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对皖南黑猪母猪不同胎次的繁殖性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不同胎次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仔数、产活仔数随着胎次逐渐上升,到第5、6胎达到高峰,自第6胎最高点开始下降;初生窝重、断奶窝重随胎次不同有显著差异,随着胎次逐渐增加,皖南黑猪仔猪初生窝重和28 d断奶窝重基本呈上升趋势,在第6胎达到峰值,第6胎以后开始下降;胎次对断奶头数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皖南黑猪母猪在第5、6胎繁殖成绩最好,第3~7胎处于高峰稳定期,在第8胎以后应开始逐渐淘汰.  相似文献   

2.
胎次、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胎次、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福建省某猪场3 972窝长大二元母猪的繁殖记录进行统计,选择不同阶段长大二元母猪508头测定其背膘厚度并记录产仔情况,按胎次、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分别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大二元母猪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第1胎总产仔数、初生均重较低,显著低于2~7胎(P<0.05),产活仔数显著低于2~6胎(P<0.05);总产仔数及产活仔数在2,3,5月份较高,在1,11,12月份较低,产死胎窝数母猪最多在7,8月份;配种背膘厚18~20 mm组的总产仔数、活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度≥21 mm组(P<0.05);断奶背膘厚16~20 mm组产仔性能较好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产前背膘厚度为20~23 mm组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显著高于10~15 mm组(P<0.05),背膘厚度≥24 mm的母猪产死胎窝数比例最高为58%;泌乳阶段母猪背膘损失4~6 mm之间母猪断奶至下一次发情间隔时间最短,显著少于背膘损失>6 mm组及<0 mm组(P<0.05)。表明胎次、产仔月份、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胎次和配种季节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优化猪群胎次结构和配种时间。[方法]根据云南惠嘉育种有限公司原种猪场2016-2017年的3278胎美系大白母猪的繁殖性能记录,分析了不同胎次、不同配种季节下母猪产仔性能和妊娠期的差异。[结果]配种季节对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有显著影响(P 0.05),春季配种的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夏、秋季(P 0.05);胎次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妊娠期等性状均有显著的影响(P 0.05),母猪产仔性能以第3~5胎和第7胎较好。[结论]美系大白母猪在3、4、5、7胎时各项繁殖性能最佳,春季配种的母猪繁殖性能优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4.
工厂化猪场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新的人工授精的方法 ,以杜洛克公猪为终端父本 ,对大长、长大二元杂母猪输精。结果表明 :全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同自然交配结合等配种方式与自然交配对照组相比 ,分娩率和窝均产仔数差异不显著 ;3至6胎母猪的分娩率高于其它胎次 ,而窝产活仔数 3至 5胎高于其它胎次 ,不同配种方式对各胎次母猪的分娩率和窝均产活仔数无显著影响 ;常温 (17℃ )保存 1d的精液输精后 ,与鲜精相比 ,母猪的分娩率和窝均产活仔数无显著差异 ;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使每头母猪每年多提供 3.7头仔猪  相似文献   

5.
本文调查了昌黎种猪场昌黎种母猪1973~1978年间1~6胎的产仔记录,借助PC-1500计算机,采用单因素次级样本含量不等的方差分析法,分别研究了产仔胎次及分娩季节对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及仔猪平均初生重和断奶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仔胎次对产仔数、产活仔数及仔猪平均初生重无显著影响(P>0.05);分娩季节对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仔猪断奶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  相似文献   

6.
巴克夏猪作为外来引进良种,以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盛产雪花肉闻名.母猪产仔性能是决定现代化养猪生产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母猪产仔性能的因素有很多,胎次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对美系巴克夏种母猪不同胎次间的产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巴克夏母猪胎次与产仔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巴克夏后备母猪选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胎次对巴克夏猪的窝产仔总数、窝产活仔数、窝产健仔数、窝均弱仔数有显著差异,巴克夏母猪最好的产仔性能在3~5胎.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可乐猪品种选育工作的研究,对可乐猪种质特性进行了鉴定,并研究胎次和季节对可乐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乐猪性成熟早,公猪76日龄开始出现爬跨反应,母猪初情期出现在85日龄;可乐猪繁殖力较低,窝总产仔数为8.20~8.45、窝产活仔数为7.67~7.96、窝断奶仔数为6.98~7.33。胎次对可乐猪的产仔性能有明显影响,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窝断奶仔数均以第3胎最多,第4胎次之,第1胎最少。第2、3、4胎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窝断奶仔数极显著高于第1胎(P0.01),保持合理的胎次分布有利于提高可乐猪群的产仔性能。季节对可乐猪产仔性能有一定影响,产仔窝数、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窝断奶仔数以春秋季最多,冬季略低,夏季最少。  相似文献   

8.
对465头母猪、1064胎次的繁殖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10胎次的母猪繁殖性能明显优于其他胎次(P<0.05).夏季高温季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表现为产仔数的减少(P<0.05)和仔猪的初生重降低(P<0.05).母猪的乳头数与其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头数、断奶窝重和仔猪乳头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仔猪乳头数不受母猪胎次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对引进五指山猪适应性繁殖性能观察,适应性良好,性成熟期为2~3月龄、发情周期为18-20天、怀孕期为114-118天,母猪的乳头数为5~8对(7对的占50.3%),初产仔猪数为2-8头、经产仔猪数为6-9头,哺乳期发情率占40%,出生仔猪公母猪比为5.9:4.07,公仔猪死亡率多,占总死亡率的67.3%,公仔猪初生重大于母仔猪4.6%,春季和夏季产仔初生重分别为491g和350g,产仔猪数与母猪体况正相关(r=0.94),体重大,产仔数多。还与胎次有关,即胎次多产仔数也增加。对活仔率的影响因素试验结过,A、B、C、D组活仔率分别为34.2、63.4、74.1、95.2,D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D组活仔猪率最高,活仔数分别为2.8、3.5、4、7.1,其他组与D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D组活仔数最多,固繁殖母猪膘度为7~8成、妊娠后期经常活动、分娩温度超过8℃、配种体重达15kg以上可提高活产仔猪数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猪雌激素受体基因与产仔数和乳头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PCR-RFLPs法检测90头姜曲海、梅山、二花脸母猪雌激素受体基因(ESR)的多态性,分析了该基因与产仔数和乳头数的关系。结果表明,ESR基因型间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差异极显(P<0.01)。BB基因型母猪头胎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比AA基因型多3.03和3.01头;经产胎次比AA基因型多1.80和1.82头。ESR基因型间乳头数差异不显(P>0.05)。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大白母猪利用年限相关性状的遗传结构,实现早期选种,本研究采用国家生猪产业体系华南种猪遗传评估网1998年1月至2014年8月收集的大白猪繁殖性状数据,使用DMU(V6)分析计算母猪第1胎分娩日龄、第1胎总产仔数、第1胎产活仔数、前3胎产活仔数、前5胎产活仔数、第3胎稳定性、第5胎稳定性、终生总产仔数、终生产活仔数和终生日龄间的遗传力与遗传相关。结果表明,大白母猪第1胎总产仔数、第1胎产活仔数、终生总产子数、终生产活仔数、第5胎稳定性遗传力为0.132~0.198,属于低遗传力性状;前3胎产活仔数、前5胎产活仔数、第3胎稳定性遗传力为0.230~0.271,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第1胎分娩日龄、终生日龄遗传力为0.492~0.642,属于高遗传力性状。大白母猪第1胎总产仔数、第1胎产活仔数、前3胎产活仔数、前5胎产活仔数、终生总产仔数和终生产活仔数间有较强的正遗传相关,与终生日龄有较弱的正遗传相关,与第3胎和第5胎稳定性有较弱的正遗传相关。母猪初产日龄与终生总产仔数和终生产活仔数间呈一定的负遗传相关,而初产日龄与终生日龄呈强的正遗传相关。通过对母猪利用年限的遗传参数估计有望通过选育提高利用年限,通过母猪利用年限有关性状与其他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有助于早期选种加快延长母猪利用年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了解长白猪的繁殖性能,为长白后备母猪的选种提供指导。[方法]对长白母猪核心群不同胎次的繁殖性能进行比较,并对后备母猪的不同胎次产仔数、初生窝重、28日龄断奶窝重、断奶成活率等进行了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长白母猪第1胎产仔数最少,逐步上升至第3胎开始稳定,到第4胎达到最高水平,第5、6胎略有下降。第1胎仔猪的断奶成活率最低,第3胎仔猪的断奶成活率最高。不同胎次的断奶窝重以第1胎最低,从第2胎到第4胎稍有上升并在第5胎后趋向稳定,并且断奶窝重主要与断奶仔猪数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第2胎与第6胎的断奶仔猪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第3胎繁殖性能相对稳定,可反映母猪的繁殖性能,因此长白猪中第3胎次的繁殖性能可作为淘汰后备母猪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日粮粗纤维水平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日粮粗纤维水平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30头配种时间及体况均相近的二产PIC配套系母猪,按要求随机分成5组,妊娠期间分别饲喂含3%、5%、7%、9%和11%的粗纤维日粮,通过调节各组的饲喂量,使其所摄入的能量、蛋白、钙、磷等基本一致。结果表明,1)妊娠期间9%粗纤维组母猪背膘厚度的增加显著高于3%、5%、7%和11%粗纤维组(P〈0.05),平均增重远大于11%粗纤维组(P〈0.01),与3%、5%和7%粗纤维组差异显著(P〈0.05);2)哺乳期9%粗纤维组母猪背膘厚度的损失低于其他各组(P〈0.05),分别减少了1.50、0.66、0.83和0.83 mm,平均失重分别减少了5.77、2.60、0.87和0.68 kg;3)9%粗纤维组平均每窝产仔数提高极显著(P〈0.01),比3%、5%、7%和11%粗纤维组分别提高了2.33、1.00、0.83和1.33头,第28 d断奶窝均重与其他各组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高出12.16、8.63、7.91和5.68 kg。结果表明,提高妊娠母猪日粮粗纤维水平能够保持母猪体况,提高繁殖性能,当粗纤维含量达到9%时,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母猪分娩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关键因素,为调整猪场的猪群结构和准确掌握母猪的繁殖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方法,跟踪调查了2010~2011年广西某规模猪场配种的1856胎的分娩状况,分别对母猪胎次、季节、发病史、公猪年龄和母猪品种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母猪胎次、季节和发病史极显著影响母猪分娩率(P<0.01);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5个因素中母猪胎次、季节和发病史3个因素对母猪分娩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母猪品种对母猪分娩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且都是负向影响,其中以发病史的影响最大.[结论]母猪分娩率主要受母猪胎次、母猪品种、季节、发病史等4个因素的影响,且都是负向影响,其中以发病史的影响最大.因此,今后在母猪的生产管理上要重点控制母猪产道感染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因不同季节激应带来的负面影响,选择优良抗应激品种,调节好母猪群的胎次结构.  相似文献   

15.
 于2009年10月8日至2010年1月20日,在云南邦格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建水生猪养殖基地,选择48头初产长大二元杂种怀孕母猪,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对照组,2~4组为试验组,分别在日粮中添加0,3%,5%,10%的普罗宝酶解蛋白粉(EP - 45),研究EP - 45替代部分豆粕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与10%添加组的妊娠母猪背膘厚、产仔数和仔猪初生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5%添加组的产活仔数也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群养系统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养猪业设施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高速发展和动物福利观念的普及,母猪群养成为一种新的饲养模式。以BigFarmNet母猪智能化群养饲喂系统为平台,对母猪群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在群养模式下妊娠母猪的繁殖性能,并探讨了合适的管理模式,以期为母猪智能化、精细化饲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群养模式下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11.52头/窝和10.74头/窝,与平养+限位模式(分别为12.81头/窝和12.12头/窝)无显著性差异,群养模式初生窝重和个体重明显低于平养+限位模式,但21日龄窝重较高。群养系统转栏模式和饲喂曲线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调整猪群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杂种母猪的生产力,利用SPSS 10.0软件中的相关模块,对510头杂交母猪繁殖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繁殖性状对胎次的回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活仔数(Y2)与总产仔数(Y1)、断奶仔数(Y3)、窝重(Y4)表现强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3、0.893和0.845,并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总产仔数与断奶仔数和窝重也表现较强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和0.796,并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繁殖性状对胎次(X)的回归方程如下:Y1=9.416+1.473 X-0.306 X2,Y2=9.416+1.636 X-0.333 X2,Y3=9.416+1.811 X-0.355 X2,Y4=9.416+4.865 X-0.834 X2。研究为合理利用二元或三元杂交母猪,提高商品猪生产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猪雌激素受体基因PvuⅡ酶切片段多态性与产仔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雌激素受体(ESR)基因对苏钟猪和二花脸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记录 93头母猪 660多窝产仔数用以分析雌激素受体基因型对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激素受体基因A和B等位基因的频率,苏钟猪分别为 0. 536 6和 0. 463 4,二花脸猪分别为 0. 307 7和 0. 692 3;二花脸猪各雌激素受体基因型间头胎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差异显著(P<0. 05);苏钟猪头胎总产仔数AA基因型与AB、BB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P<0. 05);二花脸猪经产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AB基因型与BB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19.
The feasibility of a novel method to improve sow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by combining inhibin immunization and hCG treatment was tested using in vivo and in vitro experiments. In the in vivo experiment, 106 sows were administered an inhibin immunogen on day 7 prior to weaning, and 56 non-treated sows served as the controls. Sows exhibiting oestrous behaviour on day 5 after weaning were artificially inseminated. On day 5 post-insemination, a subset of 50 inhibin-immunized sows received an injection of 1 000 IU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pre-weaning immunization against inhibin marginally improved(P=0.068) total litter size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44) the live litter size. The overall differences in farrowing rates and live litter size tended toward significance(P=0.10) in the three group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otal litter size were not significant(P=0.18). In the in vitro experiment, activin and hCG dose-dependently suppressed(P0.001) and stimulated(P0.001) progesterone(P4) secretion in cultured pig granulosa cells(GCs), respectively, and the suppression effect of activin was reversed(P0.001) by hCG. Activin suppressed P4 secretion mainly by downregulating(P0.001) the expression of StAR, Cyp11 a1, and 3β-HSDII, whereas hCG prevented(P0.001) the suppression effec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re-weaning immunization against inhibin and postinsemination hCG treatment provides a novel method for improving sow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