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山东省郯城县夏玉米最佳耕作模式,改善郯城县夏玉米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夏玉米产量。[方法]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铁茬播种、旋耕、深翻和深松4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作物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深松耕作模式能够增加土壤疏松度,与铁茬播种模式相比,其土壤容重降低了0.07~0.21 g/cm3;与铁茬、旋耕播种模式相比,其质量含水量增加了0.08~0.14 mg/mg;其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与其他耕作模式最大相差34.9~82.0 g;此外,该模式还可增加夏玉米穗位叶面积,促进籽粒灌浆,较其他处理耕作模式可增产5.3%~5.9%,增产效果显著。[结论]深松耕作模式并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农艺性状以及土壤蓄水、土壤容重等均有积极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施氮方式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耕作条件下,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入不同类型肥料处理之间相比,施氮量为150 kg/hm~2和225 kg/hm~2的控释尿素处理的籽粒产量比对应的施入等量普通尿素处理平均分别增产5.3%和13.5%,增产达显著水平。与常规耕作相比,深松处理后,普通尿素处理和控释尿素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分别提高3.2%和8.1%,干物质量平均分别提高6.2%和6.1%;普通尿素处理的籽粒产量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控释尿素处理的籽粒产量平均提高6.4%,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玉米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根系活力、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玉米的生长速度,进而增加其叶面积,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根系活力,改善了玉米的产量性状,最终提高了玉米产量,增产效果好,最高可达4991.9kg/hm2;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5.01%、21.14%、3.21%、15.00%和16.44%、24.92%、4.49%、12.60%,即冬小麦播前翻耕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比例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进而提高穗粒数与粒重,有利于产量提高。与RN相比,MN和MR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4.03%和30.61%。夏玉米播前旋耕对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籽粒灌浆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出苗率,进而增加群体数量,提高产量;与MN相比,MR处理的出苗率提高6.29%,这是其产量较MN提高5.23%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相比,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均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尽管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产量较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高5.23%,但结合生产实际,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播种(MN)更有利于该区域夏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不同耕作方式和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郑单958(ZD958)、浚单20(JD20)、蠡玉16(LY16)、农大108(ND108)为材料,研究4个夏玉米品种在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下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粒叶比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前茬玉米秸秆粉碎覆盖免耕播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双免)方式较前茬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翻免)方式平均增产13.8%,且较前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旋免)方式平均增产6.8%;双免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2种耕作方式;双免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从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旋免和翻免2种耕作方式;双免种植的玉米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均高于其他2种耕作方式;同时,双免种植方式的夏玉米具有较高的粒叶比。表明在华北平原连续多年种植小麦、玉米,双免耕作方式较翻免和旋免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延收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千粒质量、灌浆速率、光温资源利用及植株器官干物质运移的影响,为玉米延收增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玉米"金赛6850"为材料,分别设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5个处理延期收获(习惯收获后,每隔5d为1个收获期),测定在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适时延收,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增加显著,延收15d,传统耕作千粒质量平均日增3.59g,产量增加1 334.7kg/hm2,灌浆速率为1.7mg/(g.d);延长收获提高了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延收15d,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的有效积温分别增加了180.33和154.98℃,日照时数分别增加53.90和23.30h,植株干物质向籽粒中运移量以传统耕作最多,达10.06g,叶和茎秆的干物质对籽粒增重的贡献率较高。【结论】玉米适时延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增产幅度因耕作和覆盖方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深耕(常规耕作)、秸秆还(不还)田为要素组合5种不同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百粒重)、下部茎节、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籽粒在灌浆前期干重快速增长,而后平缓持续增长;秸秆还田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对下部茎节的节长和茎粗影响也较大;隔1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在夏玉米的各个测定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处理。可见,深耕和秸秆还田可增加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叶面积指数,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2004—2014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旱作区高效农耕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处理相比,垄作覆盖有利于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对于冬小麦和夏玉米穗数的提高效果不明显;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平均增产达17.0%;对冬小麦而言,长期垄作覆盖处理较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7.4%,增产效果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极端干旱的年份垄作覆盖则表现出明显的减产效应,减产幅度为8.9%;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夏玉米产量均极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24.4%。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4.8、23.7、19.6 kg/(hm~2·mm),较传统耕作处理极显著提高了6.99%、32.82%、22.2%。综上,长期定位垄作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优于冬小麦。  相似文献   

9.
粉垄耕作后效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耕作方式对下茬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了小麦季粉垄深松对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从耕作制度的改进上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小麦播种季,设旋耕(12~16 cm,CK)、粉垄耕作(FL1:20~30 cm,FL2:30~40 cm)3个处理,夏玉米在小麦收获后机播。结果表明,与旋耕(小麦季)相比,粉垄耕作(小麦季)能增加下茬玉米的株高、穗长、单株干物质质量等生长因子,FL1,FL2处理的株高均极显著(P≤0.01)高于CK,FL1处理的单株干物质质量显著(P≤0.05)高于FL2,CK;粉垄耕作(小麦季)能促进下茬玉米的穗行数、穗粒数、单穗籽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增加,其中,FL1,FL2处理的穗行数显著(P≤0.05)高于CK;FL1的果穗质量、百粒质量显著(P≤0.05)高于CK。粉垄耕作(小麦季)能够提高下茬玉米的籽粒产量,其中,FL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P≤0.05),各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大小为:FL1(9 723.3 kg/hm2)FL2(8 720.3 kg/hm2)CK(8 273.7 kg/hm2)。  相似文献   

10.
在黄淮海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选择具有当地代表性栽培条件田块,在玉米收获后小麦播种前,将深耕与常规耕作做田间性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深耕和常规耕作对玉米生育期没有影响;但深耕可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增强抗倒能力;改善穗部性状,提高玉米产量,产量增加5.7%,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深耕对夏玉米产量构成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耕作定位第7年的试验(2009-2015年),设常规耕作+秸秆还田(CT)、深耕+秸秆还田(DT)、深耕+秸秆不还田(NDT)、隔年深耕+秸秆还田(ADT)4种耕作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深耕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平均比CT增产17.6%,增产的原因是穗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穗行数的显著提高增加12.5%,行粒数多7.4%,百粒重提高5.6%;DT和ADT处理比NDT处理平均增产7.9%,DT与ADT间差异不显著。从增产机理上分析,深耕能显著提高夏玉米LAI(叶面积指数),灌浆期平均提高了11.0%;深耕打破犁底层,耕层厚度增加了58.9%,有效耕层土壤量增加59.2%,容重下降了10%以上,显著提高根系活力。同时深耕+秸秆还田即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增加了土壤酶活性。1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0%以上,0~2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增加了5%以上。[结论]隔年深耕是豫西地区一种节本增效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夏玉米最佳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试验表明,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差异达显著水平。氮肥对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单株果穗干物质的提高,与穗粒数、秃尖率等相关性较小;本试验夏玉米最高产量的施纯氮量为137.68kg/hm2,经济最佳施肥量为纯氮131.54kg/hm2。  相似文献   

13.
试验材料选用郑单958(ZD958)和登海618(DH618)两种夏玉米品种,设置0(P0)、45(P3)、90(P6)、135 kg/hm~2(P9)4个不同的施磷(P_2O_5)水平,研究磷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有利于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在0~90 kg/hm~2范围内,夏玉米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施磷量超过90 kg/hm~2时产量随之降低。ZD958和DH618的P6处理产量较P0处理分别提高13%和14%;施磷有利于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的提高,进而改善叶片光合性能,提高净光合速率,光合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成熟期干物质重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ZD958的P6处理成熟期干物重较P0和P3处理分别增加26%和9%,DH618分别增加12%和9%,施磷后光合性能的改善与干物质重的提高有助于夏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温和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温和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降温效应发生在春玉米生长前期;6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中,以铁茬茬间播种,垄沟秸秆覆盖的保水效果最好;6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提高春玉米的出苗率,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及百粒重,有效地提高春玉米产量,其增产效应为Tr5>Tr3>Tr4>Tr6>Tr1>Tr2>CK,增产幅度依次为35.8%、28.1%、21.5%、18.5%、18.1%、14.4%.  相似文献   

15.
施用缓释肥料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缓释肥料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缓释肥料可使夏玉米每667m2增产45kg,经济效益提高89元。进一步研究表明,缓释肥料促进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玉米的穗长,从而提高了穗粒数。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本地推广面积较大的两个玉米品种登海605和登海618为材料,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施肥水平下,滴灌施肥可以提高夏玉米茎粗,使处理间茎粗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滴灌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拔节期至成熟期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大穗粒数和百粒重,有效提高产量。以上说明,滴灌施肥在保证一定生物产量水平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利于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提高穗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结实率和养分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花粒期光照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针对近年来黄淮海夏玉米区太阳辐射不断减少的生产问题,探讨花粒期光照对夏玉米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花粒期遮阴(S)、花粒期增光(L)两个处理,遮光度为60%,阴天下增光的光照强度能达到80 000—100 000 lx,以自然光为对照(CK),研究花粒期光照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遮阴后夏玉米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灌浆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增光增加了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灌浆速率。连续两年遮阴处理的产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9.39%、79.03%,而增光则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6.29%、12.9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L>CK>S,生育后期不同处理DH605的籽粒占干物质总量的比例差异显著,S、CK和L平均分别为22.92%、48.49%和51.80%。与CK相比,遮阴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减小,同时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相对增加;增光则使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提高,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增加。【结论】花粒期遮阴通过降低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降低夏玉米产量;花粒期增光则通过增加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宁夏中部风沙区玉米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建宏  李成军  吴宏亮  许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761-1576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从生长发育看,垄膜集水处理的玉米在株高、叶面积系数等方面的生长更协调;在玉米的生育前期,平铺膜处理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株高、叶面积系数、干物质量明显高于对照,而到后期,各个生育指标逐渐下降,表现出早衰;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在前期生长发育缓慢,株高、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对照,到中后期,生长发育加快。从产量形成看,保护性耕作措施出苗率均低于对照,从而影响产量的形成。8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中,垄膜集水措施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处理表现增产,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6%和11%。  相似文献   

19.
套种宽窄行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等行距为对照,研究了豫西地区套作模式下宽窄行栽培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栽培相比,宽窄行的籽粒灌浆速率显著提高,有利于夏玉米营养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株高增高,并且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快,后期下降慢,生物产量高,百粒重高,产量性状明显改善,其中平均产量为6660.2kg.hm-2,比等行距增产16.7%,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2个氮肥水平(180、240 kg/hm~2)和3个种植密度(每公顷6万株、7.5万株、9万株),研究氮肥与密度对夏玉米生理特性、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密植(每公顷7.5万株)有利于增加夏玉米产量;在低密度(每公顷6万株)条件下提高氮肥水平可以改善光合作用,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增产显著;中高密度时增氮对光合作用的改善不明显,干物质积累增加也不显著,因此,增产效果不显著。增密降低穗位叶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大喇叭口期干物质的积累;散粉期和收获期,增至中密度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继续增密干物质积累增加不显著。低氮水平下增密可以有效提升氮肥偏生产力,而氮肥水平过高即使增加密度提升氮肥偏生产力的效果仍然不佳。密度过高降低植株的抗倒能力导致玉米田间倒伏率增加,适当增密不会导致抗倒能力显著减弱并保持较低的倒伏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氮肥施用量180 kg、种植7.5万株是适合试验地夏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