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灌排模式稻田排水中氮磷流失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不同灌排模式稻田排水中氯磷流失规律,以集成合理的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技术,在江苏高邮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区排水斗沟出口处设水位调控闸门,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排水沟水位及田间水分进行控制,形成新型的控制灌排模式.与常规灌排模式进行对比,两年田间试验成果表明,控制灌排模式较常规灌排模式节水16.7%,增产7.1%,排水总量减少54%,水稻全生育期稻田排水中NH4+;-N、NO3-N与TP流失总量分别减少38.07%、82.29%和52.15%,节水减排和降污效果显著.采用控制灌排模式,通过实施灌水调控和排水管理.控制了氮磷流失关键时期的排水量.高效利用了水分和养分,取得了节水高产、减排控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灌排模式稻田水氮动态变化,为南方稻作区节水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实测的田间灌排水量及氮素变化数据,采用Morris方法检测DRAINMOD模型水氮运移相关参数的灵敏度,并利用DRAINMOD模型对传统灌排模式和控制灌排模式下稻田水氮动态进行模拟。【结果】20~40 cm土层侧向饱和导水率对稻田水分运移模拟结果影响最大,弥散系数、反硝化参数、硝化反应参数、有机质适宜分解温度对稻田氮素运移模拟结果影响较大;DRAINMOD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不同灌排模式稻田水氮动态变化、灌排水量、氮素径流总负荷模拟值与实际值差别小于11%;与传统灌排模式相比,控制灌排模式排水量减少33.0%~72.6%,灌水量减少9.7%~37.1%,铵态氮径流负荷减少43.6%~45.0%,硝态氮径流负荷分别减少29.8%~53.1%。【结论】控制灌排模式稻田节水减排效果较好,利用DRAINMOD模型进行不同灌排模式稻田水氮动态模拟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3.
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国内外农业灌溉和排水领域发展的研究现状和目前常见的灌排装置的特点,针对中国灌溉排水研究领域对节水灌溉、控制排水设施的迫切需求,提出了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能根据农作物不同时期对水位的需求,充分利用灌溉和降雨的水量,较为精确地控制水田的灌溉和排水水位,解决了原有灌排设备无法同时实现灌溉和排水自动控制的难题.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试验区和对照区相比,降雨量增加利用150 mm,降雨利用率提高21%,减少灌水量21%;水稻亩产量增加4.3%;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该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可观的经济、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灌排调控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原位削减效果,探讨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依据大田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水体中氮素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和碳氮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去除效果显著,施肥后排水中TN,NH4+-N和NO3--N质量浓度出现峰值,在农沟拦蓄后质量浓度大幅下降,氮素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9%,67.8%和83.2%.进入湿地再次净化后,氮素质量浓度进一步降低,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7%,44.3%和82.0%.控制灌排模式下系统水体中有机质对水环境影响较小,水体碳氮比水平总体偏低.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对氮素的原位削减,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科学分析稻田灌排湿地生物多样性,对于稻田灌排湿地合理改造、科学利用以及田间水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江西省赣抚平原地区选取典型区域,对稻田灌排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查表明,稻田灌排湿地昆虫和蜘蛛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具有145种昆虫和21种蜘蛛;稻田灌排湿地中浮游动物、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种类较多,其中,浮游动物具有轮虫类12种、枝角类8种和桡足类6种,鱼类19种,隶属于3目6科,两栖类动物4种,隶属于1目2科,爬行动物4种,隶属于2目3科;昆虫、蜘蛛、浮游动物和鱼类其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达到4.90、1.80、0.70和3.47,呈现出较好的生物多样性;稻田灌排湿地具有优质水环境指示物种如马口鱼等各类动物,稻田灌排湿地水质较优,整个群落呈现出"健康"状态,区内生态系统良好。  相似文献   

6.
稻田总磷迁移规律与最佳灌排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稻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试验设计,利用测桶试验,研究浅水勤灌、控制灌溉、浅湿调控、覆秸秆旱作灌排模式下地下排水及不同深度土壤渗漏液的总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与浅水勤灌和浅湿调控相比,控制灌溉和覆秸秆旱作显著降低了灌水量、灌水次数、地下排水量、总磷浓度和总磷流失负荷,有明显的节水省工减排效果。不同灌排模式地下排水总磷质量浓度波动下降,最大为0. 450 mg/L;不同灌排模式、不同深度土壤渗漏液中,总磷浓度表现不同,除分蘖后期外均为表层最高,且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浅湿调控和覆秸秆旱作的土壤渗漏液总磷浓度高于浅水勤灌和控制灌溉。控制灌溉、覆秸秆旱作两年灌溉水分生产率均显著高于浅湿调控、浅水勤灌。与浅水勤灌相比,控制灌溉显著增产10. 45%,覆秸秆旱作显著减产14. 69%。综合灌排水量、灌水次数、磷素流失负荷、产量和灌溉水分生产率,控制灌溉是节水、省工、减排、高产的最佳灌排模式。  相似文献   

7.
蓄水控灌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蓄水控灌模式主要是基于水稻对旱、涝的双重适应性,通过降低灌溉控制下限,同时抬高稻田的雨后拦蓄深度和延长降雨在稻田的滞蓄时间来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灌溉模式。以杂交水稻"K优818"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3年试验观测,研究了水稻蓄水控灌模式对降雨利用效率、灌排水量、灌排次数、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与常规淹水灌溉和控制灌溉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蓄水控灌模式可减少灌排次数和灌排水量,雨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而产量并未降低。但蓄水深度过大,水稻有小幅减产。上述结果表明水稻蓄水控灌是一种节水、高效、省工的灌溉模式,适于南方多雨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8.
以农田水位作为水稻灌排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水稻生长期稻田水分变化的定性分析以及现行水稻灌排调控指标的分析研究,认为水稻的旱、渍、涝与农田水位密切相关,水稻的灌溉排水问题就是农田水位的调控问题。提出了以农田水位作为水稻灌排调控指标的研究框架,设计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研究成果从理论上证明农田水位可以作为水稻灌排的调控指标,进而形成了水稻灌排的农田水位调控指标体系,丰富水稻高效灌排理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配有相对独立的供、排水系统的测坑研究间歇灌排、间歇灌连续排、灌排平衡3种水管理方式下稻田对养殖肥水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3种水管理方式下稻田对养殖肥水中养分均有显著的去除率,其中,对不同形态的氮而言,NH4^+-N的去除率优于NO3^--N;对不同物质而言,对氮、磷的去除率优于CODMn;②对不同的水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辽宁东港灌区稻田排水沟距的综合对比试验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稻田不同排水沟距对控制地下水位、渗漏量、土壤Eh值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初步提出该地区稻田适宜的排水沟距。为今后该地区及类似地区排水沟道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水田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农机安全监理所与张桥农机服务公司共同研制生产的2BGK.230型水稻旱(条)播机,目前通过市级鉴定。该机改变传统水田作业模式,采取浅耕灭茬、开沟、播种等工序一次性作业,避免水田作业难度,实施旱耕旱播,放水保温、条播结合开沟,确保水稻田通风透光、排水畅通,促进水稻自然生长,力保水稻稳产高产。由于稻田沟系畅通,灌排便捷,遇上水稻收获期连续阴雨天,天一好即可机械收割。主要技术参数外形尺寸:1275×2800×1265mm整机重量:480kg配套动力:上海-50型拖拉机工作幅度:2300mm旋耕灭茬深度:10~40mm播种量…  相似文献   

12.
嘉兴县位于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全县有141万4千亩肥沃的水田,24万余亩可耕的旱地,是一个盛产水稻之乡。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和国家的扶持,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增添了大量的抽水机和电动机,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来,机电灌排事业更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发挥了更加强大的威力。1959年,全县实际投入农田灌排的机械共有7,415匹马力,机械灌溉面积1959年已达123万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87.3%,基本上实现了灌排机电化。去年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文年型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模拟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适宜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于2016—2017年在蒸渗测坑内进行水稻栽培试验。基于2年试验数据对SWAP-WOFOST模型进行参数的率定与验证,基于1956—2015年60年的降雨资料完成丰、平、枯3种年型的分组,同时改进了SWAP的灌溉排水模块以适应本地化的灌排需求,并由率定后的模型模拟了丰、平、枯3种年型下4种节水灌溉模式的稻田水分运移及水稻生长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水文年型下田间水分管理及水稻产量的差异,分析了4种节水灌溉模式的节水、减排与高产效果。结果表明:经率定的SWAP-WOFOS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水分运移和水稻生长过程;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灌排水量与灌排次数,减少水稻的生理需水和田间渗漏,并能够维持水稻高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60年模拟期内,控制灌排的灌溉水分生产率在丰、平、枯3种年型下分别为5.52、4.65、3.83kg/m3,各年型下均为最高,控制灌溉的作物水分生产率在丰、平、枯3种年型下分别为2.45、2.31、2.06kg/m3,各年型下均为最高。应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结果表明,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控制灌排模式具有稳健的节水省工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丘陵缓坡地农田改造工程是解决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以及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雨水集蓄循环利用技术的旱地改水田灌排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田埂围成的耕作层和位于耕作层下方的蓄水池组成,两者通过管路系统实现循环供水。试验结果表明,与丘陵区常规水稻田相比,其水稻蒸发蒸腾量基本一致,由于该系统几乎没有稻田渗漏量,因此灌溉定额减少约100m3/亩,降雨利用率提高30%,达到95.4%,节水性能优越。通过该系统改造的水田能达到与平原区成熟水稻田相同的粮食生产能力,远优于一般梯田工程,且排水量和面源污染排放量都远小于常规水稻田,节肥减排综合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淹水稻田在排水条件下的氮肥流失规律,在上海青浦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资料分析表明,在淹水层中施肥后氮素(NH+4 - N 或NO-3 - N)浓度衰减呈指数消退。在稻、麦连作田块,水稻生长期内,氮的挥发损失较大,而通过暗管排水流失的氮素占全部损失量比例较小。当控制沟水位及田面水层的水位差,合理控制稻田渗漏量时,可减少氮肥流失量  相似文献   

16.
针对市场上现有水田施药机械作业过程中易陷车及水药混合方式较为落后的问题,设计开发了水田施药机在线混药系统,提出了就地取水及在线分批精准混药的设计方案。系统采用PLC控制单次取水量及取药量的方式,实现水药的在线精准配比,并减轻了机组的质量。本文建立的在线精准分批混药系统,以PLC为控制核心,采用控制电磁阀的通断单次取水量、直线模组行程控制单次取药量的方式,进行了混药精度和混药均匀度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在线分批预混药的功能,水药混合比误差小于7%,基本满足了设计期望及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免耕水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已经大面积推广,但是草害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免耕水田杂草的残存量、发生量很大.危害较重.通过大量的田间调查和试验研究,基本摸清了免耕水田杂草的发生特点及其化学除草技术,包括水稻抛秧除草技术、移栽稻田化学除草技术、水稻直播田除草技术、中期杂草防除技术.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水田整地,一般做法是先翻(或旋)后水耙,然后通过拖水拍子将杂草及秸杆拖出秧田,并平整土地。随着水稻收割机的普遍使用,致使稻田留茬高、秸杆多,给水田整地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稻田由于过量施肥,造成土地贫瘠、板结,使稻米品质下降,产量难以提高,制约了水稻的增产增收。由此,水田秸杆还田机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选取实现高效、节水、控污3个目标的水稻灌排模式,以农田水位为调控指标,在3个施氮水平下设置了不同的灌排模式,研究水稻在不同模式下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利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这些灌排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分蘖期旱涝交替胁迫对水稻的产量、控污指标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乳熟期旱涝交替胁迫的处理对节水指标的负面影响最大.在旱涝交替胁迫下氮肥施用量低时,对水稻发育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氮肥施用量处理的水稻产量并没有显著增长,高氮肥处理氮素的淋溶量比低氮肥处理高.利用TOPSIS模型得到施氮量300 kg/hm2下的控制灌排模式的相对贴合度为0.694 5.分蘖期旱涝交替不仅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最大,其控污效果也最差.通过模型计算,最优的灌排方案是施氮水平为300 kg/hm2的控制灌排模式.  相似文献   

20.
水田土壤易沉实板结,耕层水分饱和,空气被排除,呈还原状态,当秋季排水落干后充满空气时,又呈氧化状态。这样反复循环形成一种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使稻田土壤在物质的转化和移动、养分的保持与释放等方面,都与一般旱田土壤不同。针对稻田土壤的上述特点和传统耕作方法的弊端,我们试验了一种新的稻田耕作栽培技术——水田保护性节水少耕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