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潜力的影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中心戴晓苏许多观测事实和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以CO2为代表,其它诸如CH4、N2O、CFCs等,浓度的稳定增长,正在影响全球气候,从而将对农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森林土壤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祁连山森林土壤容重及碳贮量研究表明:祁连山森林土壤总贮碳1044.5万t,并且呈增加趋势,对大气CO2通过森林起“汇”的作用;乔木林土壤对大气CO2的现实作用大,灌丛林潜在作用大;人类经营活动通过影响凋落物的凋落和分解,对土壤碳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廉丽姝 《世界农业》1996,(11):46-47
CO_2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廉丽姝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报告,大气中CO2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1800年)的280ppm上升到1990年的353ppm,约增长了26%。如果继续照常排放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4.
利用开顶式熏气装置进行不同CO2浓度对花生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花生籽粒产量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若到下世纪中期,大气中CO2浓度上升到600mL/m3左右时,对于花生这样的C3植物其产量的增加将是极为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对杭州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大气中二氧化碳(CO2)质量分数不断增加的原因,以及大气中CO2质量分数增加对气温的影响程度,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世界人口增长与大气中CO2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和CO2质量分数增加与杭州冬季、夏季及全所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世界人口激增是导致大气中CO2质量分数增加的根本原因,其相关系数r=0.09963,两者相关极为显著。CO2质量分数增加对杭州的冬季增效应显著,气温越低,增温效应越明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刘允芬目前在研究CO2浓度变化及其预测工作中,对陆地植被主要集中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上,而对农田、草原植被及其生存的土壤环境的调控机制和作用的考虑较少涉及。关于陆地植被范围的碳循环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主...  相似文献   

7.
CO2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_2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孙景生自工业革命以来,空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已由百年前的265ppm增加到目前的大约350ppm左右,CO2浓度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必将引起农业生态环境发生—系列变化,对植?..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迁对中国东北森林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气候变迁对中国东北森林的影响,提出气候变迁与东北生态系统的长,中,短期响应的初步估计。(1)关于CO2浓度的监测,长白山地区的CO2浓度处于全球平均一致的增长中,年均增长1.7×10^-6,并呈季节性周期变化。(2)关于瞬时响应,多因子多组合光合实验表明,在常见温度范围内,CO2浓度加倍可使各建群树种的净光合速率增加,短期内可使树木生产力提高50%-75%,主要树种在最适温区,温度增减5℃造  相似文献   

9.
在大气CO2体积分数为700×10^-6条件,对油桐和烟草的光合CO2同化速率,光呼吸^18O2吸收速率,光合色素,叶的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气CO2体积分数为700×10^-6时油桐和烟草的光合速率有所增加,并抑制光呼吸^18O2的吸收,但是,油桐对CO2浓度升高比烟草敏感,它的光合速率为700×10^-6CO2时增加了2倍,而光呼吸^18O2吸收则完全消失;在油桐在70  相似文献   

10.
大气中温室气体如CO_2、CH_4和N_2O等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H_4虽浓度相对较低,但其捕获热量的效率却比CO_2高20─30倍,并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本文阐述了淹水稻田CH_4排放过程及数量,稻田土壤类型、栽培措施对CH_4产生与排放的影响,CH_4排放与水稻生长关系。同时讨论了控制和缓解稻田CH_4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高岚  刘豪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32-236
森林碳汇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之一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以广东省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 查资料为基础,利用CO2 FIX V3.2 软件,研究无林地最优固碳经营方案,模拟广东省2008要2057 年的森林碳汇总量 以及年增碳汇量的变化情况,新造林和现有有林地森林所固定的碳汇量等,结果表明,当无林地造林全采用商品林 时,碳汇效应最大,在所有优势树种中桉树的固碳能力最突出,广东省森林碳汇的潜力巨大,森林碳汇总量由2008 年的172.9 Mt C增加至2057 年的692.1 Mt C累积森林碳汇量为519.2 Mt C年均增加10.38 Mt C,2008要2057 年 广东省新造林累积的碳汇量为176.6 Mt C现有有林地的碳汇量为342.8 Mt C.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可能对水稻倒伏风险造成的影响,利用构建的人工气候室,调控CO_2浓度并实时监控环境温度,选择不同抗倒能力品种龙庆稻1号、龙稻5号,设置不同的CO_2浓度(对照:384μmol·mol~(-1),升高处理584μmol·mol~(-1)),并检测两年的环境温度,来评估和量化水稻不同品种响应气候变化的倒伏风险。结果表明:CO_2浓度对不同品种抗倒伏性影响极显著,CO_2浓度增加与环境温度升高共同作用增加了龙稻5号的倒伏风险,主要是因为环境因素的改变增加了株高。环境温度的升高可使水稻基部节间伸长从而增加了倒伏风险。从试验数据发现,CO_2浓度增加与环境温度升高对不同水稻品种倒伏风险影响的结果呈现不同趋势,因此,日后可通过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抵御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开始出现,现今已超越科学领域,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重大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在科技部的 “十三五”期间“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下,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6个单位31位科学家于2016年7月开始承担“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1)凸显中国北方植物群落演替在温室气体吸收和排放平衡,特别是在我国未来碳汇中的作用;2)绘制森林和草地碳源汇转变的敏感区、脆弱区;3)建立和发展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多时间序列历史变化及其对全球氮沉降、大气CO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响应;4)揭示氮沉降、升温、火干扰和植被演替驱动的碳氮耦合循环生物学机制及其碳源汇响应。通过该项目5年的实施,预期能增加我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生物学机制的认识,增强对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预测能力和减少预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森林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森林具有碳汇和碳源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森林管理可以促进森林碳的维持和吸收,增加森林碳储量。分析了各种森林管理措施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根据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提出了加强森林管理和增加森林碳吸收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幼苗土壤酶活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生态学过程的影响。本实验选取3 年生红松和水曲柳幼苗,应用FACE 系统,研究2 种植物幼苗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在不同浓度N 素(N0 为不 添加N,N1 为加N 25 kg/(hm2a),N2 为加N 50 kg/(hm2a))条件下,对CO2 升高及增温的即时响应,共9 种处理。 结果表明:CO2 升高对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有促进作用,对中性磷酸酶有抑制作用,对 淀粉酶及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与植物种类有关;增温对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有促进作 用,对纤维素酶、淀粉酶及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不同浓度氮素改变了红松幼苗及水曲柳幼苗土 壤纤维素酶对CO2 升高的响应以及红松幼苗土壤纤维素酶和脲酶对增温的响应。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况下, 不同浓度氮沉降可能会改变土壤酶对CO2 升高及增温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北京山区华北落叶松林NPP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BIOME-BGC模型模拟估算了1974—2010年间北京百花山华北落叶松林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不同CO2浓度和气候变化情景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出的NPP总体上高于样地实际的测定值,平均值相差范围为-13.61%~23.55%,表现出数值的波浪形年际变化,年际变动率达4.65%;相对于温度变化,降水量是控制华北落叶松林NPP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华北落叶松林NPP对单独的CO2浓度加倍、降水增加表现出正向响应,而单独的温度增加不利于华北落叶松林NPP的积累;CO2浓度加倍、降水增加和温度增加三因子共同作用有促进华北落叶松NPP增加的作用,各因子之间表现出较强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Managing forest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orests currently absorb billions of tons of CO2 globally every year, an economic subsidy worth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if an equivalent sink had to be created in other ways. Concerns about the permanency of forest carbon stocks, difficulties in quantifying stock changes, and the threat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large-scale reforestation programs have limited the uptake of forestry activities in climate policies. With political will and the involvement of tropical regions, forests can contribute to climate change protection through carbon sequestration as well as offering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ocultural benefits. A key opportunity in tropical regions is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8.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碳储量及碳分配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经营毛竹纯林为对照(Ⅰ),以垦复(Ⅱ)、施用除草剂(Ⅲ)、劈草毛竹纯林(Ⅳ)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碳储量及碳分配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垦复、施用除草剂、劈草均增加了植被层碳储量;各林分植被碳储量分别为30.98、33.04、33.19、31.21 t/hm2,地上乔木层碳储量占主体,分别为23.68、25.01、26.34、25.21 t/hm2。(2)施用除草剂增加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储量,垦复、劈草降低了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3.15、98.13、131.90、112.59 t/hm2,土壤碳储量占主体,分别为86.17、65.09、98.71、80.39 t/hm2。(3)毛竹林植被碳素(CO2)年固定量分别为9.33、11.29、9.94、9.95 t/(hm2.a),相当于固定CO234.21、41.38、36.47、36.48 t/(hm2.a),地上乔木层碳固定量的增加是毛竹林植被碳素年固定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农田生态系统过程角度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CO_2]增加、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氮供给生物化学过程的综合影响和长期效应。总结指出,[CO_2]增加、温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短时间尺度上加快农田土壤养分周转,改变碳氮组分,长时间尺度上导致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CO_2]增加、温度升高和养分管理对农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土壤养分有效性制约着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汇功能的影响。因此,气候变化([CO_2]增加、温度升高)情景下对农业生产管理包括施肥运筹及秸秆还田策略等的启示在于:根据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养分的周转规律有效管理农田土壤养分、保持农田土壤肥力,从而保障农业高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农田碳汇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典型气候/环境因子变化对九段沙湿地碳固定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长江口区域几种典型气候/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全球变暖、CO2增加和海水无机氮污染加剧等),并从植物生长量和土壤呼吸角度综合分析了这些气候/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与对照相比,单方面的温度升高、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会提高九段沙土壤的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协同升温对土壤呼吸有一定的消减作用,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协同CO2浓度升高会促使土壤有机碳的排放,使其碳汇聚能力下降;CO2浓度升高和全球升温的共同作用不会显著降低有机碳汇聚能力;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的基础上加入升温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排放,使其碳汇聚能力下降。因此,要尽力避免海水中无机氮污染加剧和CO2浓度升高两个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升温情况的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