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给杂交选育优良小麦品种提供基础,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晋农190为父本,分别与9个普通小麦品种、7个六倍体小黑麦品种为母本配置杂交组合,对杂种F1代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发现除了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之外,其余农艺性状均表现为数量遗传,F1代表现为超亲遗传或介于双亲之间。六倍体小黑麦的灰绿色叶片或茎秆、穗长长和红色不饱满的籽粒在杂种F1代显现,可作为鉴别真假杂种的典型性状。  相似文献   

2.
为创制六倍体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tmack)-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异染色体体系,将六倍体小黑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以六倍体小黑麦品种Presto为母本、普通小麦品种晋农190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对双亲及其杂种F2种子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观察,确定其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发现,双亲的染色体数目均为42,父本晋农190的核型公式为2n=42=36m(2SAT)+6sm,核型类型为1A;母本Presto的核型公式为2n=42=26m(4SAT)+4M+12sm,核型类型为2A。杂种F2中F2-3为双单体附加系,其核型公式为2n=44=36m(3SAT)+4sm+1m+1m,核型类型为1A。通过对染色体的形态、短臂和长臂的长度、臂比及相对长度系数进行分析,可初步推断杂种F-3附加的可能是母本的7号和21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鹅掌楸属植物叶表皮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鹅掌楸属植物4个种(或品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鹅掌楸属植物的叶片上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状,呈波纹网状结构,有角质层和蜡层;下表皮细胞无规则排列,气孔呈椭圆形,由2个月牙型的保卫细胞构成和2个肾形的副卫细胞构成,在叶下表皮呈无规则排列;叶脉结构也极为相似。但下表皮细胞结构、角质层的密度和纹饰、气孔密度和大小存在区别,这些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对探讨鹅掌楸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甘蓝耐裂球性与叶表面微形态及细胞组织结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细胞学水平上探讨影响甘蓝裂球的原因,为甘蓝耐裂性材料的选育和新品种的育成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甘蓝耐裂性鉴定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4份耐裂性不同的甘蓝叶表面微形态及细胞组织结构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甘蓝球叶表皮细胞为无规则型,气孔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材料间下表皮微形态存在较显著的差别:耐裂材料的垂周壁上有明显的波状嵴,平周壁上有加厚的条纹状角质层纹饰,保卫细胞四周角质层褶皱较多、起伏较大,表皮细胞上覆盖有大量的粉状或颗粒状蜡质.易裂材料的垂周壁呈沟槽状下陷,平周壁上角质层光滑,保卫细胞四周角质层较平坦.耐裂材料的叶肉细胞层数多,排列紧密,间隙小.易裂材料叶肉细胞层数少,排列松散,间隙大.耐裂材料与易裂材料在球叶表面微形态及细胞组织结构上表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曾斌  王庆亚  唐灿明 《作物学报》2008,34(3):496-505
选取湘杂棉3号、南抗3号和鲁棉研15等3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及其亲本为材料,剖析盛花期主茎功能叶(倒4叶)的叶片结构、叶表皮气孔特征以及主茎功能叶的叶脉、叶柄、铃柄和对应的果枝叶叶柄等器官的维管束组织结构。结果表明,3个F1及亲本共9个材料的主茎功能叶(倒4叶)主叶脉中的维管束形态有三分支型、两分支型和无分支型3种,杂种及亲本之一的维管束都为三分支型,说明三分支型的维管束是显性遗传。F1功能叶主叶脉、功能叶叶柄、果枝叶叶柄、铃柄的维管束性状(导管总数、单个导管面积、维管束总面积、维管束组织比)和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细胞大小的优势表现因组合而异。主叶脉、功能叶叶柄、果枝叶叶柄、铃柄的维管束以及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细胞大小的优势与杂种的产量优势可能没有关系或相关性较小。3个F1的下表皮单位叶面积气孔总面积均表现超亲优势。果枝叶可能比主茎功能叶对铃的发育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棉花杂种优势与亲本表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个高品质棉品系做母本,分别以大铃、高品质、高衣分种质做父本,配制了9个杂交组合.通过分析9个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研究了杂种F1产量优势与亲本表现的关系.结果表明,杂种F1的产量优势由父母本共同决定,在母本相同的情况下,F1产量优势决定于父本,而在父本相同的情况下,F1产量优势决定于母本;在母本相同的情况下,F1铃数、铃重、衣分、株高的平均竞争优势决定于父本.  相似文献   

7.
黑芥与诸葛菜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大有  王爱云  吴金花 《种子》2008,27(5):10-13
以黑芥和诸葛菜为亲本,进行远缘杂交,通过子房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属间杂种,并对杂种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以黑芥为母本,诸葛菜为父本的正交组合获得了1株真杂种,结籽率为0.72%,而以诸葛菜为母本,黑芥为父本的反交组合没获得杂种;取授粉后第7天的子房离体培养效果较好;以MS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一定量的植物激素2mg/L6-BA和0.2mg/LNAA培养子房效果较好。杂种一代植株呈现中间型,一些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一些性状倾向于母本。花粉育性观察表明,杂种一代表现为完全的雄性不育。SSR鉴定结果表明,形态上有变异的1株杂种为真杂种。  相似文献   

8.
四倍体栽培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 AABB)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是两种目前主要的小麦栽培种。通过远缘杂交转移利用四倍体小麦(或六倍体小麦)基因是六倍体小麦(或四倍体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方法。然而,两者杂种F1为基因组组成不平衡的五倍体,其中A和B基因组染色体均为两套,而D基因组染色体仅一套。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包括核基因组和细胞质基因组,可能影响五倍体杂种的染色体传递效率。本研究以多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四倍体小麦和六倍体小麦为亲本,配置正反交五倍体杂种F1,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自交F2代植株的染色体组成规律。结果表明,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对杂种F1自交结实率影响显著;不论是以四倍体小麦还是六倍体小麦做母本, AB基因组染色体在F1自交过程中相对稳定, F2后代的数目均接近28条(27.9 vs. 28.0);以四倍体小麦为母本F2平均保留的D基因组染色体数显著多于以六倍体小麦为母本的后代(7.0 vs. 2.9)。因此,以四倍体小麦为最终目标后代时,应优先以六倍体小麦为母本进行杂交组合的配置;以六倍体小麦为最终目标后代时,应优先以四倍体小麦为母本开始最初的杂交组合配置。  相似文献   

9.
气孔在葱莲不同器官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葱莲植株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花、花茎、鳞茎、叶、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的表皮进行研究,对花瓣上表皮、花瓣下表皮、花茎的表皮、外果皮、叶近轴面和叶远轴面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面积分别进行比较,并分别对花瓣和叶的气孔密度与保卫细胞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根上未见到有气孔分布。除了在葱莲的叶和花茎等常规部位发现有气孔分布外,花瓣、雄蕊、雌蕊、子房、花梗、花茎、鳞片、果实和种子上均有气孔分布。气孔呈半月形,无副卫细胞。葱莲叶片近轴面的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显著大于远轴面(P0.05)。花茎和叶上的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显著大于花瓣和果实(P0.05)。外果皮的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最小。叶远轴面的保卫细胞面积最大(P0.01),花瓣下表皮的保卫细胞面积最小(P0.01)。花瓣的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面积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r=0.089,P0.05),而叶片的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r=-0.535,P0.01)。  相似文献   

10.
以北方两系杂交粳稻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采用程式指数法划分亲本和杂种的籼粳成分,研究其籼粳成分与杂种部分株型性状的关系。杂种在分蘖高峰期和成熟期的叶绿素含量与父本的程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杂种的剑叶叶长与母本的程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母本籼稻成分呈显著负相关。在穗部性状与亲本籼粳成分分析中得出,穗长与父本和杂种的籼粳成分相关分析达显著负相关,穗数和穗粒数都与母本的籼粳成分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还与父母本籼粳成分之差绝对值呈显著负相关。叶绿素SPAD值与亲本的籼粳成分及其差值呈线性相关,存在临界极值。因此,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要获得良好的株型性状及产量杂种优势,父母本的籼粳成分要适度搭配。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The polypeptide composition of Fraction-1-Protein (F1P) from rice × sorghum, rice × wheat hybrids and their respective parents have been analyzed by a microelectrofocusing method. The large sub-unit (LSU) is composed of three polypeptides and the small sub-unit (SSU) of two polypeptides in rice and sorghum parents and rice × sorghum hybrids. Similarly, LSU is composed of three polypeptides in the rice and wheat parents and rice × wheat hybrids. Two polypeptides occur in the SSU of rice parent and rice × wheat hybrids where as only one polypeptide in the wheat parent. These polypeptides also differ in their isoelectric point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ports of F1P inheritance in hybrids in other crops, F1P analysis of rice × sorghum and rice × wheat hybrids does not seem to be an important marker to identify such intergeneric hybrids. Since this is first such report of F1P inheritance in hybrids between distantly related plants, its implication in different modes of inheritance are discussed.Abbreviations F1P Fraction-1-Protein - IEF Isoelectric focusing - pI Isoelectric points - LSU Large sub-unit - RuBPCase 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 SSU Small sub-unit  相似文献   

12.
以与中棉所12及其2个选系为亲本组配的4个杂交棉中棉所28、中棉所29、湘杂棉2号和冀棉18苗期的根和顶端叶为研究材料,采用cDNA-AFLP技术分析苗期杂交棉与亲本的根和叶基因差异表达,并用QuantitativeReal-Time技术加以验证.结果表明:(1)在4个杂交组合中,中棉所12选系是营养生长杂种优势高值亲本;(2)杂交种和亲本间存在显著的基因表达差异,可分为杂交种上调、单亲显性、单亲沉默、杂交种下调4种表达型.4个杂交组合在三叶期根和叶中差异表达基因的4种类型比例趋势基本一致,单亲差异表达型(包括显性和沉默表达)在根和叶中所占比例较高,杂种下调表达型所占比例较低,反映出苗期单亲差异表达型在杂种优势形成中起主要作用;叶部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和比例(29.20%~46.09%)比根(15.65%~22.49%)高的多,说明叶中基因差异表达可能比根中基因差异表达对杂种优势形成作用更大;(3)高值亲本中棉所12选系与杂交棉共同表达的基因多于低值亲本与杂交棉共同表达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中棉所12选系在杂交棉冀棉18、中棉所29和中棉所28的苗期营养生长杂种优势产生中起优势亲本的作用;(4)4种杂交组合差异表达基因(包含叶和根)占总表达基因的27.00%~34.56%,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类型和4个杂交组合的关系发现,超显性效应占3.30%~7.17%,超低亲效应占2.62%~4.14%,低亲效应占5.65%~13.03%,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是主要的杂种优势效应,占79.52%~83.79%.多种杂种优势效应的并存说明杂种优势可能是多基因共同作用产生多种效应的结果;(5)超亲优势组合中棉所28的超显性效应占7.17%,明显高于其他3个表现中亲优势组合,说明杂交种上调表达型可能对苗期杂种优势产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DNA指纹技术进行玉米亲子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DNA指纹分析技术 ,分析了同母异父 5个杂交组合分别与其父母本之间的遗传距离 ,结果发现 ,每个杂交组合与其相应的父本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所有组合完全一一对应。因此 ,可以通过计算遗传距离来进行玉米亲子鉴定 ,只需计算出玉米杂交种与所有可能父本自交系之间的遗传距离 ,与其遗传距离最小的自交系就是该杂交种的真正父本。  相似文献   

14.
烟草品质性状在杂种一代中的遗传表现与亲子相关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K326为母亲 一,9个烤烟品种和4个晾烟品种为父本组配的22个组合以及亲本分析了7个常规品质性状在F1中的遗传行为:(1)各种性状都有表现超高亲或超你薪的组合,不同性表现杂优的组合比例不同,在40.91%(氮碱比)至63.64%(蛋白质含量)间;(2)各种性状表现杂优方向各异,总糖、蛋白质含量、施未克值正负向组合数相近,氮碱比、糖碱比以正向优势为主,总氮、烟碱以负向优势为  相似文献   

15.
黑籽南瓜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整播期克服了南瓜属种间花期不遇的问题,以美洲南瓜、中国南瓜、印度南瓜3个种共12个材料与黑籽南瓜进行了种间杂交试验。黑籽南瓜为母本不结实,以其他3个种为母本则均可结实。美洲南瓜×黑籽南瓜及印度南瓜×黑籽南瓜杂交获得的果实内均无种子。获得了18株中国南瓜×黑籽南瓜F1植株。种间杂种F1植株雄蕊退化,以其作为母本以中国南瓜或黑籽南瓜为父本进行回交,可结实但无种子。中国南瓜×黑籽南瓜F1形态为双亲中间型偏父本,其抗病性、抗虫性不及父本黑籽南瓜而倾向于母本中国南瓜。  相似文献   

16.
采用石蜡切片法和徒手切片法对刺萼龙葵的幼苗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刺萼龙葵子叶长1.2~1.8 cm,宽0.2~0.6cm,厚度180~270μm,栅栏组织1层,厚55~65μm,海绵组织相对很发达,占叶肉的很大比例,厚155μ165μm,气孔器在上、下表皮都有分布,气孔指数平均为46.1;真叶长2~2.5 cm,宽1.5~2 cm,厚度220~340μm,栅栏组织1层,厚108~114μm,海绵组织细胞4~6层,厚111~118μm;上下表皮均具表皮毛.皮层中的细胞具有叶绿体;雏管束为双韧型.刺萼龙葵根的表皮细胞1层,排列紧密;皮层细胞均为薄壁细胞,凯氏带就分布于此层上.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玉米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选用了8个玉米自交系和它们的5个杂交种,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杂种和亲本之间抽穗期叶片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杂交种与自交系之间的基因表达模式可以分为5种类型:杂种特异表达型(W1)、单亲显性表达型(W2)、双亲表达沉默型(W3)、单亲沉默表达型(W4)、亲本和杂交种表达一致型(W5),所占比例分别为2.81%,16.92%,11.79%,4.25%和64.23%。还对每种差异表达模式与12个杂种性状表现和中亲优势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