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锦平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216-220
探讨不同浓度核黄素对棉花枯萎菌生长的影响,找出影响枯萎菌生长的最佳浓度。采用PDA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核黄素,观察棉花枯萎病菌菌丝、菌落及孢子的生长变化。结果表明:菌丝生长、菌落形态及孢子形态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当核黄素浓度大于0.5 mg/mL的核黄素能明显抑制菌丝生长,而且抑制效果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核黄素浓度大于1 mg/mL的核黄素处理可诱导初生菌丝发生肿胀,分枝增多且菌体分隔增加及体细胞发生畸形等形态变化;当核黄素浓度大于1 mg/mL时,孢子发生畸形。利用核黄素可以抑制棉花枯萎病病菌的生长,对开拓植物病害新的防治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门淑珍  刘博林 《作物学报》2001,27(1):117-122
近年来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杂交玉米、 杂交水稻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多数植物雄性不育形成的分子机理尚未搞清, 不育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不育基因在表达过程中一系列的基因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有待揭晓。 通过对光敏核雄性不育水稻农垦58S(NK58S)的研究发现了胚乳中和叶片中的特异蛋白  相似文献   

3.
核不育亚麻不育性与标记性状的遗传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H5A不育系的F、F2(地不育株与可育株姐妹交及可育株自交)兄妹交、回交后代的性状观察,发现上述各群体后代中,只出现了白花、白种皮不育株和蓝花、褐种皮可育途中亲本型,而未出现重组类型。证明了不育性与花色、种皮颜色表现出不是紧密连锁就是完全连锁或一因多效。  相似文献   

4.
余广兰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7):151-155
闽清县耕地土壤有78.3%属缺镁水平。为探索施镁肥对农作物增产效果,以农用氢氧化镁为供试肥料,选用本地区种植面积较大、对镁元素敏感的白菜、晚稻两作物进行田间试验,分别按镁肥用量不同设5个水平,氢氧化镁肥全部采用全层基施。结果表明,施用镁肥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水稻分蘖期与齐穗期叶绿素含量。适宜用量范围内,施用氢氧化镁均提高了白菜、晚稻产量,其中白菜、晚稻分别以氢氧化镁用量225、120kg/hm2增产效果最佳,分别增幅12.7%与9.1%,经济效益分别增效12423.9、1410元/hm2。但晚稻用量超过120kg/hm2,产量显著下降。在最高产量下的施镁肥水平,与CK相比,种植白菜与晚稻田块土壤有效镁分别增加14.3与11.3mg/kg。在土壤有效镁基本相当条件下,晚稻对镁肥较白菜表现敏感,过多反而减产。总之,闽清县在白菜与晚稻上施用氢氧化镁,既增产增收又能提高土壤有效镁的含量,促进耕地养分平衡,但需掌握合理用量。  相似文献   

5.
<正> 英国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培养出不育昆虫,因而无需使用价格昂贵、对环境又造成污染的杀虫剂就可以大大减少昆虫数量。不育技术本身已不是什么新事物,非洲的利比亚已利用不育技术控制牲畜中的寄生虫,赞比亚也已利用不育技术来控制赞比亚岛上的采采蝇但采用辐射诱变的标准雄性不育技术存在严重缺陷,因为辐射常常会损伤昆虫,降低昆虫的利用价值。为避免这个  相似文献   

6.
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单核早期的不育花药的线粒体呼吸速率和LOX活性分别较可育株低11.9%和5%,而单核晚期相应较可育株低18.4%和17.3%。花药发育从单核期至三核期,可育花药的AsA和GSH含量增高,而不育花药仅分别相当于可育株的35-55%和22-32%,并有脂质氢氧化物积累,随着花发育,可育药的AsA-POD,GR和6-GPDH活性逐有半高,至三核期达到最高。而不育花药,随  相似文献   

7.
侯国佐 《种子》1991,(5):29-31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不育型花蕾比可育型细长,手摸松软,死蕾较多,初花比可育型晚。制种拨除可育株可从不育型见花后开始,可同时拨除开花株和能识别但未开花的植株,每隔5天左右进行一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三种不同细胞质不育系套袋自交、剥蕾授粉和形态学观察表明:212A属于稳定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主要原因与低温死蕾有关。用这三种不育系与1102C作杂交,其杂一代经济性状均优于213A/1102C和214A/1102C,产量分别比213A/1102C和214A/1102C增产11.1%和7.1%。212A的配合力高,利用其配制的212A/1102C(陕油8号)和212A/116C(陕油6号)分别通过国家和陕西省审定,这两个品种现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9.
《种子世界》2004,(3):35-35
我国科学家发掘出“印水型不育胞质”,从而使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高产制种和提高米质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双向电泳技术的植物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变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植物功能。经典的双向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支撑技术,本文综述了基于双向电泳技术的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和外界环境胁迫下不同器官及亚细胞结构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形态学、生态学、遗传学及基因定位研究表明,玉米温敏不育系琼6Qms和琼68S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玉米温敏不育系,琼6Qms的育性主要表现为颖壳不开裂,育性转换主要受温度影响,该性状由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控制,分别位于第3和第5染色体上。琼68S为花药败育型,其育性转换受温度控制,不育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2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2.
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不育花药的显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台  童哲 《作物学报》1992,18(2):132-135
本文观察了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 在小孢子发生和发育过程中不育和可育花药的显微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不育花药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和减数分裂期,药隔维管束无导管和筛管,在单核晚期,有分化较差的导管和筛管,其薄壁细胞发育不良或退化,鞘细胞皱缩,由绒毡层的细胞质构成的原生质团不解体。药隔维管束发育异常和绒毡层延迟解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水稻光敏、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在温度和光照自动控制的生物人工气候箱内研究了温度对安农S-1等6个温敏(Thermo-sensitive)不育材料和农垦58S等4个光敏(Photo-sensitive)不育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不育材料在高温(昼温31℃,夜温28℃)条件下为不育,在低温(昼温24℃,夜温22℃)条件下为可育。它们对温度敏感的时期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单核花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三系不育系G 98 A组合测配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G98 A进行大量组合测配,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G98 A与Ⅱ-32 A、中九A的配合力,结果表明:G98 A配合力与Ⅱ-32 A、中九A相当,G98 A配组组合千粒重最高,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均介于Ⅱ-32 A和中九A配组组合之间,大穗大粒是G98 A配合力表现的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15.
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单核早期的不育花药的线粒体呼吸速率和LOX活性分别较可育株低11.9%和5%,而单核晚期相应较可育株低18.4%和17.3%。花药发育从单核期至三核期,可育花药的AsA和GSH含量增高,而不育花药仅分别相当于可育株的35—55%和22—32%,并有脂质氢氧化物积累。随着花药发育,可育花药的AsA-POD,GR和6-GPDH活性逐有增高,至三核期达到最高。而不育花药,随花粉败育,在单核早期至三核期,AsA-POD,GR和6-GPDH活性逐渐降低,至三核期,其活性分别为可育株的26%,22%和19%,不育花药的ME和MDH活性亦较可育株低。IDH活性在单核晚期为可育株的47—80%。细胞还原势低是不育花药特征之一。低的还原势可能导致活性氧代谢失调和花药不育。  相似文献   

16.
光周期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不育花药的显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台  童哲 《作物学报》1992,18(2):132-136,T002
  相似文献   

17.
用台中65(粳稻)/ARC10313(籼稻)的重组近交系(F10)构建了RFLP连锁图谱, 含113个分布均匀的标记. 作成的图谱覆盖全基因组, 全图总长1462.4 cM, 图中标记位置与所使用的参照图谱基本符合. 利用该重组自交家系材料与亲本台中65回交得到BF1家系, 用于对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QTL分析, 检测出3个小穗不育和1个花粉不育QTL, 且有一  相似文献   

18.
1982年在普通小麦春冬杂交组合阿彭13/75—1297的F_1中发现部分不育株,经初步研究确定,是不同于提型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称“临型不育系”,以Ls表示.在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系)中都能比较容易地找到它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其细胞质未见有明显的不良作用,其柱头生活力持续时间也较长,在杂交小麦的利用研究上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栽培苜蓿的繁殖特性和遗传机制及种子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栽培苜蓿繁殖特性研究对于提高苜蓿种子产量和通过杂交制种利用杂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栽培苜蓿的实际种子产量较潜在种子产量低(仅为后者的4%),其主要遗传学限制因素是较高的雄性不育(花粉败育)和雌性不育(胚珠不育)比率,本文回顾了苜蓿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繁殖特性的细胞学、遗传学和相关基因定位研究进展,并对利用雄性不育性进行杂交制种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烤烟杂种制种的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试验从头季父母本比例、施肥水平等方面对烤烟胞质雄性不育杂种制种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从杂种种子产量、质量、生产投入和劳动量等方面对头季、二季杂种制种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烟草杂交制种父母本比例以1:3较好;在中等肥力田块制种头季以施纯氮195~210kg/hm2较理想;利用头季杂交种收获后萌生的腋芽进行杂种二季制种在提高杂种种子产量,降低劳动量和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