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乳头状瘤是由犬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 ,是一种良性肿瘤性疾病。主要以幼犬口腔粘膜发生一个或多个乳头状瘤为特征。老龄犬有较强免疫力 ,其他动物不感染本病。近年来我们共治疗本病 37例 ,除 3例继发感染严重淘汰外 ,其余均治愈 ,治愈率达 92 %。1 临床症状常在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甚至不同个体的牛对牛乳头状瘤病毒(BPV)的敏感性不同,有些牛呈现较强的抵抗力,甚至人工感染后也不发病。本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直接发病,昆虫也有可能传播本病。瘤体一般可自动消失,康复牛在1~2年内对同型病毒再感染具有免疫性。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目前,BPV至少有6个型,其中1、2和5型属纤维状瘤病毒。3、4和6型为真性上皮乳头状瘤病毒。  相似文献   

3.
犬乳头状瘤在临床中并不多见,但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其发生经常引起动物的不适与躁动不安,同时也给主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本病多是由犬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是一种良性肿瘤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犬口腔乳头状瘤是由犬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是一种良性肿瘤疾病.近几年,随着藏獒养殖热的兴起,该病在藏獒幼犬上也经常发生.笔者在临床中遇到本病多例,经综合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口腔乳头状瘤 兔口腔乳头状瘤是由兔口腔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兔良性口腔肿瘤病。在分类学上,兔口腔乳头状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乳头状瘤病毒属,是50-52纳米的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在50%甘油中生存2年以上,65℃30分钟加热不能被灭活,70℃加热30分钟仍有一部分病毒残留。本病毒可以实验感染其他啮齿动物,其病毒抗原性与兔乳头状瘤病毒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犬口腔乳头状瘤是由犬口腔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患犬多于数周乃至数月内自然康复,但由于在口腔粘膜形成的大量瘤体,可直接影响动物的采食,而瘤体表面的破损,可继发细菌感染,导致口腔炎症、异臭等不良后果,因此早期手术治疗是较好的选择。2003年5月,笔者在临床遇到本病1例,并经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乳头状瘤是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病毒引起,而且可人工接种复制。我们在北京市某奶牛场对本病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在北京某奶牛场,对所有牛只(犊牛、育成牛、青年牛、成乳牛)进行了除乳头以外的皮肤检查,统计了乳头状瘤在牛群的发  相似文献   

8.
正牛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瘤病毒引起牛的一种良性肿瘤,是慢性的皮肤增生性疾病。与其他家畜相比,乳头瘤在牛群中较为常见。不同日龄的牛均会感染,一岁内牛发生频率较高。牛乳头瘤病毒有10种可以鉴别的病毒型,另外还有一些类型已经被建议加入其中。牛乳头瘤病毒1型和2型属于δ乳头瘤病毒属,具有较宽的宿主范围和组织嗜性,在牛中可引起纤维乳头状瘤,在马中可引起结节病。  相似文献   

9.
正犬口腔乳头状瘤是一种接触性良性肿瘤病,由犬乳头状瘤病毒引起。该病毒的表现型有两种,一种是感染1岁以下的幼犬引起口腔肿瘤,另一种是感染老年犬引起皮肤肿瘤。犬口腔乳头状瘤在临床中不多见,大量或较大的口腔肿瘤会引起吞咽困难、口臭、流涎、口腔炎症等。因此该病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牛皮肤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 virus,BPV)引起的牛常见多发病,是皮肤的慢性增生性疾病,为一种良性肿瘤。传染性乳头状瘤通常是多型性的,常可分为纤维型和鳞状型。纤维型常发生在牛的皮肤上,发病初期称为疣,之后出血、水肿并形成肉芽肿呈纤维增殖。鳞状型可发生于不同部位,表现为病牛的表皮增厚。本病虽然大都呈良性经过,通常多数瘤体可自行脱落,不需进行治疗,但病情较重者的治疗却很棘手。皮肤乳头状瘤的治疗有中药治疗、手术切除或应用冷冻、电刀、激光等方法。近年来此病在牛身上发病较多,本文将该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期望对牛临床发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纤维乳头状瘤是由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良性肿瘤疾病,群养时易发生传染,可发生于头部、面部、肩部、乳头、阴茎等部位。种公牛阴茎乳头状瘤可使感染的牛只阴茎表面生长一个或多个瘤体,影响种公牛的正常采精,对种公牛的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对种公牛阴茎纤维乳头状瘤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2.
牛乳头状瘤是以慢性增生为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也称疣(Wart)。迄今为止,至少有5种病毒可引起本病,其中3种病毒可使乳房和乳头发病,发病率高的可达30%左右。为了了解乳头状瘤目前在北京黑白花乳牛群的发病情况,我们于1997年7月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桂英 《四川畜牧兽医》2011,38(4):50-50,52
牛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PV)引起的一种以体表皮肤、黏膜形成乳头状瘤为特征的慢性增生性疾病,又称为疣,其多数为良性。该病一般在1~12个月内自愈,通常无需治疗。  相似文献   

14.
乳牛的乳头状瘤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Meischke(1979)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屠宰场屠宰的牛,36%的牛发生本病。Lindholm 等(1984)也是在同一屠宰场调查,37.3%牛发生本病。Olson 等(1982)在美国威士康辛屠宰场调查,25%牛乳头有乳头状瘤。我们曾在北京调查了某些牛场黑白花奶牛的发病情况,用机器挤奶的牛场,本病的发生率为35%,而手工挤奶的牛场,发生率在68—73%。乳头的乳头状瘤有各种形态,Olson 等将其分为3型:非典型的丝状乳头状瘤、非典型的扁  相似文献   

15.
牛纤维乳头状瘤是一种牛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牛体表或部分黏膜发生慢性增生性的疾病.增生物多出现在乳头和乳房上,也可以发生于皮肤、阴茎和眼睛上。结合临床病例对该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治牛纤维乳头状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癌症疫苗     
牛乳头状瘤病毒(BPVS)是英国菜牛最凶恶的杀手。该病毒可引起良性肿瘤或乳头状瘤,其中少数牛发展成癌。在英国,3—4%的母牛被感染,在一些农场里,几乎25%的牛群都有这种病毒引  相似文献   

17.
孙艳争  郝静  董军 《中国兽医杂志》2012,48(3):66-67,99
犬口腔乳头状瘤病是由犬口腔乳头状瘤病毒(COPV)引起幼犬的一种接触性良性肿瘤病[1]。在犬感染COPV后一段时间,局部口腔黏膜上皮增厚隆起,开始形成乳头状凸,随着病程发展,乳状凸成熟转变成菜花状瘤体[2](中插彩版图1)。在这过程中,病变上皮组织细胞出现一系列形态、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纤维乳头瘤是奶牛、肉牛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性疾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Ⅰ~Ⅵ型感染引起牛的头、颈、肩、躯干等处皮肤和消化道、生殖道黏膜出现典型异常赘生物。24月龄内的犊牛、青年牛对本病最易感。皮肤型纤维乳头瘤具有明显的症状,瘤体通常表面粗糙、色白或灰,呈菜花样,与皮肤的分界明显,又称为"疣",俗称"瘊子"。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多呈地方性流行。健康牛皮肤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因接触到被  相似文献   

19.
引言牛乳头状瘤(Bovine papillomatosis)是分布于全世界的病毒病。其特征是在体表发生乳头状瘤或称疣,通常发生于二岁以内的牛。病期难以确定,有关它的流行病学和经济损失了解得很少,已知乳头状瘤的无细胞浸出液有感染性,该病是能以免疫接种疫苗作为治疗方法的少数几种疾病之一。本文详细报导了在一次暴发中不同程度的牛乳头状瘤的临床症状和组织学变化。测定了血液学,血清酶和蛋白质数据,发现其数值与感染程度有关。对该病作了治疗,亦做了将病料感染山羊的试验。  相似文献   

20.
牛纤维乳头状瘤病毒(BPV)是导致牛纤维乳头状瘤的病原。国外根据发病部位将BPV分为6个血清型(BPV1—6),并且认为不同血清型的病毒DNA有差异,且对组织的特异性不同。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