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菇金针菇原生质体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技术的应用为食用菌育种开辟了新天地,国内外均进行了以原生质体为材料的食用菌育种的研究。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是开展以原生质体为材料育种工作的基础。笔者在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的同时,也重点研究酶解时间、渗透稳定剂和再生培养基对香菇、金针菇的野生型和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原生质体释放、再生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再生过程,为食用菌原生质体的融合育种、诱变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芝 《长江蔬菜》2003,(10):39-41
通过对金针菇的遗传特性和遗传育种手段,即驯化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等的概述,指出当前金针菇的遗传育种进展,并分析了金针菇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对育种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原生质体辐射诱变培育金针菇新菌株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 60 Co γ射线诱变金针菇原生质体 ,对原生产品种进行改良 ,培养出生物转化率高 ,品质优良且产量较高的金针菇新菌株。这种育种法比传统育种方法简便快捷 ,加快了育种过程 ,缩短了育种周期。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原生质体技术在灵芝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灵芝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灵芝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技术、单核化杂交育种技术以及灵芝原生质体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灵芝原生质体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戴秉丽(农学农机系农业微生物室130062)(二)食用菌原生质体变系统另一类原生质体研究是与常规诱变手段相结合的,统称为食用菌原生质体诱变系统。一些研究应用该系统产生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这类工作大多旨在为原生质体融合...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承担的省科委下达的“七五”攻关项目“金针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由省科委主持,邀请国内同行著名专家通过了鉴定。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已在松口蘑、草菇等食用菌中获得到了成功,但由于金针菇生活史复  相似文献   

7.
采用低能离子射线诱变原生质体选育桑黄菌株SH009,在确定诱变剂量效应曲线的基础上选择了1.5×1015 ions/cm2氮离子的诱变处理剂量.经过对诱变原生质体单个再生菌落的筛选,得到8株变异株,选取生长速度较快的5个菌株进行摇瓶培养,这5个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和总黄酮产量均比出发菌株有所提高,其中P4的多糖和总黄酮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7.76%和73.24%.5个诱变菌株经平板传代5代以后的生长速度均保持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果表明,采用低能离子射线诱变桑黄菌株是一种有效的诱变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金针菇原生质体优良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针菇原生质体优良菌株的选育(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微生物室北京100094)周宗俊,吕和平,武艳霞,张学敏实验以本组辐射及再生后的金针菇(Fla-mmulinauelutipes)原生质体菌株为材料,根据各菌株子实体外观差异,设计了菌柄颜色浅淡,菌盖...  相似文献   

9.
以姬松茸JS01为试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对姬松茸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和再生率。首次通过在再生培养基中添加细胞壁前体物质及营养因子,进一步提高姬松茸原生质体的再生率。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菌龄7d,以0.6mol·L~(-1) KCl作渗透压稳定剂,溶壁酶浓度1.5%,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4.0h,pH 6.0,在该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高达1.97×10~7个·mL~(-1);菌龄6d,以0.6mol·L~(-1) MgSO_4作渗透压稳定剂,溶壁酶浓度2.0%,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3.0h,pH 6.5,再生培养基为GM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为1.12%。再生培养基中添加纤维二糖和维生素B_1后,再生率为1.17%,较优化结果提高了4.46%。该研究为姬松茸在菌种提纯复壮、原生质体诱变、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原生质体基因组重排等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述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5种育种技术在平菇上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利用酶处理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菌丝体,分离到原生质体并对其进行紫外线诱变,确定诱变后的致死率,以利于桑黄原生质体诱变及融合的合理实施。菌龄为10 d的桑黄菌丝体在1.5%溶壁酶、100 r·min~(-1)、30℃条件下酶解3 h,获得原生质体;再分别经紫外线照射10 s、20 s、30 s、40 s、50 s、60 s、70 s、80 s、90s后;利用血球计数板对美兰染色后的活性原生质体计数,计算桑黄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后的致死率。结果显示,原生质体致死率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40 s~50 s诱变时间内,曲线的变化最为剧烈;诱变时间为45 s时,致死率达到73%;诱变时间达到90 s时,致死率为100%。该结果能够为桑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及融合育种的实施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食用菌育种技术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食用菌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应在系统考查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杂交育种等常规育种技术与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落叶果树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杜学梅  李登科 《果树学报》2002,19(5):286-291
现代生物技术如胚培养、离体诱变、基因工程技术等为果树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不仅可以定向改良果树遗传性状,而且扩展了育种范围,提高了育种效率。根据有关文献综述了落叶果树胚胎培养育种、胚乳培养育种、花培育种、离体诱变育种、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合、基因工程育种所取得的成绩,侧重介绍了胚培、花培、离体诱变及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合4种育种方法及其培养技术,初步分析了目前落叶果树生物技术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戴秉丽(农学农机系农业微生物室长春130062)开发食用菌新品种是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的重要基础。目前以自然选育、理化诱变和杂交育种等常规手段为主体的食用菌育种研究中,正在逐步引入现代生物技术,旨在促进现有食用菌品种...  相似文献   

15.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诱变技术、单核化技术以及转化技术等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并简述了原生质体融合后融合子的几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菌株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比较了双核菌丝制备的香菇原生质体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再生率,观察了原生质体再生过程.以存活率37%的剂量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后,选出102份再生克隆,从中选出在CM培养基和木屑培养基上菌丝长速较快的材料23份,进行栽培试验,其中10份产量提高,出菇较早.在随后的二次或三次组织分离后代的栽培试验中,大部分材料保持了增产、早熟的性状,经显著性测验.其中2份材料的产量显著提高.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菌株的试验程序.  相似文献   

17.
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G0157为出发菌株,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获得640个再生菌株,通过拮抗实验鉴定获得103个诱变菌株.测定诱变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含量和生物量并计算多糖产量,与出发菌...  相似文献   

18.
原生质体技术与果树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超低温保存及利用原生质体进行遗传转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果树原生质体技术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原生质体技术在果树育种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植物原生质体指植物除去细胞壁后被质膜包被的裸露细胞,在适当培养条件下具有再生成完整植株的全能性。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是进行植物育种、基因工程、遗传理论及细胞生理特性研究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概述了植物原生质体全能性表达过程中原生质体的获得、培养和再生等关键技术环节及其在甘蓝类蔬菜育种上的应用,同时讨论了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完善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系及今后的工作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单核菌系的建立及其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获得的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根据细胞核的分布与数目以及锁状联合的有无,选出25株单核菌株,对峙试验表明,这些单核株分为核基因型不同的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单核株和始发双核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胞外漆酶活性和药物抗性等性状指标均有明显差异,表明生成原生质体的过程中,所再生的单核株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