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这一特性赋予有限的语言表达式以无限的意义,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然而,模糊性也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文中以中国经典著作《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为例,分析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模糊语言的处理,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对其进行新的阐释。由于此典籍语言的晦涩、句法的模糊,决定其翻译需经由今译与英译两个过程。此典籍今译中的错误必然导致英译中的误译。《道德经》首章今译时在断句方面产生了讹误。“无”与“有”是老子的哲学范畴,文中推翻了以“无名”、“有名”和“无欲”、“有欲”为读的理由,并且论述了造成这种以讹传讹现象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逐渐增多,由于儿童文学具有特殊性,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尤其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行为的重要法则,这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以1922年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及1981年陈复庵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分析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因此在进行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传递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传统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下,文化能否被理解是决定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文中以葛瑞汉所翻译的《道德经》第一章为例,以他对“道”的跨文化翻译为个案,试图探讨中英翻译过程中文化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商务英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性,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国际商务的成功交流,必须正确地翻译模糊语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作用的基础上,研究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语言蕴涵着诸多审美品质。文中在探讨模糊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和简约美等审美要素的基础上,探索一些可行的翻译手段以再现其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自1998年1月1日施行后,极大地提升了动物疫病防制的地位,对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发现该法存在诸多不便操作的条款,这里试就法中行政管理相对人“单位和个人”的模糊性作一辨析,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8.
中医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医术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术语翻译是推广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在翻译中,应该兼顾文化特色和医学内涵,既要让国外读者领略中医文化的魅力,又要实现传达医学意义的目的。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不拘泥于语言形式,能够根据不同的语体和交际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翻译的交际功能,对中医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干奶牛的饲养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奶牛的饲养管理,是奶牛在整个饲养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因为,此阶段饲养管理的好坏,将严重影响下一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和牛的健康。所以,应读者要求,本期刊出周鼎年先生翻译的“干奶牛的饲养管理”一文,供广大奶牛饲养者参考。《中国奶牛》编辑部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被大多中国人所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属性,看待一个事物要辩证地看它的正反两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大成,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反复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  相似文献   

11.
翻译单位经历了词层、句层和语篇层三个阶段,此过程体现了翻译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形式到功能的发展趋势。笔者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单位“句本位”的局限性及“篇本位”的合理性,指出只有从语篇的层面研究翻译,才能全面、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  相似文献   

12.
意境迁移在散文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格式塔意象和意境具有相似的美学成分,且二者都是由个体意象组成,这使得格式塔意象模型得以运用于意境传译。意境传递过程为:原文本中的意境一心理审美意境一目标文本中的意境。从意境模型中可得出结论:意境是检验个体意象翻译的标准。在不损害整体意境的前提下,个别意象的微观调整可使译文“最接近,最自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摸清当前牛群的生产、结构、管理情况,通过走访口头提问调查。结果表明,道县牛的养殖以散户、自然放牧为主,其养殖规模有待扩大,养殖方式和管理有待改进,草—畜综合发展有待加强。从而得出道县养牛潜力巨大,道县养牛实际调查的结果与建议,对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主流影像文本与正面价值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似乎彼此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为此往往形成一种错觉,强调主流影像文本就必须把正面价值放于中心地位,以正面价值的表述作为衡量主流影像文本的重要尺度和砝码。但是,影像文本对价值观念的表述却依照自己的文本逻辑进行,并没有把正价值当成唯一的“标的”。把负价值植入叙事活动,通过叙事缝合,形成故事价值的“负向正”的转换,却是大多数中国主流影像文本所采用的仪式化立意与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中英文翻译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将“少数民族”一词翻译为Nationality,或者采用其他译法,而不是使用Minority一词。文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后,认为将“少数民族”直译为Minority更加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6.
《石点头》是明末著名的话本小说,其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谶应现象。《石点头》文本对谶应现象的运用,继承了话本小说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对谶应现象的自觉运用,对于故事情节的构架、故事主题的烘托以及氛围的营造,发挥着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于体验英语“写作学习语料库”技术平台,构建一种新的“电子写作教学模式”。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班(98人)进行了为期1年的写作实验,定性和定量数据表明,该写作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交际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镜像学习”、“协作性学习”、“反思学习”,大大地增加了有效信息摄人量,达到了创新写作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三级评议”模式在教师评阅和同学互评中,促进了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写作文本语料库,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教师写作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修宪模式不是宪法修正案模式,而是介于该模式与修改宪法文本模式之间的混合模式。运用现实宪法、观念宪法和成文宪法理论分析宪法的稳定性应是一种动态的稳定,与宪法是否修改和修改的具体方式无必然联系。最后导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修宪模式当为:修改宪法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中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提出为了确保原文和译文的互文连贯,译者应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