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调查数据为经验资料,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行了估测。通过研究认为:在地域上,东部地区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区域;在产业上,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在现有制度框架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将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但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预期目标还比较艰巨。作为重庆来讲,应加快库区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成长,将有利于推动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消除我国二元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完成这一任务,要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城乡就业,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投人,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想场所李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能否妥善有效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不仅关系到农村千万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生计及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否实现。目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青海省2000年以来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对全省农村剩余劳动量进行了测算,并针对青海省实际提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克强总理在十八大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城镇化发展滞后,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变得较为严峻。如何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以加速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现代化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生猪生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猪业在我国的在畜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生猪生产,对于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满足市场肉类需求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消息信使     
《中国禽业导刊》2003,20(7):48-49
我们现在强调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而进城后的很大一部分农民可能变成“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因此建议:一.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教育,增强就业岗位技能。国家应该设专款和专门的教育机构,组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技术职校,做好农民进城前的技术培训,增强农民进城后的上岗率,避免“三无”和“城市病”的现象。二.激活城镇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这将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近…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民工进城后无法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学习、生活和医疗保障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9.
贫困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浅析胡建生贫困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多,自然条件恶劣耕地少而差,如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已是现阶段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新课题,本文试就此作些分析。一、贫困山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必然性及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村劳动力数量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也是一个大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而且对于实现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文中在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财政扶持的角度分析了当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财政约束问题,并提出了有利于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支持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江西宜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劳动技能,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3.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多地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业经济占有比重较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能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对渝东南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渝东南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现状、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通过调查黔江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指出了重庆市两翼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提出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政府引导支持、弱化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规范农地流转管理等建议;以期探究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的特殊规律,丰富区域案例性研究,对促进重庆市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而要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就必须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人手,不断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法律机制,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落实到法治层面上。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民进城务工已非一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而是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进城务工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民进城务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晴隆县发展草地畜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亚敏  张大权  孔嫣 《草业科学》2011,28(3):472-477
通过调查贵州省睛隆县草地畜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发现晴隆县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放和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种草养畜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由50.47%降低到25.23%,从事植物-动物生产相结合的劳动力比重由5.30%上升到27.73%;吸引了返乡农民工积极参与种草养畜,促进新农村建设,外出...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这一制度性难题,统筹城乡经济,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小叶  侯扶江 《草业科学》2011,28(8):1556-1560
摘要: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区域是我国地形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过渡区,以夏河-渭源-通渭样带为例分析农业系统结构和经济特征,自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农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人均草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作物在农作物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饲草作物比例则逐渐降低;人均草食家畜牛、羊出栏数及羊毛产量和肉类产量呈下降趋势,而食粮型家畜猪出栏数逐渐增多;农业生产总值升高,但人均产值下降;农业GDP构成中,种植业和林业的比例呈增加趋势,畜牧业比例逐渐减少;农牧民收入构成中,人均GDP、农牧民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均逐渐下降,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20.
对1990-2009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畜产品生产和贸易进行分析,近20年世界和中国主要畜产品产量均呈增加趋势。1990-2009年,世界和中国肉类产量由17.99和3.0千万t增到28.39和7.8千万t,中国占世界比重由16.9%增到27.5%;世界鸡蛋产量由3.52千万t增到6.28千万t,中国占世界比重从18.61%增到37.61%;中国牛奶产量近20年增加8倍;世界羊毛产量从3.35百万t降至2.04百万t,中国羊毛产量由23.94万t上升到36.40万t。牛肉净贸易逆差量从478 t增到1694 t;2009年羊肉贸易逆差量和逆差额为7.65万t和1.566亿美元(美元),比1990年增加745.6%和1102%。中国猪肉进出口除2000年和2006-2008年外,其他年份贸易量和贸易额都处顺差;中国禽肉进口远超出口,1990-2006年贸易额处顺差,2007-2009年贸易额处逆差。2000-2009年,鸡蛋出口量持续增至13.47万t,2009年鸡蛋进口量268 t。过去20年,中国牛奶贸易处顺差,2009年其进口量和进口额增至1.46万t和1.18千万美元,比2008年增加80.9%和64.05%;中国羊毛贸易处逆差,逆差量和逆差额由3.52万t和1.274亿美元增至26.92万t和1.368亿美元。因动物疫病、药物残留、动物福利等问题,中国畜产品国际贸易受到限制,需从饲草生产、养殖、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