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生稻某些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给中稻再生稻的育种提供依据,以37个杂交稻组合和常规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再生率、株高及穗长整齐度等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杂交再生稻产量性状优于常规再生稻品种;单株再生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是影响再生稻产量的主要因子;再生稻的株高整齐度、穗长整齐度与其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再生稻产量性状特征及其与收获前的发苗力、根系活力间的关系。[方法]以18个近年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再生稻高产栽培条件下,分析再生稻产量构成特征,研究其与发苗力和根系活力的关系。[结果]高有效穗数(X1)和高结实率(X4)是高产再生稻组合的重要特征;头季稻收割后第5日再生芽出鞘数是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头季稻收割后第5日再生芽出鞘数和再生稻发苗力与再生稻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和0.76**,但发苗力决定有效穗数;头季稻成熟期单茎伤流量与再生稻着粒数、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和0.48*,与平均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结论]提高再生稻发苗力和提高头季稻成熟期根系活力将是试验所在生态区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轻简栽培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及关键筛选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析再生稻产量与植株性状间的关系,为适宜轻简栽培再生稻品种的选育和筛选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再生稻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以5个重穗型强再生力杂交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轻简栽培方式,设置3个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考查农艺及穗部性状,测定并计算SPAD值衰减指数、再生芽出鞘率、热能利用率和日产量。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再生稻产量构成与形成特点,解析性状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而确定再生力关键因子。【结果】轻简栽培方式下,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受千粒质量、结实率和颖花量间接作用的累加效应,对产量贡献最大,因而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株高、结实率、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63,0.54,0.65,说明筛选和选育再生力强、植株高度适宜、生产量大的高结实重穗型杂交稻品种是保障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前提。SPAD值衰减指数与再生稻产量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82,其偏相关系数也达极显著水平,可作为衡量再生稻品种产量高低的关键指标。1周、2周再生芽出鞘率与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3,决定系数均达68%以上,是决定再生力的关键因子。日产量和热能利用率由两季总产间接计算而来,与再生稻产量间相关性极显著,可作为再生稻品种筛选的关键指标。所建产量模拟模型对再生稻产量的预测精度均达85%以上。【结论】轻简栽培方式下再生稻的增产因素是有效穗数,促进腋芽的萌发成苗是再生稻高产增产的关键。不同时期鉴定再生力的关键筛选指标分别为前期头季稻的SPAD值衰减指数、中期再生稻的再生芽出鞘率,以及收获后期的日产量和热量利用率,所建产量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及其高产群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省8个大面积应用的再生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并通过改变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分析再生稻最高产品种的高产群体质量。结果表明:再生稻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生长率为头季稻抽穗到成熟期的37.87%,再生稻的产量为头季稻的36.95%,再生稻产量与头季抽穗后到成熟期的群体生长率和再生稻抽穗期LAI呈显著的正相关,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其有效穗,而提高再生稻有效穗的关键是提高腋芽萌发率和存活率;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创造了再生稻不同质量群体,高产质量群体齐穗期LAI为3.6以上,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群体生长速率在8.5 g/(m2·d)以上,对应的氮肥用量195 kg/hm2,在头季稻齐穗后15 d和收获2~3 d均施。  相似文献   

5.
促芽肥施期对再生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生稻因其具有生长周期短、投入少、成本低、米质优等特点,中稻一再生稻生产成为西南稻区的主栽模式。本研究针对优质高产杂交稻品种渝香203,特别探讨了促芽肥施期对再生稻的萌发、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齐穗期施促芽肥对提高再生稻再生力、增加叶面积、提高再生稻产量方面效果明显。这为优化再生稻栽培技术,推广渝香203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并探索其产量形成特征,为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个适宜长江上游地区的中熟和中迟熟优质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中稻机械化湿润直播蓄留再生稻,通过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对参试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水稻品种间的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显著(P< 0.05,下同),在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条件下,全生育期为201~217 d,再生力为0.75~1.36,抗折力为0.89~1.57 kg,中稻产量为6.29~9.90 t/ha,再生稻产量为2.84~4.71 t/ha,两季产量为9.81~12.80 t/ha。以产量为分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参试的15个水稻品种分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中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低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低产再生稻中产等5个类型。筛选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水稻品种川优5213、川优8213、西优32、川康优637、旌22优占、B优2928和川绿优青粘等7个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水稻品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稻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稻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下同),与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稻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粒数和再生稻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两季产量与中稻产量和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川优5213等7个水稻品种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可作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品种及在种质资源改良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丰两优香1号和中浦优华占为试验材料,以不同促芽剂和920在机械收割2 d后下午对水225 kg/hm~2进行喷施,对再生稻产量及构成因子进行研究。[结果]喷施促芽剂和920处理能打破再生芽的休眠,提高再生稻的发苗数和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株高,从而提高再生稻产量,增产幅度为7.9%~12.7%,增产效益显著。再生稻产量与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品种再生力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头季机械收割后再生季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湖北省武穴市再生稻产量及稻米品质,规避高温热害等极端天气对再生稻的危害,为再生稻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支撑,探究了优质抗热再生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及产量表现。试验选用8个优质抗热再生稻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3次重复,共24个小区,小区面积为13.4 m2。试验结果表明,8个参试优质抗热再生稻品种中,周年产量以珠两优5298最高,为13.61 t/hm2,除与徽两优898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品种相比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所有参试品种周年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珠两优5298、徽两优898、又香优龙丝苗、两优6326、鄂香2号、玺优442、秧荪2号、黄华占(CK)。综合评价品种耐热程度对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武穴市可选用珠两优5298、徽两优898、又香优龙丝苗作再生稻栽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稻季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及组配对长江上游杂交籼稻中稻—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为长江上游再生稻的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中稻季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中稻再生稻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处理(CK)、传统施肥模式(CF)、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和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BT-SRFB)。对比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中稻产量为6.8~8.9 t/ha,表现为BT-SRFB>B-SRFB>CF>BTPCU>B-PCU>CK,其中B-SRFB和BT-SRFB处理的中稻产量较CK显著提高(P<0.05,下同),但缓控释肥处理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再生稻产量为1.5~2.6 t/ha,表现为BT-SRFB>B-SRFB>BT-PCU>B-PCU>CF>CK,各施肥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均较CK显著提高,且缓释掺混肥BT-SRFB和B-SRFB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中,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处理中稻拔节期、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成熟期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和传统施肥;再生稻抽穗期、成熟期各施氮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缓控释肥施用提高了中稻—再生稻两季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以BT-SRFB处理增幅最高,与CF处理相比,BT-SRFB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5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5.5 kg/kg,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0.6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4.4%。【结论】长江上游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中,采用缓释掺混肥并配合一基一蘖施肥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稻—再生稻群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适时适量施用促芽肥,是夺取再生稻高产的关键性措施,为了探讨优质稻佳辐占施用促芽肥的最佳效应,2008年早季进行了3因素4水平L16(4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尿素)是影响再生稻的主要因素,在施用尿素0~300,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产量;施氮时期对再生稻产量也有一定影响,以头季稻齐穗期后20d以内施用为好,但齐穗后25d以内施用各期差异不显著;施用磷钾肥对再生稻的产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本试验最佳组合为头季稻齐穗后15d,每hm2施尿素300kg、过钙120kg、氯化钾60kg,再生稻产量最高达6369/h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选择适合直播再生稻(Oryza sativa L.)的水分管理方式,在大田条件下,以再生稻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淹灌(CI)、轻度干湿交替(AWMD)、重度干湿交替(AWSD)3种水分处理,研究干湿交替水分处理方式对水稻茎秆倒伏指数、植株茎秆形态性状、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倒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轻度干湿交替下头季稻产量最高,达8.53 t/hm2,且轻度干湿交替的头季稻每穗粒数分别比常规淹灌和重度干湿交替增加26.11%和3.73%,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再生季稻产量(7.12 t/hm2)比常规淹灌和重度干湿交替增加14.47%和9.54%,轻度干湿交替的周年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淹灌和重度干湿交替(P<0.05);与其他2种水分处理方式相比,轻度干湿交替降低了再生稻的倒伏指数,提高了抗折力,使再生稻茎秆重心高度下移,增强了节间粗度和茎壁厚度,从而提高了再生稻的抗倒伏能力;再生稻的产量与水稻茎秆抗倒伏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轻度干湿交替可以提高直播再生稻的抗倒伏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新两优223、两优6326、黄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的产量效应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再生稻最适留桩高度因品种而异,新两优223、两优6326以留桩50 cm产量最高,黄华占以留桩35 cm产量最高;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有效穗增加,穗粒数减少,结实率提高。不同收割方式间再生稻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再生稻是浙江省常山县的水稻主要种植模式之一,为筛选出适合常山种植的再生稻新品种,不断提高浙江及周边地区再生稻生产水平,提高水稻生产经济社会效益,2021年在常山县游胜家庭农场进行了18个品种(组合)的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本文从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抗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选出不同生育期类型的再生稻优良品种,为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技服务》2016,(2):35-37
头季稻的收获时间对中稻产量、再生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头季稻10成熟至10成熟后3天收获,对增加中稻产量和有效增加再生稻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实粒数和产量作用十分显著,比生产中普遍采用头季稻8、9成熟收获蓄留再生稻的中稻增产2.29%—5.41%,再生稻增产5.30%—25.10%。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田试验,以龙两优072和深优9576为材料,研究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及其与头季稻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各节位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以倒2节最高,倒4节最低;再生稻的产量与头季稻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乳熟期的LAI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4、0.896、0.935、0.941;不同杂交组合头季稻与再生稻干物质积累量均以乳熟期最大,分蘖盛期最小,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乳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r=0.451);再生稻根系活力和光合速率较头季稻高,叶绿素含量较头季稻小;再生稻孕穗期和齐穗期的根系活力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和0.843;再生稻分蘖盛期、孕穗期和乳熟期的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0.943和0.927;再生稻分蘖盛期、齐穗期和乳熟期的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2、0.791和0.727;从头季稻齐穗期至成熟期,不同杂交组合再生芽的平均芽长均以倒3节最长;齐穗期后12 d至成熟期,活芽率随着节位的降低呈下降趋势;14C光合产物在穗部的分配比例最高,在非标记叶中最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对再生稻的产量起决定作用,倒2、倒3节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16.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多年来在方田乡方田村和朱王村的推广实践,再生稻生命力在于抓好头季稻管理,提高再生季产量。现根据方田乡多次田间试验示范结果,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籼粳杂交稻作再生稻在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农艺性状,以及不同留桩高度对分蘖成苗数、有效穗、结实率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短生育期的籼粳杂交稻头季稻产量人工移栽显著高于机插秧;留桩高度30 cm的产量显著高于留桩高度40 cm和50 cm的产量;生育期较短、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再生季产量显著高于生育期长的品种。对籼粳杂交稻不同品种两季产量分析表明,甬优6760头季稻可在8月20日左右正常收割,作为再生稻产量高、米质优,适合在浙北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稻品种作再生稻栽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适应永安市种植的再生稻组合,2009年对6个具有再生力的不同再生稻组合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稻不同品种产量差异极大,农艺性状差异性极显著。其中以宜优99产量最高,且株型紧凑,后期转色好,适宜较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氮肥施用量对超高产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不同用量的尿素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尿素75~150kg的范围内,再生稻的产量与尿素的用量成正比,其中以每公顷施150kg尿素作促芽成苗肥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比不施尿素(CK)的增产22.6%,其增产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稻- 再生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稻是重庆市开县的晚秋生产重点作物,同一水稻品种的再生稻稻米品质明显优于中稻稻米,为了突出区域特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中稻、再生稻两季产量,针对重庆市开县的地域生态特性,主要从稻田选择、育秧技术、大田管理、病虫防控、稻草还田、再生季管理等方面介绍了中稻-再生稻的栽培措施,得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大面积中稻-再生稻增产增收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