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应用RT-PCR对9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 fection broch itis v irus,IBV)广西分离株的S1基因高变区Ⅰ(HVRⅠ)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及分析,并用DNA star软件将这些分离毒株与我国常用疫苗毒株、国际上其它血清型的代表参考毒株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发生进化关系分析。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9个广西分离毒株可形成两个分支:第一分支与弱毒疫苗株H 120、H 52、M a5和参考株M 41、B eaudette的亲缘关系比较近,第二分支与疫苗株H 120、H 52、M a5的亲缘关系比较远。研究结果提示,广西养鸡业现场流行的IBV毒株已经发生了变异,实际免疫中要根据流行毒株的特性来生产和选择合适的疫苗。  相似文献   

2.
3.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的方法,从一个疑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中分离到2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别命名为YL 051和YL 052);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分离株VP 2基因的高变区序列,并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技术,对分离株进行致病型鉴定及其基因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YL 051属IBDV的超强毒株(vvIBDV),而YL 052株既具有强毒株的特征即七肽区(SW SA SG S)和279D,但同时也具有284T的弱毒株特征,可能属于介于强毒株与弱毒株之间的一个中间型。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序列比较分析发现:YL 051与其他vvIBDV的核苷酸同源性达94%~97%;YL 052则与经典毒株STC、疫苗株B 87的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4.3%。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分离自广西的26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以及参考株M41和疫苗株H120、Ma5和4/91的3'端非编码区(3'UTR)的cDNA,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比较及其系统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Beaudette株的3'UTR序列相比较,26株分离的IBV中有1株和3株的分离株3'UTR序列分别插入了23个和2个碱基,另外有12株、6株、1株、2株和1株的分离株3'UTR序列分别缺失了1个、2个、22个、29个和84个碱基,不同毒株之间碱基数量最大相差达107个碱基。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6株分离株可分为4群,其中21株属于第Ⅰ群,与经典疫苗株H120的核苷酸同源性均较低(54.4%~75.5%);3株与4/91同属于第Ⅱ群;1株与H120同属于第Ⅲ群;另外1株单独属于Ⅴ群。综上所述,广西流行IBV的绝大部分毒株在3'UTR序列上与目前常用的疫苗株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而且存在多种形式的碱基缺失和插入现象。由此,我们认为流行株的变异可能是疫苗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2~2007年从上海市分离鉴定的11株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强毒株,克隆其融合蛋白(Fusion,F)基因片段,测序后登录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NDV 022433(EU258661)、022435(EU258662)、0210149(EU258653)、0210154(EU258654)、0210227(EU258656)、0210252(EU258658)、03024(EU258637)、04011(EU258639)、05013(EU258640)、07011(EU258642)和07023(EU258643)。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分离株的F基因扩增片段为1 654 bp,编码551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6%~100%,推导的F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0%~100%;各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均为112R-R-Q-K-R-F117,为基因Ⅶ型NDV强毒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11株NDV分离株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传统疫苗株B1、La Sota、V4和F48E9的遗传距离较远。此外,这11株NDV强毒株均具有大多数鹅源NDV毒株特有的973和1 249 nt RsaⅠ位点。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2005到2006年中国部分地区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分离到1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11株病毒分属于LX4和CK/CH/LSC/99I型。通过S1 基因比较、进化树分析、BLAST搜寻以及动物试验等方面研究发现CK/CH/LSD/05I是一株新型变异毒株。动物感染试验表明CK/CH/LSD/05I感染鸡的肾脏病变不明显,仅有20%的感染鸡肾脏病毒分离呈阳性,但100%感染鸡呼吸道病毒分离阳性,表明该病毒不是中国普遍流行的“肾型”毒株,而其对呼吸道具有强的嗜性。同时,试验应用弱毒疫苗H120和本实验室致弱的3株异种毒株进行了动物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用CK/CH/LSD/05I攻毒后,这4株异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免疫对气管的保护率很低。初步提示该毒株可能属新的血清型病毒。  相似文献   

7.
从2005~2006年中国部分地区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感染鸡分离到1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11株病毒分属于LX4和CK/CH/LSC/99Ⅰ型。通过S1基因比较、进化树分析、BLAST搜寻和动物试验研究发现,CK/CH/LSD/05Ⅰ是一株新型变异毒株。动物感染试验表明,CK/CH/LSD/05Ⅰ感染鸡的肾脏病变不明显,仅有20%的感染鸡肾脏病毒分离呈阳性,但100%感染鸡呼吸道病毒分离阳性,表明该病毒不是中国普遍流行的肾型毒株,而其对呼吸道具有较强嗜性。同时,实验应用弱毒疫苗H120和本实验室致弱的3株异种毒株进行了动物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用CK/CH/LSD/05Ⅰ攻毒后,这4株异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免疫对气管的保护率很低。初步揭示该毒株可能属新的血清型病毒。  相似文献   

8.
猪传染性胃肠炎(sw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是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检疫的疫病。为研究福建省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核衣壳蛋白基因(N)的分子特征及其原核表达产物的抗原性,参照GenBank中的TGEV全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扩增TGEV福建(FJ)分离株N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GEV-FJ株N基因全长1149bp,编码382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JQ700302),与国内外23株TGEVN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氨基酸同源性进行比较分析,N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5.4%~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6.1%~100%。TGEV-FJ株N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并转化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Rosetta(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蛋白约为68kD,与预期分子量一致;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能与抗TGEV阳性血清反应出现特异性条带;以纯化的重组TGEVN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送检20份猪(Sus scrofa)TGEV阳性血清样本中检出16份阳性结果、10份阴性血清样本中检出9份阴性结果。利用纯化的TGEV重组N蛋白免疫Balb/c小鼠,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获得了1株特异性好并能稳定分泌抗TGEV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27),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该单抗能特异性识别TGEV全病毒抗原。TGEV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为建立TGEV免疫学检测方法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用已鉴定的广西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G,C,Z和Q分别通过鸡胚传代进行致弱,在一定代次时分别接种敏感鸡作毒力测定试验.然后用已致弱的毒株在实验室进行攻击保护试验,最后取已致弱而且抗原性良好的毒株在广西各地鸡场进行田间应用试验。结果表明,C株在传至40代时,G,Z和Q株分别传至20代时对鸡的毒性均已大大降低;免疫鸡用标准强毒株(M_(41))攻击,然后用病毒回收的技术来衡量其免疫力,结果各株经免疫两次后均有很好的保护率(60%~1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致弱株分别在南宁、柳州、容县、岑溪和博自5县市的11个鸡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的鸡有30群共103761羽,试验时分别对疫苗免疫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安全性和育成率进行观察和测算,结果表明,作者培育的IBV弱毒苗对鸡是安全的,使用C_(60)或C_(80)和G_(20)株先后两次免疫鸡,对IB有较好预防效果,这些弱毒株有希望成为供生产使用的疫苗。  相似文献   

10.
用幼鸡成纤维细胞繁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Ts毒株,病毒颗粒经提纯后提取基因组dsRNA.根据已报道的加拿大OH株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进行 cDNA扩增,获得976 bp、774 bp和997 bp的三个部分重叠的片段,分别克隆于pGEM-Teasy载体,利用SP6,T7特异引物及PCR引物进行序列分析,并连接为一个完整的大片段.结果表明,所克隆片段为2 665 bp的IBDV VP1基因的大开放读框.序列分析表明:Ts株与OH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 %;与DRT毒株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42.5 %.尽管Ts株与DRT株的整体同源性很低,但在VP1蛋白的中部仍发现有高同源区段.在两种病毒中均发现与GTP结合蛋白、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dRp)相关的保守序列.然而,与单链RNA病毒不同的是:作为RdRp家族特征的G-D-D序列在两种病毒中都未发现.  相似文献   

11.
利用pGEX融合蛋白表达系统,将鸡毒霉形体黏附蛋白(pMGA)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经 GST·Bind Resin 纯化,用蛋白酶Thrombin切掉GST标签,获得纯度为96%的pMGA,Western-blot鉴定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IFA)来检测pMGA与SPF鸡胚的气管、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腺胃、十二指肠、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等组织的特异性结合情况,结果表明,除脾脏外,其余组织与pMGA之间能产生特异性结合,说明这些组织中存在pMGA的受体蛋白。这为进一步研究pMGA的受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optimization of a simple, sensitive procedure using a chick embryotoxicity screening test (CHEST) bioassay for detection of toxic compounds is presented. Dosing protocols of eggs, using several mycotoxins (aflatoxin B1, deoxynivalenol, T-2 toxin) and appropriate controls, were evaluated for embryonic sensitivity, overall practicality of the procedure, and consistency of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both type of carrier solvent and volume injected c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overall embryonic mortality. The chick embryo was most sensitive to the effects of toxins and solvents after 1 or 2 days of incubation; a rapid decrease in response was observed as the age of the embryo at dosing increased. 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of the toxins just below the shell membrane by way of a small hole (less than 0.5 mm diameter) punched in the shell, a good dose-response (% mortality) could be obtained regardless of the site of injection (except directly into the yolk), although dosing via the air sac position resulted in a slightly better statistical outcome. Although some variations in calculated LD50 values were found among repeated assays, statist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due to dosing protocol but to the variations in embryo sensitivities among batches of eggs. Thus, if standard reference toxins for comparison are run concurrently, the CHEST assay can prove to be a very satisfactory model, as well as having considerable flexibility to be adapted to the needs and resources of many laboratories.  相似文献   

13.
为构建可溶性鸡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 类分子(BF2)/肽复合物,大量表达并纯化了可生物素化的MHC Ⅰ类分子重链(BF2-BSP)和轻链(Chβ2m),并合成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蛋白N71~78 T细胞表位肽,将其与纯化后的重组蛋白BF2-BSP和Chβ2m在重折叠缓冲液中复性。复性后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仪(FPLC)上分离出复性组装成功的BF2/肽单体复合物。将该单体复合物在体外进行生物素化,其产物再次采用FPLC通过分子筛分离出生物素化后的BF2/肽单体复合物;然后将生物素化后的BF2/肽单体复合物与藻红蛋白(PE)标记的链霉亲和素按一定比例反应生成BF2/肽四聚体。为了检测所制备BF2/肽四聚体是否能应用于检测特异性T细胞,从感染IBV H52株10 d后的SPF鸡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F2/肽四聚体可用于检测IBV N蛋白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1周龄SPF鸡接种H52后10 d时针对N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比率为3.65%。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孵化前期高浓度CO2调控对蛋鸡种蛋孵化的影响机制,该研究以京红1号蛋鸡种蛋为试验对象,在孵化前期(0~10 d)处理组通过补充CO2的方式保持1%浓度,处理组在(0~10 d)期间通过CO2调控系统实时补充CO2;对照组CO2浓度小于0.25%,对比研究了1%浓度CO2处理对种蛋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受精蛋孵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9天和第12天CO2处理组的胚胎质量和相对胚胎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第6天和第9天CO2处理组的蛋白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1天,CO2处理组和对照组尿囊绒毛膜(CAM,Chorioallantoic Membrane)血管发育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0天、第6天、第12天两组的蛋壳和胚胎钙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蛋鸡种蛋孵化前期(0~10 d)保持1%浓度的CO2,降低了蛋白pH值,加速了胚胎发育,但未影响孵化率。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把构建的短发夹结构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导入鸡胚,检测鸡胚性腺分化期质粒载体在鸡胚体内代谢情况及雌性鸡胚性腺中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mRNA表达效率,进而探讨利用该方法在鸡胚体内进行特定基因干涉的可行性.实验针对CYP19A1基因构建了4条特异性表达载体,一条非特异性表达载体.每个实验组选取45个新鲜种蛋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胚盘下腔注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鸡胚发育12d时,检测各处理组鸡胚肝脏组织中质粒存在情况,并取其左侧性腺组织进行目标基因的荧光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导入组在12日胚龄时所有鸡胚基因组中均可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导入特异性表达载体cyp-580、cyp-1083和cyp-1295后,对应雌性鸡胚性腺CYP19A1 mRNA表达效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干涉效率分别为:73%、52%和85%;特异性表达载体cyp-1403组CYP19A1mRNA表达效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本实验为诱导鸡胚性反转提供了新方法并建立了鸡胚发育期特定基因体内干涉新平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RT-PCR及RFLP技术对对外开放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进行诊断与分型的研究进展。介绍以IBV通用引物的RT-PCR进行诊断及其应用、型特异引物的RT-PCR及其应用以及RT-PCR结合RFLP分析技术进行分型的应用,而且还展望了这上结技术在临床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摘要: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分段(A段和B段)克隆到pGEX-6p-1载体中,并利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裂解后,经SDS-PAGE电泳和考马司亮蓝染色,有明显的融合表达蛋白条带。通过特异性抗体的Western-blot检测,两段表达产物均在相应位置出现了明显的条带,证明表达产物具有部分抗原性。用Glutathione Sepharose 4B纯化出GST融合蛋白。将纯化得到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连续免疫3次,将得到的抗体与200TOCID50/0.1ml病毒工作液在37℃温育1h进行气管环试验,计算结果 A段抗体的50%血清中和终点为1:18,而B段抗体的50%血清中和终点为1:53,从而表明这两段的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且B段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比A段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孵化早期鸡胚雌雄识别,构建了机器视觉采集系统,在LED光源下获取180枚鸡种蛋孵化第4天的图像。首先对鸡种蛋图像进行RGB分量提取、中值滤波、感兴趣区域提取等预处理,然后利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形态学处理、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和八连通域去噪等方法凸显血线纹理,并通过方向梯度直方图(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HOG)提取图像的全信息特征和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能量、对比度、相关性、熵、均匀度等5个特征,对HOG全信息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降维,最后利用全信息特征和PCA降维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组合的简化特征,分别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反向传递(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深度置信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DBN)3种鸡胚雌雄识别模型,并比较不同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试验中,全信息特征比简化特征构建的模型识别准确率高,基于简化特征的BP、SVM、DBN模型测试集识别综合准确率分别为51.67%、60%和58.33%,基于全信息特征的BP、SVM、DBN模型测试集识别综合准确率分别为58.33%、63.33%和83.33%。其中,基于全信息特征的DBN模型识别准确率最高,达到83.33%。结果表明机器视觉技术为孵化早期鸡胚雌雄识别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