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柞蚕化性变化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有些问题还在探索中。柞蚕化性因地区而异,如贵州、河南等省的柞蚕种属于一化性,而辽宁的柞蚕种属于二化性,如将上述不同地区的柞蚕种易地放养,其化性又随着地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根据柞蚕化性的地区变化,可以把北纬36度作为分界线,36度以南为一化性地区,以北为二化性地区。但是,这种划分并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2.
感光对一化性柞蚕101品种化性影响的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化性柞蚕101品种化性转变较为严重,对柞蚕种场保种选育造成很大影响,经对其进行连续感光试验调查。结果表明。连续感光次数越多,一化性柞蚕101品种化性转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正> 家蚕有三种繁衍性状:一年发生一代叫一化性蚕;一年发生两代叫二化性蚕;一年发生两代以上叫多化性蚕。一化性蚕结茧大、丝质好,但蚕体质弱、龄期长、易感病、饲养花工多;多化性蚕则相反;体质强、龄期短、但结茧小,丝质差;二化性蚕介于一化性和多化性之间。为了兼顾茧的产量、质量、蚕儿体质,目前,大多以饲养二化性蚕为主。  相似文献   

4.
张桂玲  黄嫔 《广东蚕业》2009,43(4):15-17
化性是家蚕的一个重要性状。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了解家蚕化性和掌握化性的调控措施,对减少和避免非滞育卵(包括生种和再出卵)、促进产滞育卵(俗称黑种)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前人有关家蚕化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作一些论述,以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北纬46度以北的柞蚕二化性地区,采用现行的一化和二化生态型品种做原始材料,在长日照下进行连续性的化性选择,改变了原品种的化性遗传基础,育成了四个化性稳定的一化性新品种。经农村生产鉴定,一化率比一、二化生态型品种高3~8倍;品种之间具有良好的杂交互补作用。新品种接近纯系一化,属长日照(LD16:3)滞育类型。光照对化性的作用力甚小,可解决生产中所存在的化性易地、易时变性问题。因而,适应生产区域广;能灵活选择放养季节;茧质优于二化性品种。柞蚕现行品种的化性均属生态类型。不经人工选择,无化性纯系品种。每一个生态型品种自身,不论其原属一化性或二化性,均存在着一化和二化两种化性遗传基因。由于品种长期生活的环境条件的不同,形成品种之间化性因子组合的复杂性,从而就有化性分离频率的差异。若能充分利用可激发化性剧烈分离的光照条件,进行化性连续筛选,就能选育出化性接近纯系的品种。 柞蚕化性是遗传的,而且可以改变。一化生态型中可以固定一化,二化生态型中也可选育一化。反之,二化生态型中可固定二化,一化生态型中也可选育二化。  相似文献   

6.
《北方蚕业》2020,(2):1-5
柞蚕是我国的传统资源昆虫,柞蚕化性与其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回顾了在柞蚕化性的地域分布、影响柞蚕化性的因素及其规律、柞蚕化性的继代表现、柞蚕化性遗传力及遗传基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适应不同化性地区的柞蚕化性改良的品种选育情况,并指出今后只有将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才能选育出更优异的柞蚕一化性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贺朝星 《蚕学通讯》2001,21(3):16-17,63
滞育是家蚕生活史中的自然现象 ,由于家蚕的滞育特性不同而形成了其不同的化性 ,也就是确定了家蚕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世代数的多少。家蚕的化性形成 ,既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1] 。因此 ,家蚕的化性可以通过人为控制环境条件而控制其发展方向 ,使化性向着有利于蚕种生产的方向变化 ,为生产化性稳定的优质蚕种服务。1 家蚕化性形成的遗传机理家蚕的化性遗传具有母性遗传和部分伴性遗传的特性。母性遗传特性表现为 :母蛾所产卵的化性决定于母体的基因型及母体世代所处的环境条件 ,而与交配雄蛾的化性基因型无关。诸星根据多年…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桑蟥化性的调查江西农大植保系詹根祥,尹益寿,魏洪义,吴德龙,沈荣武桑蟥RondotiamencianaMoore是一种重要的食叶性桑树害虫,分布国内多数蚕桑省(区)。该虫的发生世代,历来认为分一化性、二化性和三化性,没有见到其发生3代以上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杨宝山  何龙 《北方蚕业》2004,25(3):35-36
为验证柞蚕新品种 2 1 4在保种期内长途运输的安全性 ,开展了 1 5~ 2 0℃历时 8d的感温试验。结果表明 ,一化性柞蚕新品种 2 1 4的死蛹率、畸形蛾率都极显著地低于“二化一放”的柞蚕种茧 ,证实了一化性柞蚕种在保护过程中比二化性种茧有更强的耐变温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之前的试验中给家蚕多化性品种马富(MF)的蛹体注射滞育激素仍无法诱导其产下滞育卵,为探究其原因,从该品种5龄第3天幼虫头部组织克隆了滞育激素基因(Bm DH)的全长c DNA,BLAST比对显示该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来自家蚕二化性品种大造的Bm DH氨基酸序列(Gen Bank登录号:BAA059713)的相似度为90.1%,但存在差异的序列不包含滞育激素作用的功能区域。运用半定量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m DH基因在3个不同化性家蚕品种蛹期头部和卵巢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转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二化性家蚕品种C108,多化性品种MF、尼斯塔里;Bm DH在多化性家蚕品种MF的5龄期雌性和雄性幼虫的头部、血液、生殖腺3个组织中有转录,在中肠、丝腺、马氏管、表皮、脂肪体5个组织中没有检测到转录。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家蚕无滞育现象可能与体内滞育激素不足有关;但多化性品种MF不能被蛹期体外注射滞育激素诱导产生滞育卵与Bm DH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并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有滞育期多化性品种是否产滞育卵,和催青温度有密切关系,为了下代产黑种,轮月系统要求80°F以上的催青温度,大造系统(广东的二化性品种)的催青温度要求比较低,基本和一般二化性品种一致。 (二)有滞育期多化性品种对蚕期光照极为敏感,长光照多产生种,短光照多产黑种。为了产黑种,以每日光照6—12小时、黑暗12—18小时,最有效果。光照时间在3小时以下,反而有增多生种的倾向。 (三)有滞育期多化性品种从1龄至簇中均表现短日照多产黑种,长日照多产生种,其中1、2龄的影响比较小,而4、5龄及簇中的影响比较大。试验表明,稚蚕期和壮蚕期之间,不存在逆转现象。因此认为,光照的逆转期可能在卵期和幼虫期临界处,而不在第三龄。 (四)壮蚕期及簇中,高温饲育易产生种,低温饲育易产黑种。 (五)饲料老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影响,老饲料易产黑种,嫩饲料易产生种,为了减少生种应选用成熟偏老的饲料。 (六)决定多化性品种是否滞育的两个主要条件,即卵期高温催青、幼虫期短光照饲育。这一性状的形成,我们认为是由于长期适应亚热带生态条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家蚕化性形成机理以及引起化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分析家蚕品种两广二号化性的特点,从种性选择、气象调节、蚕种催青、饲育管理、桑叶选择、蛹期及蚕种保护等方面提出化性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柞蚕一化性品种选育与应用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柞蚕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不同化性及其变化现象,我国东北地区多为二化性,河南、四川等省多表现为一化性,也有像山东省一、二化相同的地区,而且倘若将一、二化性柞蚕相互移地,则有出现所谓移地变性现象,给生产造成一定障碍。笔者汲取多年来中外学者在这方面研究成果,结合东北地区目前的柞蚕生产现状,认为如将这些论述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地制宜,春育夏秋用种,北育南用,则东北地区的一化性品种将会在生产中呈现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家蚕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从卵孵化的幼虫,再经化蛹,而羽化成蛾,为一个世代.其品种很多,有的有“滞育”;有的无“滞育”.有“滞育”的品种,均以卵期“滞育”越年.化性是指一年之内孵化回数,即世代回数的遗传性.凡一年之内只完成一个世代,即产“滞育卵”越年的品种,称为一化性品种;一年之内要完成二个世代,而以“滞育卵”越年的品种,称为二化性品种;一年之内发生多回世代的品种,称为多化性品种.多化性品种分为有“滞育”多化性品种和无“滞育”多化性品种两个类型.多化性品种每年世代回数,一般表现不稳定.比如,有“滞育”多化性品种,在亚热带年内发生八个世代的,往往因生活条件关系改变其世代回数.主要是气温条件的影响,例如,将广州的有“滞育”多化性品种引进合肥,即减少年内世代回数.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利用一化性柞蚕蛹培育的蛹虫草的部分营养成分及生理活性物质含量,并与野生冬虫夏草和野生蛹虫草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一化性柞蚕蛹虫草中氨基酸的含量高于野生冬虫夏草和野生蛹虫草,其主要的有效活性物质含量较高,重金属含量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以内,并且不合铅元素,完全可以替代野生冬虫夏草或野生蛹虫草,可利用一化性柞蚕的蛹人工工厂化培育蛹虫草,以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6.
蚕种场繁育蚕种时,很注意防止生种与不良卵的产生,但在制好的蚕种中,仍出现了较多的生种与不良卵,影响蚕种场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生产计划的完成。现行品种中杭7、杭8生种发生较多,严重的达37.5%,其他品种如菁松、皓月、浙农一号、苏12等亦有发生。影响家蚕化性的因素很多,如温度,湿度,光  相似文献   

17.
一、二化性和有滞育期多化性的桑蚕品种产生滞育卵(黑种)的方法和规律,在生产上和理论上已得到解决,但无滞育期多化性桑蚕品种产生滞育卵的问题,至今国内外仍未见文献报导。我场对广东无滞育期多化性品种九白海、秋303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蚕期在短光照条件下,采用日夜变温冲击饲育办法,可以获得90%以上滞育卵,这一试验结果在生产上已推广应用(但对115南,仍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印蚕业科技合作项目的一部分,2004年2月至3月在印度中央蚕业研究与培训学院进行了二化性家蚕品种小区试验.实验选用材料:中国供试品种YX1×YX2、MC18×HY01,为本所选育的两对二化性四元杂交种,YX1×YX2为夏秋用高抗品种,白蚕;MC18×HY01为春用多丝量品种,花蚕.印度对照品种:CSR2×CSR4,白蚕,为印度中央蚕业研究与培训学院与日本合作选育出的二化性二元杂交种,主要在凉爽季节饲养.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调查各自的生命力状况、收茧量、茧质,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供试品种生长强健、发育整齐,综合性状优良,且茧层率明显比对照种高.为中国二化性蚕品种在印度的推广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并为双方进一步开展蚕业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通过对中系品种932和日系品种7532在大蚕期高温饲养环境中进行24h长光照感光处理试验,了解长光照对化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日系品种7532的化性较稳定,对长光照处理不敏感。但长光照对中系品种932的化性影响很大,易趋于多化而诱发生种,以隔代长光照处理的影响最大,生种率最高达97.64%;同时,932品种受长光照作用所产的不滞育卵,在自然光照下正常饲养,化性得到恢复和稳定,生种率降至正常水平,可利用这一特性筛选出适合作为转基因受体的新品系。大蚕期连续多代长光照选育对932的化性有稳定的趋向,选择黑种继代,生种率显著下降,有利于筛选出适合蚕业生产所需的产滞育卵稳定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20.
家蚕多化性蝇蛆病,是由于多化性蚕蛆蝇(Exorista sorbillans)产卵于蚕体上,孵化后幼虫钻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蚕儿死亡的一种病害。广东每年春蚕期开始发生,夏秋季最严重。1961年未推广“灭蚕蝇”前,我省因蚕蝇蛆病而损失蚕茧10~15%。1962年推广"灭蚕蝇"防治蚕蛆蝇获得成功,该病危害得以控制,但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该病危害又有明显增加。对此,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四个县八个乡镇,在1 986~1987年对1879个户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