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广东耕地数量预测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为例,运用GM(1,1)模型法、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平均增长法和时间序列移动平均法对其耕地数量进行预测,通过对预测结果残值的对比分析,发现移动平均法和GM(1,1)模型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并对各种预测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区域耕地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预留法、粮食需求法和灰色模型3种方法对2020年广元市的耕地保有量进行预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耕地保有量指标进行分解。[结果]预留法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相关政策,测算耕地保有量。相对优越于粮食需求和灰色模型法,预测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334099.98 hm2。依据各识别指标,确定权重,进行耕地保有量指标的分解。耕地保有量最大的区县是苍溪和剑阁,其耕地保有量达到72013.036、4908.60 hm2,分别占全市耕地保有量的22.30%和20.10%。耕地保有量最小的区县是朝天区,其保有量24219.63 hm2,仅占全市耕地保有量的7.50%。[结论]得到了2020年广元市各区县的耕地保有量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县域耕地需求量的预测是否合理关系到区域和全局的耕地保护压力程度。以夹江县为例,利用粮食安全法、GM (1,1)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法对夹江县的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结合县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实际状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3种预测结果赋予权重,最后用固定权系数预测夹江县的耕地需求量。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耕地需求量14 49359 hm2,2030年为14 28945 hm2,该方法综合了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准确地研究了目标年耕地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理论和BP神经网络建立GM(1,1)-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把灰色模型的时序性、无序性等优点与BP神经网络自学习、自组织的特点相结合,对耕地数量进行组合预测。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对耕地数量的变化预测精度较单一的灰色预测法有提高,与实际值有较好的拟合度,且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杨梅焕  杨永崇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5009-15011
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运用基于粮食安全法、供需平衡法和趋势外推法等3种方法对研究区2010、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并构建了固定权数组合模型对3种预测结果进行科学综合,最终预测出米脂县2010、2020年耕地需求量分别为40 967、36 556 hm2,为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保有量的确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耕地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系统反映河南省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及发展状况,依托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耕地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障碍度模型评价了河南省2008—2018年耕地生态安全预警DPSIR模型状况,并采用GM(1,1)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分别对云阳县人口、耕地、粮食等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影响云阳县粮食产量的行为因子也进行了关联分析,提供了解决云阳县人口-耕地-粮食复合系统供求矛盾的若干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结合DPSIR模型构建山东省潍坊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2006—2016年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GM(1,1)模型对2017—2022年潍坊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6—2016年潍坊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仅处于初步可持续性阶段;经预测,2017—2022年潍坊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呈稳定上升趋势,并将在2022年达到一般可持续性水平阶段。  相似文献   

9.
运用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综合评价法计算生态安全值,对华池县2009—201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GM(1,1)模型对2015—2020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测并建立障碍度模型确定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9—2014年,华池县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良好且逐渐改善,2015—2020年耕地生态环境将继续改善,生态安全状况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有效灌溉面积、机械总动力、单位耕地农膜压力5个方面,为耕地保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和平滑预测法及Excel软件,在分析1986~2005年济南市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虽然济南市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未来1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县市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法研究——以南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常用的几种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并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各种预测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情况,为县市级土地规划因地制宜的选用预测方法、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规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依据2009—2015年江苏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运用土地利用相关指标测算模型,从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2个角度找出江苏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以来土地利用演化的规律,并利用指数平滑法对"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二调"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江苏省地级市中,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相对变化率最高的均为苏州市,其城市扩展规模亟需控制;2016—2020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会继续增长,但耕地减少速度逐渐放缓,城市无序扩张将得到相应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增速也将放缓。  相似文献   

13.
林燕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34-13037,13061
基于1985—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灰色预测方法,剖析影响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经济社会因素,预测我国耕地资源保障能力。结果表明,GDP、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口总量与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关联紧密,其中人口增加和第一产业产值增长是过去20多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第一、二关联因素;2009~2020年我国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但基本能保持数量上平衡,维持在18亿亩以上。由此得出结论: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农业产值仍然是保护耕地的关键所在;保护耕地任务艰巨,形势严峻,一旦有所松懈,不但红线保不住,耕地面积有可能加速减少,给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合作市油菜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托合作市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将合作市境内耕地按油菜适宜性划分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不宜种植种植4个等级。其中高度适宜种植区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0.17%,适宜种植区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1.58%,勉强适宜种植区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5.33%,不适宜种植区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2.92%。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耕地保有量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具有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根本.拟对甘肃省耕地保有量进行预测研究和分析,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及各用地部门需求,考虑规划期间耕地减少和增加的各种可能性,估算了耕地的可供给量,最终确定了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并据此提出相关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技术的银川土地盐渍化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群  吴加敏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312-314,317
为了了解银川平原土壤盐渍化动态变化特征,更好地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对其土地盐渍化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在分析和处理2000年和2005年2个时期的TM遥感图像后,通过缨帽变换与RVI方法,结合GIS有效地提取银川平原土壤盐渍化信息,并对其数量变化、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70~80年代盐渍化程度减轻,80年代后期有所增加,90年代盐渍化程度减轻;银川北部地区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增加,非盐渍化耕地面积增多,盐渍化耕地面积减少,盐碱荒地面积减少,耕地盐渍化程度减轻;银川南部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北京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1980、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6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利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市域、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及类型转化的时空差异,以期为北京市实施土地利用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全市耕地减少1 462.11km~2,建设用地增加1 344.64km~2,林地和草地略有增减;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呈"先加速后减速"趋势,1990—1995和2000—2005年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缩减尤为严重;2000年前,耕林草之间相互转化较活跃,后趋于稳定,2000年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成为最主要的转化方向;2)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耕地降幅分别为61.75%和22.28%,建设用地增幅分别为84.32%和109.16%,较其他功能区更为剧烈;3)耕地缩减及建设用地扩张多发生在距城市中心较近(30km)的区域,且随时间变化向外推移,距城市中心65~70km有密云、平谷和延庆区建成区,耕地缩减和建设用地扩张也相对明显。过去30年北京市建设用地激增,耕地锐减,土地利用结构失调,未来应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全国其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应重点协调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及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关于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连云港市土地资源利用特点,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对2000~2009年连云港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4139提高到0.6069,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各子系统看,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土地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土地生态安全现状有所恶化;随着投入的增加,响应系统安全状况有逐步上升趋势。耕地面积比重、城市化水平、单位耕地农机动力、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对连云港土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耕地压力分析的河北省粮食安全保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政府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在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北省1980—2007年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河北省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相似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缓解耕地压力的调控策略,即为保持区域内一定数量的耕地和种植高产作物是缓解耕地压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