饲料化技术(秸秆的复合处理+由NPN配制的精饲料+添加剂)是秸秆用作饲料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影响平凉市玉米秸秆利用现状的因素进行了拟合优度评价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来源、种植面积、预计收益、农户对焚烧秸秆危害的认识程度、环保意识、宣传力度、优惠政策、处罚情况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影响农民是否愿意实施秸秆青贮的因素,提出了平凉市玉米秸秆青贮利用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秸秆还田试验为研究平台,探讨玉米秸秆覆盖下配施不同水平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农田黑土玉米秸秆覆盖下春玉米产量与氮肥施用量的关系。试验以秸秆覆盖(不覆盖、秸秆覆盖)为主区,不同氮肥水平(纯N)(0、135 kg·hm^(-2)、180 kg·hm^(-2)、225 kg·hm^(-2))为副区,测定了春玉米的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纯N)(0~180 kg·hm^(-2))较低时,与无秸秆覆盖各处理相比,秸秆覆盖降低了春玉米的株高(2.71%~6.55%)、穗长(4.26%~10.1%)、穗粗(3.92%~7.74%)和百粒重(0.67%~1.68%),导致春玉米产量降低(4.30~11.0%,P<0.05)。在施氮量较高(纯N)(225 kg·hm^(-2))时,与无秸秆覆盖相比,秸秆覆盖增加了春玉米的株高6.41%、穗长6.38%、穗粗5.67%和百粒重4.29%,提高了春玉米的产量6.82%(P<0.05)。秸秆覆盖下春玉米产量与施氮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秸秆覆盖下,春玉米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表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说明秸秆覆盖后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增加效应与施氮量关系密切,在4个氮肥水平中,以(纯N)225 kg·hm^(-2)施氮量配合秸秆覆盖方式实际运用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是解决农田土壤耕层"变浅、变薄、变硬"和透气透水性差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对于土壤黏粒含量较高的土壤来说,更是如此。该研究以黑龙江省较为典型的农田暗棕壤为研究对象,在黑河市爱辉农业示范园区设置不同耕层构建模式试验,分析不同翻耕深度(15、35 cm)和不同有机物还田(秸秆和牛粪)对暗棕壤物理性质、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田间试验包括:1)对照处理:常规浅翻15 cm,无有机物还田(T15);2)深翻35 cm,无有机物还田(T35);3)浅翻15 cm,秸秆浅混还田(T15+S);4)深翻35 cm,秸秆深混还田(T35+S);5) 免耕秸秆全覆盖(NT+SM1);6)免耕秸秆条覆盖(NT+SM2);7)深翻35 cm,有机肥深混还田(T35+OM);8)深翻35 cm,有机肥加秸秆深混还田(T35+S+OM),秸秆和有机肥的还田量分别为10 000和30 000 kg/hm2。2019年和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和有机物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较大,与T15处理相比,T35+S、T35+OM和T35+S+OM处理可显著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比例,优化土壤三相比;T15+S处理对0~15 cm耕层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土壤三相比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影响显著,而T35+S、T35+OM和T35+S+OM处理可显著改善15~35 cm亚耕层的土壤物理性质。不同耕层构建模式对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也产生影响,且在不同降水年型间存在差异:与T15处理相比,在降水正常年(2019年),T35+S、T35+OM和T35+S+OM处理玉米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丰水年(2020年),T15+S和T35+S+OM处理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增加最显著,分别增加了27.6%~37.0%和22.75%~28.57%(P<0.05),免耕可导致玉米减产。翻耕配合有机物还田通过增加玉米穗长和行粒数,减少秃顶长,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深翻配合秸秆或有机肥还田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优化土壤三相比,增加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在东北北部暗棕壤地区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