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半消声室内,利用振动与噪声测试和分析系统,采用平行六面体测试法对发动机噪声进行整机测试。通过噪声试验可以搞清楚发动机的噪声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噪声源的识别,为噪声的进一步分析和控制及降噪措施作了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张今朝  张今阳 《农机化研究》2005,(5):176-178,181
发动机排气噪声是宽带噪声。在能够获得参考信号的前提下,采用白适应有源消声(Adaptive active nois econtrol,简称AANC)的前馈控制(Actire feedforward control)是有效的方法。为此,在引用Filtered—MS算法的基础上,分别对参考信号的采集和系统识别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仿真实验。  相似文献   

3.
发动机排气噪声有源消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气噪声是发动机主要的噪声源之一。有源消声技术是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声波相消干涉达到电控消声目的,它已成为近年来发动机排气噪声治理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为此,主要研究了有源消声技术在发动机排气降噪方面的应用,并对其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有源消声技术具有明显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扩张式消声器的消声特性分析,阐述了不同结构消声器对噪声具有最佳降噪效果的频率区域,并根据发动机噪声频率的峰值区域和分析结果,阐述了选择消声器参数的思路,为拖拉机的降噪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5.
发动机进气系统主要由进气管路、空气滤清器、谐振腔、进气歧管、进气流量及压力传感器等部件组成。发动机在工作时需要从进气系统获得足量清洁、干燥的空气(或混合气体)与雾化的燃油混合进行燃烧,进气系统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发动机及整车的性能。除了满足基本的过滤特性外,进气系统的消声特性以及对进气流体阻力的影响都是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一、进气系统的噪声源发动机进气噪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噪声源,噪声频率从低频到中高频都有分布。空气在进气口附近、进气管道内以及进气门处高速流动会产生中高频噪声,进气门周期性打开、关闭产生的压力波在进气管道内传递反射产生脉动噪声,此外,在内部压力波的激励下,进气系统壳体振动并向外辐射噪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采用两级插入管扩张室消声结构和隔声、隔热措施对柴油机试车间的排气噪声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效果,为旧试车间、衣机修理站排气噪声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排气噪声是柴油机的主要噪声源,而安装排气消声器是控制发动机排气噪声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消声器的研究主要包括有源消声和无源消声两类.为此,对柴油机排气消声器的设计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基于反相抵消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型主动节能型消声器的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8.
振动是水力发电机组的常见现象,其影响水电机组的稳定运行及安全运行。因此,振动的监测与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振动传惑器采集的信号受到机组运行现场的各种噪声污染,不能准确的反映机组运行状态。应用小波分析技术可以对噪声严重污染的振动信号进行去噪处理,精确地恢复原信号,试验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叶片数对离心泵内流诱导振动噪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虚拟仪器数据采集系统和泵产品测试系统在离心泵闭式试验台上建立了泵空化诱导振动噪声试验测试系统,实现了泵能量性能参数和流动诱导振动噪声信号的同步采集.以一台比转数为93的5叶片单级单吸离心泵作为研究对象,在保证泵体和叶轮其他几何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将叶轮叶片数分别设计为4,6和7片.测量了不同叶片数下模型泵在全流量范围内的能量性能、振动强度和噪声信号,并对振动和噪声信号数据进行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泵内部流动诱导的振动对泵体的影响最大,5叶片时模型泵的振动强度最高;随着流量的增大各测点振动强度大致都呈现先基本不变后显著上升的趋势;泵的噪声信号主要集中在0—2000Hz的范围内;在小于设计流量时,随着叶片数的增大,轴频的峰值逐步增大.研究结果对于建立低振动低噪声离心泵水力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真实模拟发动机振动噪声激励载荷是发动机NVH的一个关键技术。本文结合虚拟样机分析技术,利用UG及ADAMS软件建立发动机曲轴连杆机构的虚拟样机,对曲轴连杆机构进行了多体动力学仿真,得到发动机曲轴连杆及活塞动力学特征数据曲线,为后续发动机的噪声与振动的分析和预测,提供了更为准确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1.
神经网络方法在车内噪声信号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以往车内噪声有源控制过程中存在的次级声源在初级声场采样传声器上的声反馈问题,提出了车内噪声信号识别和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对被试面包车在稳态和非稳态两种工况下的试验研究表明,利用车身悬置点和发动机的振动信号,通过BP神经网络来识别和预测车内驾驶员耳旁噪声是可行的,可以解决次级声源在初级声场采样传声器上的声反馈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不解体诊断发动机连杆轴承故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解体诊断发动机连杆轴承故障的试验研究姚喜贵葛运双王文彬(佳木斯大学工学院)(东方市政集团)(齐齐哈尔市公共汽车公司常规诊断和检查发动机内部机体工作状态的方法是拆卸发动机进行直接观察和测量,这种方法费工费时。而利用发动机工作时的振动和噪声信号进行故障...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某型柴油机辐射噪声,运用基于波束形成技术的声学测量系统对某型号柴油机进行噪声源识别,得到柴油机表面主要噪声源及其频率特性。对柴油机前端面振动和声压信号的频谱进行分析,发现柴油机半阶次振动对柴油机的噪声影响较大,为进一步降低柴油机表面辐射噪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小型SUV车内异常轰鸣噪声,通过对噪声进行测试数据滤波分析和声音信号回放识别,确定车内噪声频率特征。利用噪声振动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模态分析方法识别噪声声源和传播路径,并针对该小型SUV车内异常轰鸣噪声,从声源和传播途径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空调压缩机安装支架、制冷管路振动是车内异常轰鸣的主要噪声源,空调管路与车身纵梁连接点是主要传递路径。通过优化空调管路与车身纵梁的连接方式、增加隔振措施等方案,解决车内异常轰鸣噪声问题。该案例给由空调系统振动产生的车内轰鸣噪声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车用主动噪声控制系统以声压级为主要控制目标的不足,考虑人耳听觉主观感受,基于FPGA硬件设计平台提出一种面向声品质改善的车内主动噪声控制系统设计方案。首先设计时频数据转换模块、确定声品质控制思路,其次对自适应滤波技术和支持2路参考信号的2×2多通道FELMS算法进行设计,最后利用ZYNQ7000主控芯片及相关外设完成实验平台搭建。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在降噪点处对发动机噪声A计权声压级和总响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拖拉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振动,拖拉机的振动主要是由于地面不平引起的(频率<10Hz),其次(高频)是由于发动机、传动系、转向系中作用力的变化,以及车轮的径向摆差和不平衡而引起的。拖拉机的噪声主要是由发动机产生的,在拖拉机整机噪声中,以排气噪声最为突出,此外,还有进气噪声、燃烧噪声、覆盖件噪声、轮胎噪声,以及气门、齿轮等引起的噪声。振动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①振动造成机构的损坏。②振动影响工作效率及作业质量。③振动引起噪声。④振动增加机械管报,降低机器寿命。振动和噪声常常是相伴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相关分析与小波变换的齿轮箱故障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大型机械工作噪声大,测取的振动信号信噪比很低,特征信号频率较高,信号消噪难度大,故障特征信号难以提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性分析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了相关函数降噪特性和小波多分辨特性,达到有效提取有用信号的目的。通过仿真与实验,证明这种方法能有效去除噪声,对故障特征信号有很强的提取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绿篱机工作时振动噪声过大的问题设计了对比实验,对有无悬置的两种设备的振动噪声分别进行了测试和对比分析。在两绿篱机机体的振动强烈的部位安排测试点,找出其振动信号强烈的部位和方向,对测得的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确定了信号的主要成分。通过对比发现,有悬置设备的振动与噪声多处于相对低频段,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而没有悬置的设备振动与噪声处于相对高频段。有悬置设备在怠速工况下,悬置几乎没有起到隔振作用;而在节气门全开工况下悬置几乎均起到了隔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非平稳随机振动干扰信号,将它们从有用信号中滤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自适应信号的处理方法及其在抑制振动信号中的应用,并采用白适应噪声对消处理的方法对振动干扰进行对消处理。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的结果表明:自适应噪声对消在处理因振动干扰而产生的非平稳随机信号时,具有可行性,消噪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非平稳随机振动干扰信号,将它们从有用信号中滤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自适应信号的处理方法及其在抑制振动信号中的应用,并采用自适应噪声对消处理的方法对振动干扰进行对消处理.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的结果表明:自适应噪声对消在处理因振动干扰而产生的非平稳随机信号时,具有可行性,消噪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