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如皋市小蚕共育的历史与现状如皋市的小蚕共育始于1951年,当时,由互助组推举有经验的蚕农负责。饲育人员由参加户挑选或轮流,实行“共育”。3龄起蚕即分户饲养。共育成本及分配均按种摊派。高级社时,养蚕则按记工和入股土地分配。人民公社体制时,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实行记工分配的办法组织共育。初期数量少,全公社集中共育,由技术干部具体负责指导。随着生产的发展,相继建立了公社桑场、大队桑场,蚕种数量逐年增多,以场队组织共育,在技术上以场带队,并建立专用共育室。提倡三专一远(专室、专人、专具及小蚕室远离大  相似文献   

2.
正小蚕共育是指把一定数量蚕在小蚕期集中饲养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由单位组织人员(联户)饲养小蚕,或由蚕室设备齐全、有相应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养蚕户(专业户)饲养小蚕,3龄饷食或4龄饷食第二次给桑后分给蚕户饲养大蚕的一种养蚕法。小蚕共育有利于集中消毒和小蚕生长,有效防止蚕病发生,蚕体强健好养,确保稳产高产;有利于节省劳力、房屋、燃料、桑叶及消毒药品等,降低养蚕成本,增加蚕农收入;有利于栽桑养蚕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3.
一、组织和普及细蚕共育。根据省地蚕桑会议精神,龙川县的蚕桑生产从头批蚕开始抓紧科学养蚕普及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组织细蚕共育,集中技术力量到蚕茧产区的丁云公社,因陋就简,利用老仓库作共育房,选用蚕桑辅导员和高产户养蚕员当共育员,共育户分担工具和供给优质桑叶,并从茧款收入中留用10%作共育室的消毒、加温等费用,县社派专职干部加强技术辅导工作,养蚕至四龄分蚕给各  相似文献   

4.
刘玲 《四川蚕业》2002,30(4):36-36,40
一直以来 ,共育是饲养好小蚕的首选型式 ,但是在高县由于共育设施不齐全、共育户技术不高、养蚕户对共育户不信任等因素造成小蚕共育在高县推广难度大 ,多年来其推广面仍未达到 1 0 %。针对此情况 ,高县丝绸公司技术人员经过实践探索出走小蚕塑料薄膜覆盖育的路子。小蚕塑料薄膜覆盖育是采用无毒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覆盖在蚕座上饲养小蚕 ,能保温保湿 ,保持桑叶新鲜 ,使蚕儿充分饱食 ,发育快 ,眠起齐 ,体质强 ,又能保足蚕头数 ,减少遗失蚕 ,还能减少给桑次数 ,节约桑叶 ,降低劳动强度。1 推广情况及效益分析2 0 0 1年春季 ,高县丝绸公司选择在…  相似文献   

5.
李冬兵  王洪江  方杰  邹邦兴  曾泽彬  王一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1-4
2021~2022年在宜宾市珙县、高县开展多批次1~2龄小蚕人工饲料共育试验。结果显示:饲料共育至3龄起蚕,张种利润为6.31元,比桑叶共育高2.84元,效益提高了81.73%。主要原因一是能有效降低共育户采桑、喂蚕的劳动强度,减少用工量、用工时间,大大节省用工成本;二是提高了养蚕安全性。适于在宜宾农村开展适度规模化小蚕人工饲料育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是我省结合多年发展蚕桑产业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经验,既是发展途径,也是发展方向,更是推动现代蚕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实践证明,小蚕共育利于发育整齐,提升蚕茧质量;利于节省劳力,提高劳动效率;利于节省桑叶,降低养蚕投入;利于合理利用物资,提高规模效应.近年来,“涪城模式”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典范,走出了一条“公司+共育户+农户”的路子,为全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共育户作为这一模式的核心与纽带,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结并推广小蚕共育的做法与经验对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任丽华 《四川蚕业》2003,31(3):25-26
俗话说 :“养好小蚕七成收”。这充分说明了小茧共育的重要性。目前丝绸行业形势不太好、蚕茧价格低、收益低 ,很多蚕农不愿参加小蚕共育 ,先进技术的贯彻困难 ,加之当前农村的青壮年外出务工 ,养蚕又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省劳力、省成本、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育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小蚕共育与小蚕分户饲养的对比调查结果(见表 1 )进行分析。表 1 小蚕共育与小蚕分户饲养成本对比镇别村别组别姓名饲养品种饲养张数共育或分户饲养饲养成本 (单位元 )消毒及添食药物 桑叶 人工 升温材料 其它 成本…  相似文献   

8.
黄仕国 《四川蚕业》2013,41(2):35-36
<正>1小蚕共育良桑饱食的重要性养好小蚕七成收,目前农村劳动力十分缺乏,且工时费高,小蚕共育是缓解劳动力紧张、降低养蚕成本,克服养蚕技术参差不齐、养好小蚕的重要手段。只有共育出健壮、整齐、蚕头充足的小蚕,大蚕生产才有良好的基础,养蚕生产才能达到单产高、质量优、效益高的目的。因此,要搞好小蚕共育工作,必须做好小蚕共育阶段的良桑饱食工作,为小蚕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2影响良桑饱食的因素2.1桑叶质量桑叶质量分为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内在质量是指桑叶本身所固有的营养成分(各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水等)组成比例。外在质量是指非桑叶所固有的但又随桑叶一同被蚕食下  相似文献   

9.
春季稚蚕人工饲料育初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文章报告了如东县2010年春季利用现有小蚕共育设备,开展稚蚕人工饲育的有关情况。在3个共育室采用人工饲料饲育小蚕13张,每张种1~2龄用人工饲料约2.0kg,经过190~202h共育至3龄饷食分发,发育经过时间比桑叶育长约40h;人工饲料育小蚕体重比桑叶育轻,改饲桑叶后差距逐渐缩小,熟蚕体重相差无几;2眠起蚕整齐度能够达到98%以上;蚕茧产量和质量与桑叶育无明显差异。作者认为,将实用化的低成本人工饲料与如东县现有的小蚕集中共育的优势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我县自农村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千家万户分散养蚕,很难能做到分室、分工具、专人养蚕.由于蚕房简陋,不少蚕户是人蚕共居,大小蚕同室饲养;加上养蚕批次多,大蚕套小蚕,消毒防病十分困难.多年来,因蚕病蔓延,鼠蚁为害严重,养蚕产量很低.据统计,1980~1989年十年间,全县平均单张蚕产茧只有16.96kg,许多年份还不足15kg.如何提高产量呢?根据多年的实践,关键在于养好小蚕.所以过去我们也曾经推广小蚕共育,对稳定蚕造,效果很好.但是,小蚕共育所需的桑叶、劳力、  相似文献   

11.
李华 《蚕学通讯》2014,(3):41-42
正小蚕共育就是将养蚕户的蚕种集中在一起,由专人负责统一孵化,饲养到一定程度,分发到养蚕户饲养的一种模式。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的是专业户共育的模式。现将小蚕共育的优势及技术要点阐述如下:1小蚕共育的优势1.1符合小蚕的生理特点"养好小蚕七成收",也就是说,养好了小蚕,大蚕丰收就有七成的把握了,这充分说明养好小蚕的重要性。虽然饲养小蚕的桑叶量和劳动量都比较少,但是,由于小蚕饲养要求  相似文献   

12.
曾平 《蚕学通讯》2004,24(4):35-35,45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生长特点而推广运用的一项重大技术措施.目前我区已全部实现了小蚕专业化共育,但由于共育户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小蚕共育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达不到共育目的.为此,我们于2002年对全区小蚕共育作了一些改进,以加强共育户的责任心,提高共育技术水平和共育质量为目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江安镇周庄村小蚕联户共育实践经验,总结了小蚕联户共育技术措施,以期为蚕农提供技术参考。按照"共育养小蚕,十天眠三眠"的目标要求,在共育之前把好消毒关,共育过程中控制好温湿度,做到良桑饱蚕,超前做好扩座和匀座工作,达到省工、省料、省桑叶,蚕好、茧优、产量高。  相似文献   

14.
正俗话说"养好小蚕七成收",搞好小蚕共育是提高蚕茧单产质量,增加蚕农收入的关键。小蚕共育是针对农村千家万户分散养蚕的现实,把小蚕集中在较好的设施、设备及消毒环境中,由具有较高饲育技术的人员进行饲育,以饲育出蚕头足、发育整齐、强健无病的小蚕,供大蚕户饲养,确保养蚕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小蚕共育一是有利于补催青,能有效提高一日孵化率,确保了蚕农饲育头数;二是  相似文献   

15.
如东县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小蚕的实践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益飞 《广西蚕业》2011,(3):51-56,69
为解决小蚕共育过程中出现的户主老龄化和人工短缺,以及共育安全等问题,开展了规模化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小蚕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相比,1眠蚕体重无显著差异,2眠开始眠蚕时体重表现出差异,3眠期蚕体质量差距较大,4眠蚕体重差异缩小,熟蚕体重差异不显著;盒种产茧量除春蚕低于桑叶育5.1%外,续春蚕、一秋蚕和二...  相似文献   

16.
<正> 根据小蚕生理特点,在不同共育形式和规模之中,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专业化饲养和管理,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饲养到2龄或3龄,分售给农户饲养。实施稚蚕专业化共育有利于推行养蚕新技术、新成果,可以防止蚕病发生,做到蚕作安全,保证蚕儿生长健壮,蚕头数足,壮蚕(大蚕)好养。可以做到省工、省桑叶、省投资,降低养蚕成本,获得质优、单产高、茧质优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江苏省随着蚕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即由过去的集体共育转变为各种规模的专业小蚕共育(饲养小蚕到四龄饷食后发售小蚕)及专业户、重点户兼行小蚕共育等形式,为农村分户养蚕解决了小蚕饲养的困难,并对蚕作安全起到明显的保证作用。为了适应小蚕共育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就小蚕饲育技术标准化问题,进  相似文献   

18.
我市的蚕茧商品生产,过去多是生产队蚕桑专业组承包经营,现在已承包到户,千家万户种桑养蚕.这样一来,出现了养蚕分散,蚕户设备条件差,消毒不彻底,蚕病难防治,尤其新养蚕户,普遍存在不重视消毒防病,产量不稳定,甚至造成减产,挫伤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为了蚕作稳产高产,推广小蚕共育已势在必行.我市推广小蚕共育,曾经试行了几种组织形式:1981年在蚕桑生产新区西牛脚公社的红湾、联民、红路三个大队推广小蚕共育试点,效果不错,平均单张产茧19.7公斤.这种共育室是国家出钱办.小蚕集中管理,大蚕分到各专业组饲养,共育室的人员由各  相似文献   

19.
<正> 小蚕共育具有省叶省工省成本高产量的优点,在我省推广以耒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普及科学养蚕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蚕桑生产实行双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小蚕共育更是千家万户蚕农夺得蚕茧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目前我省小蚕共育的组形织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体共育,一种是联户共育。集体共育是以乡或村为单位,利用集体公房或专门建造的小蚕共育室,由乡或村集体组织,将本乡(村)的全部找大部分蚕户的蚕种集中在一起,共同饲育至三令起蚕或四令起蚕,再发到各户饲养。这种共育是我省各地目前推广的主要形式。联户共育则是一种由群众自愿联合实行小蚕集中饲育,大蚕分户喂养的组织形式,共育设备(包括蚕室、蚕具、桑园)自己解决,推选具  相似文献   

20.
陈汉文 《蚕桑通报》2007,38(2):62-63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育模式。它不仅能使养蚕高产、稳产、质优、高效,而且还能节省桑叶、节省劳力、节省投资。笔者根据多年的小蚕共育经验,就如何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的技术措施和要点做一简要介绍,以提高小蚕共育质量和养蚕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