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天福  刘鹏  袁辉 《农技服务》2011,28(3):368-370
采用对常规观测、大气环流形势特征(500hPa高度场、700hPa风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物理量场(用NECP的omega和RelativeHumidity资料作垂直剖面分析)、实时探空资料等,重点围绕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和物理量场对贵州省中西部6.28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高空槽和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低涡的长时间维持并且地面从27日20时到28日20时一直有明显的辐合区维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天气背景。由于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大量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贵州省的西南部出现强降水天气。由于辐合区较强,因此中低层辐合线及地面冷锋在贵州省境内移动缓慢,造成长时间强降水而形成了暴雨天气过程。②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务件。③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高湿区,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④在700hPa、850 hPa有东西风向辐合,风速很小,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维持发展。综上因素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雨量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1年6月3日到6日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层东移,在中低层急流切变以及地面倒槽触发下引起的。暴雨发生时有充足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辐合,并且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对多家数值模式对本次预报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3.
王爱玲  陈淑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40-2242,2254
[目的]分析豫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乡镇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初步分析了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此次强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地面辐合线加大了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低层大气散度辐合中心正处于河南北部,垂直速度强上升区也在豫北地区,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产生、发展和位移对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时段、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K指数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θse)低层大值区均在垂直方向上呈Ω分布,对强降水预报有指示意义。强降水中心与喇叭口地形相对应,地形雨特征明显。[结论]该研究为此类暴雨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雨量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1年6月3~6日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层东移,在中低层急流切变以及地面倒槽触发下引起的。暴雨发生时有充足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辐合,并且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并用多家数值模式对本次预报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空、地面和雷达等资料,对2021年8月17—18日发生在玉树东部地区的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2021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强降水站点较为分散;夜雨、降水时间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对流性质。(2)这是一次副高、南亚高压、切变线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下的天气过程。系统维持时间较长,高能高湿,地面辐合线和冷空气触发强降水。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最强反射率因子53.5 dBz。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降水明显;低层存在速度辐合,有利于回波加强。(3)探空图呈现“瘦高型”,CAPE值大,湿层深厚;玉树处于冷暖平流交汇区;水汽辐合明显,东南部的比湿大于西北部;降水区地面至200 hPa上升气流强且深厚。(4)降水云系呈顺时针移动发展,垂直风切变弱,持续时间较长;强降水位于温度梯度大值区。  相似文献   

6.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的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0月21 ~ 22日铜仁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WRF模式的降水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低槽、70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地面辐合线;暴雨的形成、加强、减弱与暴雨上空水汽通量辐合区的演变关系密切,暴雨发生前中低层有较强的西南或偏南暖湿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暴雨区有强烈上升运动速度,上升运动从850 hPa一直延伸至150 hPa附近,最大上升气流位于700 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动力场结构,使整层产生了有组织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上、下层负、正垂直螺旋度耦合的结构对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是十分有利的;对流层低层θse随高度减小,850hPa铜仁位于θse高值区,在贵州东部和南部有一个θse大值(高能)中心(θse≥68℃),反映了暴雨期间低层大气的不稳定性,而中层大气处于中性,这种大气层结有利于产生对流性强降水;WRF模式的降水预报对于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近24h的降水落区与实况相比吻合较好,但降水量级预报略偏小.  相似文献   

7.
2016年4月17—18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安远县出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安远县普降暴雨,局地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与低层辐合的垂直环流结构促进了水汽的抬升形成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自动站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18日05:00 ~09:00濮阳市出现的一次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由高空三层的暖切变、584 dagpm线边缘的暖湿气流、地面西南倒槽北上及华北冷空气向南扩散共同影响造成的.高空三层东西向暖切变在濮阳市上空的重合,既提供了动力抬升,又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辐合及上升;高空三层西南暖湿气流的叠加,提供了深厚的水汽通道;西南倒槽顶部冷暖空气交汇处具有较大的斜压性,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强降水发生时高空有充足的水汽输送及其在濮阳上空的辐合,该地又有近于饱和的湿层配合,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在湿度层结深厚且具有热力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气层中,有垂直风切变的触发,很容易产生短时强天气.濮阳位于等θse线密集带南部边缘大值区内,斜压性大,有利于气旋性涡度发展,致使上升运动增强,可使降水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Ewips雨量站资料、雷达资料等资料分析2014年4月25日到26日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低层暖切发展加强为低涡,中低层西南急流加强以及地面倒槽北抬触发下引起的。暴雨发生时上空有充足的水汽含量和水汽辐合,并且有强烈垂直的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以下对多家数值模式对本次预报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21日午后到夜间,江西省出现较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天气,17∶00德兴局地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导致低畦地带积水严重。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德兴加密雨量站资料对这次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高空强盛的西南气流、风速的辐合为短时强降水发生提供了触发条件,中低层有低涡和切变线为强降水提供了强的上升运动条件,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低层能量锋区存在明显,θse、K指数和上升气流的分布状况是暴雨落区预报的着眼点之一。卫星云图能够较直观、连续地监测到对流云团的生成、发展与移动。  相似文献   

11.
许剑勇  高展 《北京农业》2014,(30):232-233
本文对2013年6月6日至7日安徽省黄山景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得出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垂直运动条件、水汽条件及不稳定条件的上下位置及时间基本上保持一致,并与发生强降水的三个典型条件相符合,进而为今后预报及分析暴雨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模式:①受西南暖湿气流、中低层低涡、高空低槽及切变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形成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江淮气旋的特点,雨区主要发生在低空切变线及西南急流之间的区域。②垂直运动条件:在6月7日3:00~8:00,黄山景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较为强烈。③水汽条件:此次暴雨过程深厚湿层的湿度高于90%,西南急流输送水汽的最高速度达到26 m/s,位于水汽通量散度场-16大值之内,并且聚集有大量的水汽。④不稳定条件及热力:K通常位于36~40,最大值能够达到40。假相对位温通常要大于34.0,最大为35.5,对云滴碰撞及合并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使其能够增大从而形成强降水。⑤降水的特点:此次暴雨过程持续的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且相对集中,时空分布不够均衡。⑥预报差异:与预报时间相比,降雨的开始时间提前了七小时左右,也提前了十几个小时结束,与预报的级别相比,实际降雨的级别要偏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面、高空实时观测资料、NCEP 1°×1°的6 h再分析场,对2011年6月5日发生在湘中一线的局地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线及西南急流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强降水的落区在700 hPa急流的左侧到850 hPa切变线之间,暴雨发生在水汽辐合中心向东移动扩展的过程中,暴雨中心出现在水汽辐合中心的东北侧的水汽通量大值区;强降水发生在正负涡度增强、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这一耦合形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强降水与700 hPaθse的高值区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发生在θse500-700由大减小的时段内。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择了2013年6月6~7日江西省彭泽县出现的最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总结,发现此次暴雨天气系统中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不稳定条件的时间与上下位置基本一致,均符合利于强降水出现的3个典型条件,这为今后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模式:1)此次暴雨天气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形成,表现出典型的江淮气旋特点,雨区(即风速幅合区)则主要位于低空西南急流与切变线之间;2)水汽条件:此次暴雨系统有着湿度在90%以上深厚湿层;有着14m/s以上、最大26m/s西南急流输送水汽;处于有着大量水汽聚集的水汽通量散度场-16大值内;3)垂直运动条件:在7日03-08时彭泽县正处于-1.0大值中心区内,有较强烈水汽辐合上升运动;4)热力及不稳定条件:K指数一直维持在36~40,最大达到40;假相对位温均在34.0以上,最大达到35.5,利于云滴的碰撞合并使云滴增大形成较强降水;5)降水特点:此次暴雨系统东移南压迅速,持续时间短,量级非常集中,降水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6)预报差异:开始时间比预报提前约6~8 h,结束时间亦提前了近十几个小时;实况雨量级别亦比预报大2个级别。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FY-2C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4年8月23日黔西南州的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和冷空气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沿地面辐合线生成与发展,对流云团合并增强是直接造成黔西南州大暴雨的主要原因;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沿着地面辐合线自北向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且降雨落区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对2011年6月22—24日济宁市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50~700 hPa中低层的西风带急流给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因而中低层西风与暴雨的形成和落区密切相关;此次天气过程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地面气旋从蒙古地区南下影响济宁市的过程中,弱的风场辐合处在鲁南地区,有利于发生降水;假相当位温高能舌的位置也比较能反映降水大值区;日本传真图预报与实况基本吻合,EC对此次过程形势场的预报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13年5月15-16日广东大浦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对产生强降水的天气形势、水汽条件、涡度场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中低空切变线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高空槽东移南压、西风急流加强对于暴雨区水汽输送十分有利;中低层水汽抬升和西风带活动成为近地面与中低层之间产生较强的辐合对流效应的触发机制;层结稳定,水汽充足,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为当地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涡度场发生演变过程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中尺度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5年10月秋季台风"彩虹"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副热带高压西侧存在东南气流,推动强台风"彩虹"朝西北方移动;低空急流为强降水天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巨大的不稳定能量,推动强降水天气出现;3日20:00至5日20:00 500~1 000 h Pa的相对湿度>80%,而850~925 h Pa的比湿数值仍为14~18 g/kg,有较好的水汽条件;暴雨区处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心,中低层垂直上升运动强烈,是暴雨增幅的直接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4月30日汕尾市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得出:500 hPa低槽、低涡及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近地面层冷平流及南下冷锋增加了对流不稳定性,暖湿空气加强和抬升加剧了上升运动,成为强降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超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水汽,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对应暴雨落区和强度,整个降水过程中汕尾市均处于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区形成的高湿区范围内,持续较强的水汽辐合抬升引发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从环流形势入手,通过对水汽通量、假相当位温、24 h变温、地面风场、湿焓和压能场等的诊断分析,研究此次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高层槽前和中低层切变南侧的西南气流中产生的;低空西南急流和低层西南风辐合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层涡旋的辐合提供了垂直上升的动力,低层海上回流的冷空气是暴雨产生最直接的促发机制。高压能舌与等湿焓密集带呈带状,且走向一致,强湿焓平流出现时间比实际出现强降水的时间早。冷空气激发带状θse锋区能量释放,东北—西南向的强湿焓平流促使带状强对流的发生,闽东南部900~700 h Pa水汽通道畅通,但低层水汽不足,故仅在700 h Pa水汽通量高值中心形成暴雨,闽西北水汽匮乏,直接导致其未出现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