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手背动脉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附7例报告)邱世国,董嘉蓝,黄亚任,董永盛,李日飞(茂名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茂名525000)掌背动脉岛状皮瓣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1,2],为总结经验,我们对7例手指部软组织缺损作了修复。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方法:根据头面部肿瘤部位及大小不同,分别采用下列6种类型皮瓣转移修复:带蒂额部皮瓣、岛状额部皮瓣、前臂游离皮瓣、下颌颈皮瓣、口角瓣及局部头瓣。结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功能与形态满意。结论: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应以皮瓣转移修复为宜。若创面周围有充分修复材料,则以局部皮瓣转移;若无,应考虑远位皮瓣,包括带血管蒂岛状皮瓣及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一期双侧额部皮瓣修复鼻皮肤黏膜缺损+二期耳软骨移植术修复鼻洞穿性缺损的效果.方法 5例年龄65~83岁的鼻部基底细胞癌患者,肿物扩大切除后均形成洞穿性缺损,鼻部内侧缺损大小1.5 cm×1.5 cm~3.5 cm×3.5 cm,外部皮肤缺损3.5 cm×3.5 cm~ 5.5 cm×6.0 cm,一期应用双侧额部皮瓣修复,3例在术后3个月复诊进行二期皮瓣臃肿修补术+耳廓软骨植入鼻翼成型术.结果 双侧转移皮瓣均成活,修复的外鼻色泽良好与周边皮肤一致,修复后鼻翼接近正常鼻翼.结论 该手术方法适合于各类鼻洞穿性缺损的修复,术后修复的效果及外形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足跟软组织缺损和或骨、肌腱外露创面共34例。皮瓣切取范围5cm×7cm~10cm×18cm,蒂长5~10cm。10例经皮下隧道转移,24例经明道转移。结果34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部分淤血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27例经3个月至4a随访,皮瓣外观、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肤感觉有所恢复,两点分辨率在9~16mm,平均13mm。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皮瓣血供确切,容易定位,手术步骤简单,不需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且皮瓣成活率高,质量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侧内外踝及跟部软组织皮瓣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侧下肢软组织缺损15例皮瓣,其中吻合小隐静脉6例,未吻合静脉9例。结果:吻合静脉的皮瓣全部成活,无肿胀、水泡;未吻合静脉全部出现肿胀、水泡,部分皮缘坏死2例。结论: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减轻皮瓣水肿,有利于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四种前臂逆行岛状皮瓣在手外科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以桡动脉为蒂皮瓣14例,尺动脉为蒂皮瓣6例,骨间背侧动脉为蒂皮瓣16例,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9例共四种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各种创面,包括疤痕挛缩、热压伤、皮肤缺损、虎口挛缩、拇指再造等病例。结果:共46例病例,除一例失败外全部成活,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四种前臂逆行岛状皮瓣在手外科修复术中各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各皮瓣有其应用解剖特点,应尽可能运用骨间背侧动脉蒂及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尽可能减少对手部血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12例足跟、踝、跟腱及小腿中下段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修复。皮瓣最小面积5cm×7cm,最大8cm×12cm。结果:12例中10例皮瓣生长良好,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2~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并有部分感觉恢复。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运恒定,切取方便,不牺牲主要血管神经。是修复足跟、踝、跟腱及小腿中下段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颞动脉一般型皮辦在颜面部修复上的应用虽早在1893年已由Dunham首次报道,但对颞动脉全额皮瓣的应用,至今尚未见有专题或系统经验介绍。近十余年来,我们先后为28例颜面部严重组织缺损或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修复手部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采用足背部足内侧、第1跖背、足外侧血管分支设计三叶皮瓣,应用此皮瓣对4例手部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治疗,术后随访,了解手指功能、外观等情况。结果4例三叶皮瓣均成活,手指功能、外观恢复良好。结论游离足背三叶皮瓣是修复手部多指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几种新的手内皮瓣设计的功效。方法:采用8种类型手内皮瓣治疗手部创伤;在41例皮瓣中,36例是主要以相应动脉为基础的手内神经血管岛状皮瓣。结果:除3例部份坏死外,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功能与形态均满意。结论:手内神经血管皮瓣是修复手部创作引起各种缺损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以推进法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方法:用改进腓肠肌带血管蒂以及双蒂肌皮瓣加屈膝推进法修复胫骨外裸及钢板外露8例、胫骨慢性骨髓炎8例、软组织全层缺损6例和贴骨疤痕及溃疡3例。结果:25例中除2例超限肌皮瓣远端表皮坏死外,全部肌皮瓣一次性消灭创面,成活率100.0%;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平均随访5年未见复发。结论:增加肌皮瓣后缘宽度及减少膝关节角度均可使肌皮瓣向小腿远端延伸,可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SMAS平面下面颈皮瓣修复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和疗效。方法于创面邻近部位设计前蒂或后蒂面颈皮瓣,于SMAS平面下掀起皮瓣后向内侧旋转推进覆盖颊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共20例。结果20例皮瓣均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腮腺瘘形成。术后随访2~13月,皮瓣外观满意,皮肤浅感觉良好,除1例术后半年内下睑外翻外余无面部器官移位及面神经损伤表现。结论SMAS下面颈皮瓣血供可靠,色泽、质地优良,与颊部匹配,是修复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为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屏障膜的促成骨作用及其作用方式.方法5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尺骨造2cm骨缺损模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由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构建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颅颌面组织结构的性别差异 ,为创造富于性别特征的侧貌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用电子计算机 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 1 0 4名正常牙合少年儿童颅颌面结构做性别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下颌骨垂直向生长趋势较强 ,颏部位置相对靠下 ,软组织侧面型较突。结论 :男女颅颌面硬软组织结构基本相同 ,但个别结构仍然存在一定差异 ,且具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蒂部宽度及其结构对兔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模型,设计7种不同蒂宽,观察术后7d皮瓣成活率.结果 组6(蒂宽0.5cm,蒂部含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网)、组7(蒂宽1.0cm,由组6蒂部两侧各旁开0.25cm)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6.
"C"形邻指皮瓣设计的改良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C”形邻指皮瓣的设计进行改良并观察12例的应用效果。方法:于皮瓣蒂部设计一矩形瓣用以制成皮管包裹血管蒂,增加皮瓣蒂的长度和旋转弧方便转移,同时使修复指端脱套伤时皮瓣仍可顺行设计从而携带指固有神经手背支。结果:临床应用12例。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9例得到2~23个月的随访,皮瓣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良好。结论:改良“C”形邻指皮瓣既保留了“C”形邻指皮瓣的优点,又克服了其血管蒂短不便转移及修复指端创面时只能取逆行设计的缺点,是手指创面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带蒂筋膜瓣在修复骨缺损时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的动态组织学观察,论证带蒂筋膜瓣具有较好的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D四组,对照组:A组单纯植入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B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C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复合VEGF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实验组:D组带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术后第4、8、12、16周进行骨缺损修复区组织学观察、再生血管图像计量分析、新生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术后第4、8、12、16周组织学观察,骨修复区新生骨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血管图像计量分析及骨形态计量分析显示,除第4周D、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时间段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组前后时间段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早期具有明显的促血管化作用,并显著增强中后期的成骨作用,缩短骨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18.
基于landsat8 oli数据的合肥市热岛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岛效应是一种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为了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热岛的时空变化特点,利用2014年的Landsat8 oli遥感数据,通过遥感算法反演合肥市地表温度,并对合肥市热岛分布及成因加以分析,同时分析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与热岛分布的关系,以及城市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并对城市热场进行生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四季均存在热岛现象,热岛强度表现为夏季最强,最高温度达57.86℃,秋季次之,春季、冬季较弱。春、夏、秋3个季节热岛多集中在主城区,冬季热岛多分布在乡镇及裸土区,城区热岛强度较弱。热岛效应多集中在不透水面和裸土区,城市冷岛多出现在水体位置。城市热岛分布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归一化建筑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改进半径法可以较好区分城市建成区,建成区与郊区温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