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感染情况与AFP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140例PH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AFP水平。结果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24例(88.6%),其中感染模式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小三阳)为69例(49.3%),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大三阳)32例(22.9%),单纯HBsAg阳性10例(7.1%)。14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AF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 ST)、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检测;比较AFP阳性患者(>20ng/mL为阳性)与AFP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并追踪观察AFP阳性者的AFP变化与肝功能及HBV DNA之间的关系。结果:13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AFP阴性者73例,血清AFP阳性者57例,AFP阳性者的A ST、ALP、GGT较AFP阴性者高(P<0.01或<0.05)。28/31例(90.3%)AFP阳性者的DNA阳性。49/57例(85.9%)AFP阳性者的AFP呈短期一过性升高,随着肝功能的恢复,AFP逐渐恢复正常;另有8例AFP持续升高超过90d,其中3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演变为肝癌。结论:对AFP异常的乙肝患者,应动态监测其AFP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马丽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3,21(1):48-48,50
目的:探讨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和两者联检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生物化学比色定量法对56例PHC患者、43例良性肝病患者以及56例健康人员TSGF和AFP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癌患者二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及良性病变组(P均<0.01),良性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两项联检在灵敏度、准确性方面均优于单项指标。但两者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SGF可作为PHC的一项辅佐性指标,TSGF与AFP联检,可提高PHC早期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电化学发光法(ECLIA)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检测AFP的临床应用。方法:釆用ECLIA和TRFIA两种方法同时检测5组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其中肝癌120例,胃癌48例,乳腺癌32例,卵巢癌45例;健康人群50例。观察两者的准确率、稳定性、线性范围与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肝癌组AFP值(ECLIA法:520.36±354.26ng/mL;TRFIA法:558.48±360.27ng/mL),胃癌组(ECLIA法:15.38±2.34ng/mL;TRFIA法:18.63±1.42ng/mL),乳腺癌组(ECLIA法:10.35±3.51ng/mL;TRFIA法:18.63±1.42ng/mL),卵巢癌组(TRFIA法:11.81±4.36ng/mL;ECLIA法:13.53±2.96ng/mL)。正常组(ECLIA法:6.32±5.14ng/mL;TRFIA法:6.51±5.42ng/mL),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其相关系数为0.992,呈正相关。ECLIA法与TRFIA法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低于2.9%和5.7%,前者优于后者。结论:TRFIA法和ECLIA法检测AFP具有较好的准确率、稳定性及相关性,可应用于临床血清AFP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化建议指标在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随机抽选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医院内科进行就诊的肝硬化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并抽选同期的健康志愿者4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均实施生化检验,并就两组人员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前白蛋白(PAB前白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ASTm)、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α-岩藻糖苷酶(AFU)、亮氨酸氨基肽酶(LAP)、腺苷脱氨酶(ADA)、谷氨酸脱氢酶(GLDH)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化建议指标能够较为明显、准确、有效地反映出患者的肝硬化情况,因此,对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胃电运动情况。方法:对近7年间我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60例的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8例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慢性胃炎静止期或轻度炎症患者(对照组)的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胃电节律异常55例(91.7%),均为过缓,对照组胃电节律异常9例(1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胃电节律过缓,其消化道症状与胃节律过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与病情和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I-1000T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4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急性肝炎48例,慢性肝炎90例(轻度25例,中度30例,重度35例),重型肝炎40例,肝炎肝硬化62例(Child-Pugh A级15例,B级23例,C级24例)和50例正常人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脂蛋白(Lp-α)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除急性肝炎组外,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血清TC、TG、HDL、LDL、VLDL、Lp-α、APOA-Ⅰ、APOB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各项血脂水平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而降低(慢性肝炎重度组和中度组显著低于轻度组,重型肝炎组显著低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死亡组显著低于存活组);同时亦随着病程进展和肝纤维化的加重而降低(Child-Pugh C和B组显著低于Child-Pugh A组).结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监测,对了解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和估计预后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在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肝细胞癌患者,根据血清AFP测定结果将其分为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血清AFP20μg·L~(-1))40例及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血清AFP≥20μg·L~(-1))60例,比较2组常规MRI征象(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坏死信号、病灶内伴发出血、病灶伴发转移、血管受侵)、增强MRI征象(快进快出、快进缓出、缓进缓出)、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观弥散系数(50、100、200、400、600、800 s/mm~2)、病理分化结果(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结果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常规MRI征象占比均小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增强MRI征象相比较,缓进缓出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快进快出占比小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快进缓出占比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三期增强信号值差值相比较,动脉期数值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门脉期、延迟期均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应表观弥散系数随着b值的增加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均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理分化结果相比较,中分化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组高分化占比大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低分化占比小于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清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中多模态MRI应用效果较好,可为鉴别血清AFP阴性及血清AFP阳性肝细胞癌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I- 10 0 0 T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 7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肝炎130例、急性肝炎35例、重型肝炎38例、肝炎肝硬化70例)及4 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镁、铁、铜、锌的水平。结果:各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锌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 1)。除急性肝炎组外,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镁、铜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 1) ,血清中镁、铜、锌水平以重型肝炎组最低。各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铁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 .0 1) ,以重型肝炎组最高。结论: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微量元素,对了解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检测了1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r-GT、AFP、ALP、ALT值并计算AFP阴性的AFP/ALT、r-GT/ALT比值。结果显示:r-GT阳性率90.0%(90/100),大于100u/L77例;ALP阳性率59.4%(41/69).AFP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患者血清和腹水中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肝硬化腹水 72例分为SBP组 (n =4 0例 )和漏出液组 (n =32例 ) ,采用Gress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和腹水的NO的变化。结果 :SBP组血清和腹水的NO水平明显高于漏出液组 (P <0 .0 1 ) ;SBP组腹水NO水平又明显高于血清中的NO水平 ,且随着感染的控制 ,腹水中NO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结论 :腹水NO的检测有助于SBP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FP、CG和SF三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测定并分析我院2008年9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1例良性肝肿瘤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FP、CG和SF水平,并对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CG和S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肿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单项检测中血清AFP的灵敏度最高,达79.65%,但其特异度(64.41%)低.联合检测AFP+CG+SF的特异性最高,达88.85%.肝癌Ⅲ期患者的AFP和CG水平显著高于Ⅰ或Ⅱ期患者(P<0.05).肝癌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血清中AFP、CG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单项检测时AFP灵敏度最高,CG特异度最高;联合检测AFP+CG可以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联合检测AFP+ CG+ SF可以提高肝癌诊断的特异度,AFP+ CG对肝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和甲胎蛋白(AFP)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41例胆管细胞癌、42例肝细胞癌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标本中CEA、CA199和AFP水平。结果胆管细胞癌组的血清CEA和CA199水平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AFP则低于肝细胞癌组,而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检测中,肝细胞癌的AFP阳性检出率最高(73.8%),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联合检测(76.2%)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细胞癌的单项检测以CA199的阳性检出率最高(60.9%),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联合检测阳性率(95.1%)又明显高于CA199的单项检测(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EA、CA199和AFP有助于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血清内毒素(LPS)、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18)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鲎试剂(Ⅱ)-偶氮显色法、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8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LPS、IL-12、IL-18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32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清LPS、IL-12、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且随着肝功能越差,升高越明显(P<0.01);腹水组的LPS及IL-12、IL-18水平较无腹水组也明显增高(P<0.01).结论LPS、IL-12、IL-18均参与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病情的变化密切相关.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善宁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最小有效剂量。方法将44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善宁20ug/h、B组采用善宁30ug/h持续静脉注射(微量注射泵给药),观察2组止血疗效。结果2组间善宁使用的剂量差异有显著性,但2组间的止血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用<25ug/h及>25ug/h的善宁治疗,其止血效果无显著差异,小剂量(20ug/h)的善宁有同样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性化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40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病情好转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醋酸甲地孕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醋酸甲地孕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BAX表达.结果 观察组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均于对照组(P<0.01或0.05),观察组治疗后PCNA、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醋酸甲地孕酮联合米非司酮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癌,这可能与其调节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消化系统肿瘤5项组合检测对消化道癌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95例消化道癌症患者和65例健康检查者血清中消化系统肿瘤5项水平,即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72-4(CA72-4),比较两组的检测均值和阳性率.结果 消化道癌症组血清AFP、CEA、CA125、CA19-9、CA72-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FP在肝癌组的均值和阳性率、CEA在结直肠癌组和胰腺癌组的均值和阳性率、CA125和CA19-9在胰腺癌组的均值和阳性率、CA72-4在胃癌组的均值和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组合检测阳性率一般高于单项检测.结论 消化系统肿瘤5项组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消化道癌症的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否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活性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的数量以及增强糖皮质激素(GC)的疗效.方法 40例CADPD患者随机分为参芪组和激素组(每组各20例),参芪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静滴,激素组静脉给予甲泼尼龙40mg.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浆皮质醇(F)的质量浓度,检测外周血混合白细胞GCR,同时检测肺功能,并同健康正常者作比较.结果 参芪组和激素组患者治疗前GCR数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激素组的GCR显著降低(P<0.05),参芪组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均降至正常水平(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EV1%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1).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后的活性GCR数量增多,血浆内源性F质量浓度升高,表明参芪扶正注射液在保护GCR的同时,还可改善皮质功能,提高内源性皮质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高血压组68例根据高血压病程长短分为Ⅰ组(病程10年以下)38例和Ⅱ组(病程≥10年)30例,对照组40例为同期体检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病史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高血压各组与对照组异常频谱形态及收缩峰流速异常检出率,颅内动脉平均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变化.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PI值增高、频谱异常率增高(P<0.05),收缩峰流速异常率增高(P<0.01),Vm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血压Ⅰ组和Ⅱ组比较,收缩峰流速异常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Vm、PI值、频谱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CD检查显示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异常,提示TCD检查对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