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盆景与中国画素来可谓“近亲”,故世人皆称盆景为立体的画。历史上很多盆景精品均出自画家之手。盆景与画的差异,仅为前者具有生命现象,属于四维空间造型;后者则属无生命的三维空间造型。从创作上看盆景与画,其构图,立意,造景及意境的表现,有着许多共同遵循的规律,只不过绘画更加自由和任意,创作空间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盆景艺术作品,不仅要富有诗情,也应具有画意,盆景与中国画关系至为密切。盆景的造型原理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的原理是一致的。许多画论几乎都适用于盆景艺术。如中国画提倡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形,经营位置,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和中国盆景都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的,它们都是造型艺术。中国画是以毛笔、墨汁,根据作者构思在宣纸上任意挥洒,比较自由。而盆景则以盆为纸,以树石为绘,经过培育、剪、扎等,制作出“有生命的艺术”。中国画的许多理论、创作实践都可以作为盆景创作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盆景与中国画的关系,试从三个方面阐述。 生境(写意): 中国画和盆景艺术是追求对象  相似文献   

4.
谈盆景树种     
盆景是一种造型艺术。盆景树种作为盆景艺术创作所依赖的重要材料之一,它的选择必须围绕盆景创作这个中心,选择最切主题,最宜表现盆景艺境的植物材料(可以是一种、两种或多种植物)。谈到盆景的艺境,人们往往会理解成只是诗情画意。假若这样,选取盆景树种时就会受到诗、画中树木题材的束缚,囿于松、竹、梅“岁寒三友”或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等传统的植物种类之中,这种盆景艺术家的树木知识就与诗人画家等量齐观了。  相似文献   

5.
小桥流水人家水旱盆景的立意常见有三种情形:一是根据诗词意境去选材、造型;二是借鉴绘画表现形式,寻找适合的材料,创作“立体的画”;三是根据既有材料的特点去构思命名。前两者均为先立意后选材、造型,可称“意在笔先”;后者则是“量体裁衣,因材立意”,或叫“意在笔后”。《小桥流水人家》是借用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一句为题,进行水旱盆景创作的例子,属于“意在笔先”,因意选材。作者以数株大小不一的瓜子黄杨,配上形色古朴的龟纹石,以及茅舍、小桥、樵夫的摆件,精心组合,塑造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立体画面。这种利用古诗句进行水旱盆景的创作形式,有似中国宋代的命题画,如以唐人诗句“踏花归来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万绿丛中一点红”、“深山藏庙寺”等等为题作画即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创作,对水旱盆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拓展和延伸了水旱盆景的创作空间。宋代大文人苏轼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  相似文献   

6.
当今是变化的时代,一切都在变革之中。变的目的应当是求新求进,这叫"良变"。时代在发展,艺术在进步。中国古老的盆景艺术要得到延续和发展,必须要有现代意念。近年来,我一直在考虑盆景艺术如何来表现创新的问题。我在2005年完成盆景造型图稿。原想画成彩色的,但觉得这么多造型画彩色稿,工作量实在可观,于是就改  相似文献   

7.
岭南盆景始于何时,现仍未有确凿的资料可证。而真正被称之为岭南派盆景的,则是近数十年之事情。大约在本世纪初期,中国和日本的盆景艺术都已发展到高度兴盛时期。审美观随着时代的改变,日本提出创作自然型盆景而称过去的为“美术盆栽”。与此同时,广东的盆景爱好者也相继提出要参考画法、画理使盆景形态自然,从而使之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并能抒情寄兴,借物喻人,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了蓄枝截干法。在造型上,使远观的“枝片”成为近观的“枝法”,故称枝片为“枝托”。值得一提的是,任何艺术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从千变万化的形式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规律宋,将不定型的  相似文献   

8.
盆景与中国山水画都是具体和形象地反映某种自然景观,创作的题材都来自于大自然。画家作画要饱览自然、风景,“胸有丘壑”,盆景创作亦然。盆景这一古老的艺术,长期以来受着中国山水画及其画论的影响。譬如山水画中有“高远”、“深远”、“平远”的画法。盆景中也有“三远”的做法。中国山水画中的若干构图法则,诸如“主次分明”、“细节  相似文献   

9.
《中国花卉盆景》2014,(7):63-63
这盆题名为《浓荫蔽日》的小叶黄杨盆景,是广州盆景协会会长陈昌的藏品。作品是60年前选苗扦插的,40年间历经多次修剪造型,定型上盆距今也已20余载。作品整个造型为大树型,树高82厘米,树干直径12厘米。创作初期采用蟠扎细剪的苏派盆景方式造型,后期充分发挥岭南盆景“蓄枝截干”的优势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0.
从“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这个角度去认识盆景艺术、就作者来说,需要具有文学和美学的基础理论,尤其是要掌握文学创作的理论知识。盆景艺术的特点决定了盆景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盆景与书法     
将书法艺术原理溶入盆景艺术领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潘氏有意将书法艺术原理引入盆景造型。他作的圆柏盆景《垂云》、黑松盆景《草书》,正是用行草的意趣营造了盆景艺象。那毫无拘谨、活泼而洒脱、富有情感的动态造型带着浓浓的东方情调,让人咀嚼回味。这不仅佐证了书法艺术亦对盆景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露了潘氏从盆景角度对书法艺术的见解。他曾给友人回信写道:“以木为笔盆为砚,任尔挥洒咫尺天。”那是主张用书画的意趣强化盆景创作。他在总结松柏类盆景造型时说:“它的变化法则乃是层出不穷,‘反反得正’,就像游鱼调头、蝙蝠在飞翔中倏忽转向,它的意趣与行  相似文献   

12.
盆景为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人们之所以称之谓“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缘由盆景在美感上与诗、画存在着内在联系。当今,我国盆景艺术日益兴盛,笔者鉴赏以观代盆最实例和《中国花卉盆景》历年来所发表的艺术作品,仿唐司徒圣表和清黄钺之例,归纳为《盆景二十四品》。但限于艺术修养,谬误之处,幸希博雅正是!  相似文献   

13.
正盆景改作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有生命,就有变化,这些变化或来源于植物自身的生长,或通过修剪、蟠扎、换盆等盆景造型技法来实现。对于已经成型,甚至获得过大奖的盆景重新造型,进行二度创作,谓之"改作"。这是盆景创作的继续,成功的改作能使盆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具有"凤凰涅槃,再获重生"的艺术效果。对于成型的盆景,看久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换个盆,换种盆景造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对盆景的一种改作。如锦鸡儿盆景"野趣"、雀梅盆景  相似文献   

14.
目前,盆景艺术界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工作者,在论及盆景创作原理时认为:盆景造型既然为艺术创作,那就应该象其它艺术作品的创作一样,应首先“立意”和“构思”,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主题思想和内容,然后再进行选材、加工和创作。但也不否认“因材赋意”、“因材制宜”。理论上,前者称之为“主动的创作意图”,后者为“被动的创作意图”;论述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相似文献   

15.
盆景造型艺术的取形用势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盆景造型理论中谈到了“形”和“势”,并强调:在制作山水盆景时,其立意和布局,也像画山水画一样,讲究“取形”和“用势”。在盆景造型中,“形”即是可见山石、树桩的具体外形,取形就是构思选择适合盆景造型的这种“具体外形”。不能为取形而取形,取形只是手段,目的在于用势,势是盆  相似文献   

16.
<正>嘉善春鹃盆景造型是以毛鹃或夏鹃老桩为砧木,以春鹃为接穗,采用盆景造型手法,完美结合中国传统盆景与嘉善春鹃特色,作品将扬派盆景"云片"造型手法和岭南盆景"蓄枝截干"修剪艺术融为一体,并传承浙派盆景"重风骨、尚气韵"的艺术风格,逐步形成缩龙成寸的大树风貌,尽显严谨、稳健、端庄之美和雄迈、洒脱、奔放之气,盆景体量不求大,重在追求整体美感,兼具花的绚烂夺目和盆景的人文意境,尤其体现观花盛况,表现深远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17.
六、设计说张夷一再强调:砚式盆景创作最反对先有作品再有题名;现在的山水盆景创作常常是做到哪儿算哪儿,最后找个景名标签贴上去。这种做法只会隔靴搔痒,无法充分体现砚式盆景特有的内涵美、精神美,更不能使砚式盆景创作的主题立意与艺术表象有机统一。中国盆景艺术创作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色就是意在笔先,将诗情画意、文化精髓的主题情趣先把握好,画出设计立意草图,再选材动手制作。  相似文献   

18.
<正>二、树根雀梅盆景栽培与管理方法树根盆景造型的关键是选择根形符合制作意图的树根。生长在荒山野岭的各种树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状各异,姿态不一,因而我们对根桩的根形、枝要全面鉴别,只有选择形态好的根和枝,才能创作出构图精巧、寓意深刻、古雅如画、趣味无穷的艺术盆景。盆景是自然和人工合作的成果,通过人工的创造来表现其无限的变化。选定后,修改树根桩头是栽培盆景最基本的一步。要截去哪节树干,剪掉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岭南盆景的最佳观赏时间是脱衣换锦后新芽吐绿时,而国内其他各流派的盆景和国外盆景却是枝繁叶茂时为最佳观赏期。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用线条为骨架塑造整体美,后者是以片、体面来塑造整体美。正如中国画与西洋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线是最简便的造形手段,书法又使中国成为十足的线的王国。岭南盆景的沿革就应沿着线这一中国特殊的造型形式,从线节奏的开拓去探讨其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盆景的创作实践,可概括为因意造型、因形赋意两大原则。“因意造型”在古人与今人的文章中已有许多论述,无疑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它对于提高盆景作者的艺术素养,丰富创作构思,深化盆景主题与意境的开拓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形赋意”(即贵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